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
2022-06-13朱志红冷秋林柳汶言
朱志红, 孙 悦, 冷秋林, 柳汶言
(1.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 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北京 100820)
几十年来,随着对公司间合作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众多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探究公司合作成功的决定因素[1,2]。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公司间合作具有异质性,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因素必然不同于公司间合作的成功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追求的目标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有助于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价值,但提升过程是复杂的。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悠久的传统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政策制定者和大学的目标是除了研究和教学这两个传统的核心任务外,还要完成“第三个任务”,即学术知识商业化,例如通过继续教育计划、专利、技术转让、科技园或孵化器来增强这种合作的相关性[5,6]。因此从共赢角度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必然选择。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有很多原因:高水平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他们能够获得技术和知识并且可以使用昂贵的研究设备[7,8]。数据显示,高达10%的新产品或生产流程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贡献[9]。作为回报,大学将从额外的研究资金、工业设备的使用权、让渡许可权或专利权的使用中获益。事实上,与产业的合作已成为大学科研的必然组成部分。国际组织和商业企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发资金已成为大学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10]。
鉴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影响和相关性,确保成功管理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实现产学研各主体的优势非常重要。虽然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个别研究中详细分析的产学研合作成功因素还不够系统,大多数研究亦没有直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案例研究通常只涉及个别经验教
训。因此,本文旨在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实用的建议。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哪些因素会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通过构建的概念模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因素,深入地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促进或抑制因素。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创新绩效、知识共享、稳定性和战略联盟等视角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如陈伟等基于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提出知识搜索和信任通过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能力,进而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享行为[11]。李明星等通过文献的元分析,发现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产学研主体间信息沟通渠道和知识转移能力、政府经费和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12]。吴卫红等运用有限理性假设和演化博弈模型,发现全过程参与的政府、基于贡献度的分配模式和高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能显著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13]。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协同产学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单一层面,未能从综合视角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因此基于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影响因素和调节因子的双视角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该概念模型包含三个层面: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中的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实现了各自工作无法实现的成果[14]。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包括协同创新主体(行业合作伙伴和大学合作伙伴)以及这些主体与协同创新成果之间的联系。
(二)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影响因素有四类。首先是制度因素,指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其次是关系因素,指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第三是产出因素,指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预期结果;第四是环境因素。
(三)调节因子
调节因子可能会通过单个因素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调节因子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阶段、合作伙伴的规模、合作伙伴的级别、学科。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有四个维度:制度因素、关系因素、产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资源、主体结构和改革的意愿。
1.资源
资源在成功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可以提供的资源。对某些种类资源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数量[15]。关键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时间、人员和设备。
2.主体结构
另一个制度因素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结构有关。在这方面,公司和大学的不同背景尤其重要。例如,大学的官僚主义,复杂的结构和缺乏灵活性会阻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因为大学的严格框架与公司管理的扁平层次结构背道而驰[16]。因此,官僚组织和责任不明确是成功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的主要障碍。缺乏行政支持或决策差异也会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17,18]。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经验表明,项目管理可以促进主体之间的协调和沟通[19]。采用正式规则或者从合作就开始明确职责和角色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积极作用。机制和流程的建立,包括团队中的角色分配和创建通用术语,可以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3.改革的意愿
改革的意愿是另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重要制度因素。例如,改革意味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善于倾听以及管理公司变革。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相互学习和理解的能力对于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合作伙伴为了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需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投入时间。公司和大学都可以通过紧密合作,并利用彼此的经验和反馈得到进一步改进,进而从中受益。
(二)关系因素
关系因素包括:沟通、承诺、信任和文化。
1.沟通
沟通的频率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公司与大学之间联系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接触和行动在管理层和执行层都应有所涉及。具体包括定期互动,持续反馈,相互交流信息以及更新合作伙伴的最新动态。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定期会议或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合作伙伴需要谨慎选择这些渠道,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也被认为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的主要障碍。相互交流(定期地、及时地、充分地和准确地)也有利于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未来行为建立积极的期望,尤其是对于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来说更是如此。成功合作的另一个要求是找到适合双方的适当“语言”,因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通常会受到学术和商业环境中不同指令和方式运用的影响。
