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视域下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2-06-13闵雅婷丁上杰蔡海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士官军事论文

闵雅婷,丁上杰, 蔡海鹏

(1.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省人民政府征兵办,长沙 410124 )

士官,又称“军士”,被誉为“军中之母”“军中脊梁”。定向培养士官是贯彻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士官的特别身份、特定地位和特种作用决定了高职教育定向培养士官的特殊价值[1]。定向培养士官工作自2012年试点、2018年去“试点”以来,已成为地方高校为部队定向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渠道,成为近年高职教育的新亮点、新特色。但是我国定向培养士官研究还滞后于其工作发展要求,更滞后于部队军士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必将影响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效益和品牌。从管理学视域研究定向培养士官工作规律,分析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研究方式、方法和技巧方面提出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对策,可以为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提供思维引导、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完善管理方法,健全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益,更好满足军事发展需求和军士人才培养需要。

一、管理学视域下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价值

定向培养士官是为党育人、为军育匠、为国育才,是部队依托优质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渠道。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定向培养士官涉及部队、兵役机关、教育部门和高校等机构,是职业教育和军事教育的融合,要从军事、教育及其相互融合角度认识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意义。

1.军事价值:从士官的军事作用和地位来看,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非常重要并且必要

士官作为职业士兵,是兵之骨干,是遂行未来作战任务的骨干力量,被军委确定为五类军事人才之一。我军现代士官制度起源于义务兵、起步于志愿兵,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为保留军队技术骨干、搞“辈子兵”的设想而创立的。随着军队的改革发展,士官已经成为队伍的主体力量,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保障,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具有军事价值。士官既是专业技术人才,又是管理教育骨干;既是军队的“脊梁骨”,又是连接官与兵的纽带;既是部队训练与管理的基石和支柱,又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军队改革的深入,部队许多岗位“官改兵”,原来很多由军官担任的职位改由士官担任,士官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关键和重要,对士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士官人才队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改革强军逐步深化,教育链、人才链、军事链、技术链、价值链的融合越来越紧密[2],士官的职能使命、地位作用和发展空间都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士官在部队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2018年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在听取士官代表发言时说:“士官太重要了!”这既是对士官作用的高度评价,也是强军兴军的时代要求。

2.教育价值:推动定向培养士官工作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定向培养士官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在新时代培养军事人才的改革举措。定向培养士官自2012年试点以来,一直在高职院校和个别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开展,实际属于高职教育范畴,实质是军队充分利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培养军士人才的战略举措。自2017年普通高校停止招收国防生以后,定向培养士官成为地方高校以定向模式为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渠道。定向培养士官创新了军事人才生成途径,提高了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近年高职教育的新亮点、新特色。但是,定向培养士官还不能充分满足军队需求,士官培养质量与部队作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定向培养士官教育、训练和管理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师资、装备、资源等方面呈现出新情况,从人才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等方面反应出深层次问题,定向培养士官必须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培养质量;学术界对定向培养士官的研究还滞后于部队士官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从教育价值上讲,迫切需要在定向培养士官政策上“追根溯源”,在理念上“刨根问底”,在实践中“根结盘固”,从定向士官培养理念和模式、机制和体制、质量和标准、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和实践研究的示范作用。

3.管理价值: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有利于推动国家职业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相融合

定向培养士官指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为部队定向培养技术复杂、培训周期较长的军士人才,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士官岗位服役。习主席说:“当一名合格士官不容易,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一方面,定向培养士官的主体是专业技术士官,他们是武器装备的操作员、维护修理的技术员、培训组训的教练员,既要会“操作”,也要会“排故”,还要会“教学”。所以士官的职业属性决定其技术技能具有原生性、特质性和后发性属性,也决定其与职业教育具有亲和性、关联性和同质性关系。另一方面,士官技术含量高、标准要求严、生长周期长,国家职业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有很多共通性,在军民融合中加强国家职业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的对接有利于缩短定向士官的培养周期,但因两者分属军队和地方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一直缺乏融合发展。所以,促进国家职业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把军队相关的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大体系”“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推动地方院校与军队院校有效对接,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建立军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定向培养士官作为地方高校为军队定向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应该发挥地方高校对接军队院校的“桥梁”与“窗口”作用。从管理价值上讲,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为军队机关和国家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突破国家职业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对接“障碍”和“瓶颈”,以促进两者军民融合、取长补短、共建共享和协调发展。

