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现状
——以贵州省Z地安置点为例
2022-06-13高正端王语嫣
高正端 ,王语嫣 ,宋 香,2
(1贵州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贵阳 550025; 2. 遵义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2)
引言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与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良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且形成正性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状态[1]。学校适应不良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不仅关乎其学业成就和学业生涯的动态发展,更间接地影响着其今后的心理健康、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行为等众多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发现,学校适应不良对学生个体的学业成就及其学习投入有着消极影响[2-3]。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学生在新的学校环境出现适应不良等情况,也会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学校适应与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直接相关[4]。初中生学校适应越低其攻击性行为也就越高[5]。除了伤害他人,学校适应不良也会导致自我伤害。赵若兰等人的研究发现学校适应不良会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6]。另外,学校适应不良会影响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现,学校适应水平越低个体的自尊水平也就越低[7]。学校适应能预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焦虑与抑郁、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8-9]。学校适应中的人际关系、自我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10]。
综上所述,学校适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新的学校环境下,扶贫搬迁初中生作为一个“新兴”群体,自身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例如,处理不好师生与同伴关系,不能胜任新的学习任务等。同时也可能对非搬迁学生造成再适应的压力。因此本研究选择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贵州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关注他们的学校适应状况,探讨差异,希望能对搬迁安置点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后续的教育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实证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贵州省搬迁人口较多的某安置点中学同时拥有搬迁学生与非搬迁学生。本研究在该校共发放问卷800份,获得有效数据741份,回收率92.3%。其中搬迁学生355人,男生166人,女生189人。其余386人为该校的非扶贫搬迁学生,男生221,女生165。
(二)方法
调查问卷由人口学变量和正式调查问卷组成。人口学变量有年级、性别、是否为扶贫搬迁户,搬迁时间等。正式调查问卷采用李华英编制的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11]。量表由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校环境适应5个维度组成,共计30道题,采用Likert 5点记分,1-5分表示“从不”到“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学校整体适应水平越高。本次调查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各分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0-0.86之间。
问卷施测经由学校负责人以及家长、学生的同意,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每个主试负责一个班级,作答之前先由主试讲解作答注意事项,再进行纸笔作答,作答时间15-20分钟,答毕收卷。采用Epidotes 3.1进行数据的录入,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采用自陈报告法收集数据,虽设置了反向计分题,但仍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故采用Harman单因素方法检验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6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7.76%,远低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同源误差。
(二)搬迁与非搬迁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和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从现状上来看,易地扶贫搬迁与非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习适应和师生适应相对较低,环境适应与自我评价适应水平相对较高,同伴适应与总体学校适应水平相差不大。从差异上来看,除了自我评价、同伴和环境适应以外,扶贫搬迁学生在整体学校适应(t=2.27, P<0.05)、学习适应(t=2.60, P<0.05)、师生适应(t=2.71, P<0.05)上都显著高于非搬迁学生。
表1 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搬迁与非搬迁差异(N=741)
(三)不同性别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男女生在环境适应和自我评价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女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比男生高,而男生的自我评价适应比女生高。
表2 搬迁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性别差异(N=355)
(四)不同年级的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知,初一和初二搬迁学生在整体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初二学生的整体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都比初一学生低。
表3 搬迁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年级差异(N=355)
(五)不同搬迁年限的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只有师生适应在搬迁年限上的差异显著,事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搬迁半年到一年的学生的师生适应显著高于搬迁半年以下的学生,搬迁两年以上的学生的师生适应显著高于搬迁半年以下以及搬迁一年到两年的学生。这说明搬迁年限越久,搬迁学生的师生适应也更好,学生适应另外一种教学环境与教学风格需要一段时间。
表4 易地扶贫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在搬迁年限上的差异(N=355)
三、讨论
总的来说,搬迁初中生整体上的学校适应处在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搬迁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良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其相应的教育配套措施,给搬迁学生打造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优良环境,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相比之前,学生的就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各方面的获得感得到提升,因而适应积极。学习和师生适应偏低是因为搬迁初中生从原本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转到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学校,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授课方式、教学风格、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等都与原本的学校有所不同,自身学习方法没有改变,因此在师生适应与学习适应这两方面出现了相对较低的情况。
搬迁学生在整体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师生适应上都显著高于非搬迁学生。搬迁学生相比之前,在妥当安置与关怀下,他们生活在条件更好的环境、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接触更优秀的同伴,更优秀的老师、更优美的环境,满足感更高。相对而言,非搬迁学生的就学环境没有经历一个从差到好的积极体验过程,因而难以体验到这种差异带来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故而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好于非搬迁学生。另外,适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不只有迁入学生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同样地,非搬迁学生也需要适应大批量的迁入学生入驻,适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对于非搬迁学生来说也是另一种新的适应过程,因而非搬迁的学生也会在学校适应的各方面出现一些困难。
男女生在环境适应和自我评价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环境适应比女生低,而自我评价适应比女生高。这与以往关于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研究相似[12-13],相对而言,男生对自我适应的评价更积极,而女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整体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一显著高于高二。初一年级的学生要通过小升初这个阶段进入初中学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且原本较好的玩伴很大可能与其迁入同一所学校学习,因而学校适应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对于初二年级的搬迁学生来说,他们中途转入新的学校,这意味着需要突然间地完全脱离原本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网络。根据社会适应理论,个体从原本已经适应的环境转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与新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引起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转变,产生一定适应性问题,因而初二年级的搬迁学生相对初一的搬迁学生来说适应性更差。师生适应在搬迁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搬迁年限越久,师生适应关系越好。这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因素[14-15]。另外,根据社会适应理论,个体适应是不断调整和再适应的动态过程,因此搬迁年限越久的个体师生适应也就越好。
四、教育建议
其一,易地扶贫搬迁初中生学习适应和师生适应相对较差,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在设置与教授课程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搬迁学生群体的基础水平,因材施教,多关注搬迁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困难,多沟通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促进搬迁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适应学习。
其二,若安置点学校同时拥有搬迁学生与非搬迁学生,除了关注搬迁学生在环境的学校适应以外,同时也需要关注新迁入学生对非搬迁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适应是双向的,大批新迁入的搬迁学生进入校园,势必也会对非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三,男女生在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针对性别的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
其四,不同学段的搬迁学生适应能力不同,特别是要关注那些中途因为搬迁而突然转学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完全脱离原本的学习环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会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需要重点关注。
最后,老师是学校背景下学生的重要他人,是影响搬迁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搬迁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钥匙,因而建议老师学会转换角色,关注和接纳搬迁学生、构建稳固的师生关系,做好促进搬迁学生学校适应的第一把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