2.承诺
承诺指的是一个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及其目标的认同程度,对这种关系的忠诚度以及他们是否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等问题。相互承诺增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承诺在这方面至关重要,因为当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及其领导者不致力于合作时,他们将不会共享资源。此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态度会影响承诺。例如,在研究人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持积极态度的情况下,他们更有可能致力于与行业合作伙伴进行协同创新。
3.信任
许多学者认为信任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关系因素。反之,不信任会影响信息流,并可能导致偏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初衷。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建立信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历史经验或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开始时开展较小的项目以保持个人联系的经验都可以促进信任。还有证据表明,采用类似的运营和决策方式可以维持和加强信任。另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可以树立榜样并发出建立信任的积极信号。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实力,良好的声誉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的合同保障措施通常会对信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存在牢固联系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合同保障也可能削弱彼此的信任。信任的作用也可能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质量而异。在优秀或有前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合作伙伴将信任视为“胶水”或支持性因素,而在适度的合作中,缺乏信任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产生负面影响。
4.文化
文化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指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成员理解,思考和感受问题的方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必须谨慎处理行业与大学之间的文化鸿沟,并且必须在每个主体的要求和优先事项之间取得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承认每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或部门都有自己的术语和运作模式,参与主体必须识别这些差异并在协同创新项目早期就建立一种通用语言。
(三)产出因素
产出因素包括:目标、知识和技术转移。
1.目标
目标是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产出因素。目标是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策略、愿景、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最需要关注的是目标的兼容性。缺乏兼容性会危及预期结果的实现。例如,大学希望将研究发现公布于众,而公司则不希望竞争对手得到相关消息。大学和公司目的各有不同,因此了解彼此的利益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是很重要的,在这种局面下,利益得到了正确的平衡。在整个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参与主体建立对目标的共识,达成可实现的目标并制定准确的战略计划似乎至关重要。为了找到合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要在合作之前进行适当的伙伴选择过程。基于该原因,有必要明确自身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始寻找具有一致利益和目标相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适当的搜索策略可以帮助找到彼此相称并符合期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
2.知识和技术转移
有效的知识和技术转移对于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非常重要[20]。大量转移可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提高,技术的革新或产品的开发,对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服务尤其如此[21-23]。但是知识转移可能存在重大障碍,例如,知识基础上的差异,文化因素或有限的知识转移经验[24-26]。对转移活动产生影响的其它方面是知识和技术的性质和对知识的明确程度。由于知识和技术的转让也是动机和战略的问题,因此政策和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转移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大学和公司在知识转移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通常情况下知识转移发起者是科研专家,但之后公司将承担更多的管理角色。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和市场环境、合同或协议和地理距离。
1.政府支持和市场环境
政府支持和市场环境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政府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是正向促进,就是反向破坏。一方面,税收激励措施,公共资金或政府网络可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另一方面,缺乏区域支持结构可能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在大学和行业之间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通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其他环境因素还包括:研究结果的市场潜力或市场不确定性。
2.合同或协议
环境因素还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方面以及合同和知识产权。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角色和职责的合同减少了以后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有利于建立信任以及验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是否已完成目标。在复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中或交互使用昂贵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签署正式协议十分必要。保密协议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签署适当的协议是参与主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地理距离
适当的地理距离可以提高对高质量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增加行业和大学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即使在今天,面对面的互动仍比其他形式的交流更受青睐,因此可以成为在地理上紧密相近的地方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机。然而,当大学与公司之间存在员工雇佣的关系时(如公司管理层或员工是某大学的毕业生),地理邻近的重要性就会降低。但是无论这些关系或大学的质量和排名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地理位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都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对咨询问题有需求的公司在同一地区寻找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而那些对研发或技术建议有需求的公司则在其所在地区以外进行产学研
协同创新伙伴的搜索。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调节因子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潜在影响本文所确定的影响因素的调节因子,包括:阶段、规模、组织级别和学科。
(一)阶段