二、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分析定向培养士官研究中的问题

为整体了解全国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学术期刊”论文,截止到2021年10月26日,以“定向培养士官”或“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或“定向直招士官”或“定向士官”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去除宣传性文章18篇,共有学术论文161篇。定向培养士官从2012年开始试点,从2009年就有地方高职院校开始以预备士官培养的方式进行探索,有兵役机关和地方院校开始研究定向培养工作。2015年前处于探索时期,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意识不强,论文发表数量少,增长速度缓慢。2016年开始将“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改为“定向培养士官”,将定向士官与直招士官区分开来,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意识开始形成,论文发表明显增多,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图1)。

现已发表的相关论文选题和内容非常集中,都能聚焦定向培养和紧紧围绕职业技术教育;都能突出实际问题导向,紧密联系培养工作实际;研究内容具体、细致,在定向培养士官的探索阶段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也为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定向培养士官进入以质量和内涵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整体研究水平和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图1 定向培养士官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一)研究动因问题

1.科研取向不明

以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为标志,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并对世界各国大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认识取向与应用取向是两种不同的大学科研价值观[3]。从定向培养士官论文来看,大多数论文选题还集中在从职业技术教育视角分析定向培养士官教育、训练和管理现状,还停留在士官认识取向的“整体”层面和军事应用取向的“概略”层面。在主题论文中再“模糊”检索其发表刊物,发现刊物种类少,主题简单重复,涉及军事、战争、部队、士官岗位的研究少,在军事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太少,只占论文总数的5.6%。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缺乏方向引导和方法指导,各单位研究缺乏总体规划、目标设计和任务分工,很多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写文章,不少论文研究目标不聚焦,缺少从政策上、理念上、模式上研究士官培养理论并联系实践开展的应用研究。

2.项目支持不足

从科研质量来看,有基金项目支持的科研相对更真实、扎实,所发表论文质量明显较高。申请获得项目基金支持的定向培养士官发表论文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苏两省,其中湖南省10篇,江苏省9篇。另外四川、陕西、山东、辽宁四省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各1-2篇。10年来,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所获得的国家级基金项目只有1项、省级基金12项,每年全国平均只有1.3项,每个定向培养士官的省市自治区平均不到1项,每3.7所定向士官培养院校才有1个基金项目支持。

3.科研动力不强

定向培养士官论文数量偏少,每所定向士官培养院校发表论文平均不到3篇。很多院校还没有意识到定向培养士官的内涵和质量需要科研支持,研究工作还没有与定向培养士官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还没有从制度上建立起科研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与实践工作结合的科研风气,论文主题集中在定向培养士官教育、训练和管理人员方面,真正体现定向培养士官特质的专业课教师参与专业技术技能和教学改革的科研论文很少。因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属于“冷门”研究领域,一般科研人员科研能力不强,专业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整体科研动力不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整体处于模仿、跟踪、移植模式,原创研究很少,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足[4]。

(二)研究方法问题

1.研究视野不宽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军事(99篇)和职业教育(51篇)方面,其余广泛分布在高等教育(9篇)、体育(6篇)等30个左右的学科中(图2);研究主题集中在定向培养(51篇)、直招士官(36篇)、士官生(27篇)、军民融合(20篇)、高职院校(17篇)、定向士官(15篇)、定向直招(12篇)、定向培养士官(11篇)等方面(图3),可以看出研究视野不宽,缺乏历史厚重力和专业纵深力。

图2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学科分布

图3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主题分布

2.合作研究不多

所发表文章中,军队和地方研究机构单独发表148篇,占91.9%。其中承办院校发表116篇,占论文总数的72%;军队士官院校、训练基地和科研院所发表20篇,占12.4%;兵役机关发表6篇,占3.7%;地方非承培院校(北京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天津海运职院)共发表6篇,占3.7%。而研究单位间合作发表的论文共13篇,只占论文总数的8%。这说明定向培养士官的合作研究不多,各单位都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在科研能力和实力相对不强的情况下更是明显的短板和弱项。

3.科研方法不新

论文大多停留在形势分析、经验总结,或者针对具体问题与现象泛泛而谈,缺乏多种研究方法运用和科研方法创新,导致论文发表数量有限,作者主要集中在长沙航空职院(19篇)、南京信息职院(19篇)、湖北交通职院(11篇)、潍坊工程职院(9篇)等承办院校和部分军队士官培养院校(图4)。

图4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三)研究成效问题

1.研究内容不深

研究重教育训练而轻课程教学,重日常工作而轻改革创新,重实际问题而轻理论研究,所发表论文中的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士官、定向培养、融合、军民融合、士官生、高职、人才培养、定向士官等,士官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性、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少,所发表文章主题集中在军事体育、教学、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军政素质、军地联合培养(联教联训)和培养方案方面,专业性强的研究少,以军事化管理、军人身份意识、军营文化、实战化教学、保密等为主题的论文只有1-2篇,严重缺乏定向培养士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士官战斗力生成等深层次的应用研究。

