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动因、历程及启示

2022-06-13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开放型中国共产党经济

王 梅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世情、国情、党情,领导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因而,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与实践,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断重申:“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114,并首次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1]337的新理念。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各类对外开放问题,有利地维护了我国对外经济建设安全和发展利益。

一、百年中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动因分析(1921-2021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调整对外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针,挖掘和优化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与实施路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

其一,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经济对外开放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领导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在战火中奋斗、建设中突破、改革中前进的定盘之星。

其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调整经济对外开放方针及政策的根本动力。实行经济对外开放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各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百年来党不断调整经济对外政策及方针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更不仅决定或影响其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而且推进或延滞对外开放政策及实践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对时局的演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与实践也得到了及时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为保障革命战争的顺利推进,毛泽东同志设立外贸局,逐步打破“白色政权”的封锁,给军民生活及战争物资需求上好“经济保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英美等国严酷的经济封锁,如何改变落后农业国的面貌,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一大批有志青年开始探索中国发展之路,将国家发展寄希望于工业化的道路,国内一切工作包括对外经济,都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现状,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推行改革,对外走开放的路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大踏步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对应实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这也就决定了新时代党领导经济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因时而变,把“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强调“质”与“速”并行,且突出“质”的重要性。总之,我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百年来中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历程是阶段性、有梯度的向前发展的过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领导我国的经济对外开放工作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以我国对外经济工作实际取得的成果为依据,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以此来考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从低水平、低速度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早期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对外经济发展方针[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此方针为指导进行对外经济的建设,在对外经济交流、对外关系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保障了我国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运用到了外交和经济建设领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状况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方面,毛泽东同志主张走独立自主的经济对外开放的道路。1933年以后,中共中央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并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无法在军事和经济上获得国际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党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依靠自身的力量,设立中央外贸局、江口外贸局、赣江办事处等,突破白区敌人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和交通管制,实现中央苏区与外界物资的交换,为中央苏区经济注入活力,守住了革命的本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苏为鉴,着力发展重工业,完成了三大改造,取得了“一五计划”的胜利,经济发展本应走上“快车道”。但随着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反右运动扩大化、“大跃进”以及自然灾害的突发,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并未完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开始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探索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利用五年时间落实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独立自主地干农业干工业干技术。到1965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有了恢复和发展,财政收支结余高达7亿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独立自主绝对不是不需要外援,更不是说闭关锁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便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既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还要寻求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在经济方面,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愿与世界友好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在美军观察组驻扎延安期间,毛泽东曾与美军观察组政治负责人谢伟思谈话,指出中美两国经济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并表示希望能够与之建立密切友谊。在英国政府提议两国通商问题时,中共中央也表示“赞成与英方进行贸易往来”。[4]在外交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的外交”,积极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联系,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提出要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并形象地描述为“中国的团结+世界的援助+日本国内的困难=中国的胜利”[5]。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与苏联订立军事同盟,随后又争取英美法对我国抗日的同情,获得其部分援助。建国后,我国积极争取苏联的援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即便在1956年前后与苏联经济关系恶化,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经济上仍然实现了缓慢的发展。1965年国内爆发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此时国际形势出现转折,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开始转变对华政策。我国抓住时机,积极缓和和日本、美国等经济大国的关系,为国内经济走出去赢得了有利的条件,为改革开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早期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对外经济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思想与实践成果。但在探索的后期,中国社会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未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加之二战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受制于“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限,外部环境的簸荡加之国内“左”的思想对经济建设工作造成的迫害,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一度限于停滞状态。因而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总体来看仍处于萌芽阶段,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时期党在经济对外开放中做出的宝贵探索。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初步发展和深化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进入新时期,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引下,从1978-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到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再到2001-201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入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阶段,完成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深化和成熟的发展历程。

如,在我国商代已经开始利用化学制陶、冶铜与制造,生产出很多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器具;汉朝利用水法炼铜的方式提取铜,还在国内推广使用纸。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对古代发明创造有一个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心情。化学教材中也有一些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通过小故事、图片的方式给学生进行介绍。同时简单为学生介绍相关事物发生的过程,对科学家事迹有一个初步了解。

1.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的决策,随后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逐步建立起来。1984年5月,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更大程度上引进外资,开办新兴产业。同年10月份,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1985年设立长三角、珠三角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中国内陆面积最大的外高桥保税区,加强对外金融贸易的交流,拓展了经济特区的功能。从1978年至1991年,历经13年的时间,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由点到线再到面,完成了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初步探索阶段。