一些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例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期间,定期会议以及频繁的沟通,明确规定的职责和投入大量时间来沟通想法是有必要的。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行,其他方面可能变得很重要,例如,灵活性和学习并了解对方的能力以及相互信任。而且,在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特别重要的因素。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不同影响因素与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因为当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知道他们在协同创新中应注意的事项时,成功进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二)规模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需求和可能性总体上是不同的,因此,有些影响因素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比与大型企业合作的相关性更高。中小企业通常不与研究人员接触并在从大学获取信息和知识方面会遇到障碍,他们可能会发现搜寻合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成本太高。对于财力雄厚且知名的大型企业参与者来说,这一问题肯定不会发生。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特别容易遭受企业倒闭,收购或战略变更的影响,企业不稳定性通常是中小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与中小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时,提防环境变化可能更为重要。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其他重要问题涉及参与主体选择的动机,组织文化(例如形式或风险意识水平)或价值观和时间跨度。
不同规模的公司之间的财务能力、议价能力、潜在的承受力以及适当应对挫折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显然,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例如协同创新项目的融资,文化和信任,类似设备等资源的相互使用,基础设施或合格人员的交换等,也会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并且在中小企业和大公司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个话题日益重要,因为如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涉及国际企业,还涉及各种规模的企业以及初创企业和其他具有高创新潜力的企业。
(三)组织级别
不同组织级别的从属关系可能会干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某些影响因素。有些方面对组织的领导或管理更为重要,而另一些方面则主要涉及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在单个学术部门而不是一所学校或整个大学的水平上进行操作。这通常需要个别“倡导者”的存在,以帮助弥合大学内部不同组织层次之间以及大学与其行业合作伙伴之间的鸿沟。在缺乏产学研协同创新经验的环境中,此类倡导者在促进参与主体之间信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领导者可以建立信任,进行诚实的沟通并树立良好的榜样效应。众所周知,领导人的承诺和支持会促进或阻碍各级产学研协同创新。许多任务通常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例如资源分配或目标设定或建立激励机制或规则以激励成员共享知识。但是,员工有责任维护员工之间多种沟通渠道(例如电子邮件、电话、会议),或者必须在学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找到共同语言。另一些方面涉及员工对协作或人际关系和网络的态度和承诺。在机构层面上可能还需要考虑其它方面,例如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
(四)学科
最后一个潜在的调节因子是指学科。学科可能会调节本文所确定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学科之间具有不同的惯例和文化,它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其中一些非常注重应用研究,或者更适合于工业需求,无法保证其结果可推广到其他学科。例如,对比涉及经济学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涉及人文主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中建立行业与大学协同创新信任机制可能更为重要。或者对于自然科学家而言,获得研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可能尤为重要。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建议
(一)灵活的制度
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可能会有其他优先事
项,因此要灵活对待自身的优先事项,在必要时采用正式规则,并在适当情况下妥协,保持开放态度,抓住机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不要将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强加给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事实证明,建立共同目标并分享相同的愿景和利益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总的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管理流程必须足够灵活以应对不稳定和变化以及参与主体的利益需求。
(二)诚实的关系
这意味着要公平地对待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进行公开和诚实的沟通,并立即告知参与主体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建立信任。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应尽可能对合作做出承诺,并在目标、知识产权政策或知识转移方面保证透明和诚实。当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共享其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即知识时,信任和声誉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信任以及建立信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诚实就是它们的基础。
(三)明确的产出
这意味着要有明确的目标,尽可能切合实际的计划,就责任达成共识,明确每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贡献程度,并从一开始就确定角色职能。还要明确知识产权政策,所有权和专利收益的期望或项目成果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花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意愿,在必要时提出问题,讨论目的和愿景并最终进行谈判。具体协议和合同保障措施可能会在这方面有所帮助。综上所述,尽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不同背景可能会导致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上有所模糊,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要点,协同创新则更有可能成功。
(四)关注环境的变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应提高对经济、法律、政治或社会发展的认识。这些事态的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不应低估或忽视。这意味着要跟踪各类环境的最新动态,并了解它们对公司和大学的影响。例如,观察并使用公共资金的机会或留意产学研协同创新税务激励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监控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公司的不稳定性。综上所述,为实现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应该研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了解当前的发展或未来的变化,并关注和监控各类环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
五、结论
在重视合作共赢的当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实施是政府、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的共同目标。虽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和潜力得到了利益相关方的充分认可,但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存在许多导致其失败的障碍和挑战。现有文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但部分因素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空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本文系统剖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实践建议。对于制度因素,建议关注制度的灵活性;对关系因素,建议关注参与主体的诚实特征;对于产出因素,建议关注协同创新成果的清晰度;对于环境因素,建议关注参与主体的合作意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协同创新项目的阶段、参与主体的规模、组织层面和学科是否以及如何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用框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异质性组织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