2.研究质量不高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高水平的论文少,所发表论文中北大核心论文只有6篇(含CSSCI1篇),只占论文总数的3.7%;权威性、专业性刊物如国防、军事交通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有11篇,占论文总数的6.8%;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实验技术与管理等成人教育期刊上发表11篇;多数论文发表在高职学院学报特别是各定向士官培养院校的学报上,有27篇,占论文总数16.7%。

3.成果转化不实

定向培养士官研究还是以行政性、指令性工作为主,探讨性、研究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少,针对定向培养士官中的现实问题培育权威性研究成果并引起业内共鸣且应用推广的少,现有科研成果转化到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实际的少。目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士官培养主题成果只有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士官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于2014年获得的一等奖一项,定向培养士官主题成果只有2018年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北部战区海军训练基地、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获得的二等奖共两项。

三、管理学视域下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对策

明确了定向培养士官应当研究的重要问题之后,研究对策就成为关键因素,只有选择科学的研究策略才能保证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才能聚焦士官培养内涵与质量,保证研究效率和效能,形成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提高士官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以上定向培养士官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学视域提出加强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对策。

(一)研究方法上:加强比较研究、实验研究,拓宽定向培养士官研究领域

除士官培养专业技术研究一般属于自然科学外,定向培养士官研究一般属于社科研究,要加强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汲取国内外相同或相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做到军为民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

1.国内比较研究

国内定向培养士官不同军种、院校、专业有不同要求、做法和成效,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比较人才培养的异同。比较对象可选择定向培养士官、直招士官、国防生、军官、预备役军官、民兵军校生等;也可选择同校、同年级、同专业士官生与非士官生的生源质量,兵员考核和用人单位评价质量;还可以选择不同院校、专业、规模的培养成本和成效;等等。

2.国外比较研究

士官制度最早诞生于15世纪的法国军队,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军队都相继实行了士官制度,都把士官制度作为培养和保留士兵骨干的一种必要手段。从管理学上讲,有竞争才有活力,我们更需要对竞争对手采取士官比较研究,将定向士官培养与外军军士培养进行比较,研究外军士官培养经验,比较定向培养士官优势、特色;比较美军“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和其他典型外军的预备军官培养模式,比较其政治制度、军事科学、教育科学、军事哲学,研究其军事制度、培养理念、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比较强敌军队的军士培养体系,包括人才现状与训练动态,全方位研究其军士培养战略、战术和战技,掌握其优势、特点、规律,把握其劣势和“短板”,研究“克敌制胜”的对策,做到知己知彼,应战而变。

3.实验比较研究

实验采集并统计分析不同年度的定向培养士官的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入伍质量和部队反馈质量数据,掌握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规律,对标部队需求质量,以实验数据驱动士官生教育训练管理科学化;定期测定和比较研究士官生体脂率、肌酸磷酸激酶水平,研究士官生身体健壮度和诊断骨骼肌疾病及心肌疾病;实验比较士官生高考体检、入校体检、年度体检和入伍体检数据,研究士官生身体素质培养规律特别是体质、心理问题诊改规律;通过实验诊断士官生学风,采集所有士官生各阶段学习基础、学习纪律、学习成绩、培养质量、部队评价数据,研究学风建设规律,科学提高士官培养质量。

(二)研究方式上:注重协同研究、创新研究,提高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层次

定向培养士官属于军队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军事性、职业性、专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各国培养模式和机制有较大差异。新时代士官培养要放眼世界前沿军事发展,紧盯敌军威胁动态和竞争优势,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思维的现代化军士人才。必须打破现在定向培养士官“重个人研究、校本研究,轻联合研究、协作研究”的局面,聚焦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围绕国家职业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融合,以更高政治站位、军事站位和教育站位提高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层次。

1.坚持“大开局、大外合、大协同”的科研创新思路

“大开局”指聚焦强军兴军目标和“能打仗、打胜仗”人才培养目标,站在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政治高度,站在“为党育人、为军育匠、为国育才”的教育高度,拓展定向培养士官研究的视野、境界和格局,扩大科研定位、选题范围和研究方向,提升定向培养士官研究境界。“大外合”指研究定向培养士官的军队、地方两支科研力量,系统部署和有机分工,发挥各自资源和研究所长,实行研究大分工、大合作,研究结果两方面合围而成研究整体:军队单位负责“军转民”,包括军事发展、作战要求、部队需求、部队评价,等等;地方单位负责“民参军”,包括产业动态、前沿技术、专业发展、军事教育训练与管理,等等。“大协同”指从政策和制度上调动所有军队士官院校、定向士官培养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积极性,方向、任务分工,人员、资源组合,开展合作研究、协同研究和交叉研究,形成共研共享共赢局面。