2.1992年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经济活力,这为引进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自此,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额飞速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度也显著提升。由1992年的9120亿元增长到了2000年的39273亿元,翻了4.3倍,实现了飞速增长。这一阶段我国主要走“引进来”的道路实现国内经济对外开放,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深入推进,总体上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此时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差额巨大,对外开放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

3.2001年至2012年,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成功加入了WTO,加快脚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这成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又一关键节点。我国自入世以来,以更加主动的态势融入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不断下调关税税率,放开外贸经营权,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10年,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全部履行,并且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正朝着“领跑”的态势前进。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与“引进来”战略相结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全球贸易排名从改革开放至初的32位,到2011年跃升至全球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排名的第一位,说明我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围绕着“改革”与“开放”两大主题,协同推进,在经济对外开放层面历经三个小阶段,完成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成熟的转变,形成了渐进式、有梯度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我国也逐渐走上了“富起来”的道路。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也一步步变革,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外贸发展需要、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体制,强力支撑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到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货物贸易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虽然,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等影响,产生了波折,但在党的坚定领导下,总体发展态势迅猛,呈现出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发展速度由缓到快再到高速的向好趋势。

(三)第三阶段:新时代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十八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至今不断贯彻落实,大力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时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谱写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破题之策。到2021年,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很高的国家之一,正蹄疾步稳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大踏步追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发展的质量问题逐步暴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以创新推动外贸发展,破解对外经济发展中“质”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捕捉到外贸在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的关键地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进博会上,明确提出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6]291,发动外贸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中的引擎力。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引下,我国从多维度入手,挖掘对外贸易中创新带来的新鲜力量。通过开放战略、开放格局、开放规则的革新,中国逐步从全球化的融入者转变为引领者;从“单向开放”转变为全面开放;从接受国际规则到推动完善国际规则的转变。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中国坚定不移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核心,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对外开放度。开放型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施多向度开放。在习近平同志发起的“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指令下,我国开启了对外开放事业的整体推进,实践与思想方面得到双层动员,不仅经济,文化开放、生态开放、政治开放、社会开放等也要逐步涉猎。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的增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必须要兼顾中国特色和国际共性,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熟稔国际规则,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自2012年起,在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的总体调度下,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平稳,正蹄疾步稳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如果以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对外开放度,2020年中国对外开放度为31.57%,已达到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的水平(表1)。

表1 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开放度数据((出口额+进口额)/GDP)

数据来源:WTO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注:由于日本官方数据尚未发布,故未做统计)

三、百年来中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启示

中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百年光辉历程,也是实践和理论交相辉映的历史过程,蕴藏着开启未来的密码。分析梳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的阶段特征,深入总结对外开放发展中的真实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抓住三把“钥匙”,即思想上有引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

(一)思想上有引领:必须发挥党在经济对外开放中的掌舵领航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355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百年来取得的光辉成果,是在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成就的,是在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下获得的,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新时代如何早日构建起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

其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中运用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观点处理问题。例如: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科学认知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务实行动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以问题意识破解新时代对外开放面临的“发展”难题;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协同推进国内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工作开展。其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推动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指引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完成革命、建设、改革岁月的阶段性使命。新的发展阶段,又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为指引,进行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能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二者科学统一于对外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

(二)行动上有计划: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布局、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推动新一轮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就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要“干在实处”。“天下之事,皆成于实”,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贯彻到实践工作中去,落到实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7],切实以共建、共商、共享的为原则,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动起来,密切了邻国之间的友好联系。二要“走在前列”。为了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分别降到13.8%和6%,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8]。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营商环境上升至第31名,未来将继续为世界各国提供更优质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将加快构建国际化、法制化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适应多种形式的贸易自由化。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务实的行动投身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做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者,努力提升自身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三)机制上有保障:必须携手各国推动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

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矛盾开始滋生。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世界市场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与其他国家发生联系。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公。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力的不断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的渴求增加。

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试图倡导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以改变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旧秩序。中国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主张建立联动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包括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完善贸易治理体系、完善能源治理体系等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平等对待的方向前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需要各国携手共建,同样,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也需要各国携手共同治理。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许多“病症”,需要各国建立起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建全球治理新体系,为世界经济疏通“淤血”,扫清“症结”。

猜你喜欢

开放型中国共产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