2.开展“小核心、小类聚、小归并”的科研创新模式

定向培养士官相对高职教育而言培养院校少、学生数量少、研究数据少,军队士官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相对薄弱,必须对有限科研力量进行科学布点组局,通过分头攻关、分组联合、分级合作和纵向沟通、横向融通、整体贯通,凝聚科研“内力”和科研外力。按研究基础和专长分散成立科研机构和团队“小核心”;按军种、专业和选题相关形成“小类聚”战线;按科研成果和部队认可的科研成效由其“核心”对研究人员、团队进行归并和战线融合,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科研力量并根据新的科研力量进行科研分工,分工合作、校际联合,协同开展更高层次的复杂研究,由此催生新质科研能力。

3.应用“科学化、数字化、实用化”的科研创新方式

作为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把定向培养士官作为高职教育的精品工程来打造,纳入“双高”建设计划和“提质培优”重点建设项目,把定向培养士官作为一门复杂教育科学来对待,构建有军事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跳出现有习惯型、经验型、学科型思维方式,创新发散型思维,归纳定向培养士官中的现象、事件和问题,通过方法比较、理论移植、手段辐射、模式聚合等方法,研究定向培养士官政策、机制、制度、模式、标准等,透过问题现象掌握定向培养士官的职业教育本质和军事教育规律。

(三)研究技巧上:开展跨界研究、融合研究,提升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效力

定向培养士官的多学科化,必然导致跨学科、跨技术研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打破学科界限,跳出原有学科思维局限,借入、引入其他成熟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资源,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分析手段,用一种新途径把不同门类、学科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逻辑重新审视和研究定向培养士官。

1.多学科跨界融合研究

如用哲学研究士官的本质、本原,研究定向培养士官的基本规律,与教育、社会的根本关系;用军事学研究战争、国防的形势和规律,研究军事思想、学术和技术,军种历史、军种文化;用管理学研究士官生管理方法、模式,如何取得最大管理效益,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财物配置,提高士官生管理水平;用经济学研究人才需求、供给关系和规律,研究培养成本和国家补偿机制;用法学研究士官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合法性;用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军事职业教育物性;用文学研究人文素质;用历史学研究培养规律,比较各种军事人才培养经验;用工学从专业角度研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性;用理学研究统计学、数据科学;用物理学熵增定律研究士官生自组织的有序性管理,等等。多学科融合研究士官、士官生能力素质模型及两者融合模式,研究士官生学习力、文化力、战斗力,等等。

2.“互联网+”跨界融合研究

“互联网+”既是职业教育和军事教育的时代背景,也是引领职业教育包括军事职业教育全方位变革的推动力。定向培养士官从教育来说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从应用来说是与军事和国防最为密切的地方教育,两方面都需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互联网+职业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是价值体系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孵化出的一种新生态[5]。充分应用教育大数据、智慧教育等“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理念,研究定向培养士官基础资源库、军政资源库、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研究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评价考核的数字化,研究士官生“入学—入伍—退役”的全周期教育,研究士官生学习力和终身教育;研究数字化单兵、数字化联合作战、虚拟训练等课题,促进定向培养士官教育理念变革,为信息战、网络战、电子战培养高信息素养的士官人才。

3.“市场+战场”跨界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教育,定向培养士官是面向战场的教育,市场关注生产力,战场关注战斗力,两者看似不搭界,实际有很多成功因素可以相互转化。定向培养士官的专业是面向市场开设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却是战场,所以对市场和战场的跨界融合研究更有必要和价值。从市场视域研究产业发展、行业动态、专业标准对定向培养士官的影响,研究市场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定向培养士官专业的影响等;从战场视域,研究国防形势、军事理论、军事变革对士官的要求,研究军事发展、军事技术、士官技能对定向培养士官的要求等;从两者跨界融合的教育视域,研究定向培养士官“初心”“原点”和目标、使命,研究定向培养士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和样式、机制和体制等,促进市场的产业链、战场的军事链和教育的人才链相互贯通,促进定向培养士官的政策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融合,促进定向培养士官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战斗能力增益互补,提升定向培养士官研究效力。

猜你喜欢

士官军事论文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士官晋级培训中的应用
试论定向士官学风养成教育与战斗力提升交互路径及影响因素
目标军营,出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浅析士官教员队伍建设的可行性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