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的路径研究
2022-06-13李忠毅黄丽娟
李忠毅 , 黄丽娟
(1.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 550000;2.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一、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是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愈渐被认可。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点。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在此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普适性的教育,还需要提供更多针对性、特殊化的服务,满足普惠教育之下特殊技能人才的需求。如何迎合时代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学生就业面,如何将X证书的技能考核融入日常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问题。
二、“课证融通”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X证书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技能与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合,实现“课证融通”。否则“1” 和“X”成了“两张皮”,违背了1+X证书制度的初衷。“课证融通”对学生、职业院校、相关行业企业三方主体既有应然的选择,也有实然的需求。
(一)缓解就业矛盾,丰富学生就业选择
目前,教育部公布立项的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日渐增多,针对性渐强,反映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新时代的幼教人才需要具备更多样且专业化的职业能力才能与时俱进。X证书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及与专业的相关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兼容的可能性,有效缓解新型人才短缺、供需关系矛盾等问题,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职业适应力
1+X证书制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互融通,一方面,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可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标杆和参照,帮助明确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衔接,达到培养满足服务和管理幼教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以X证书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能力产出为重,统筹协调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程考试同步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能力为重”的专业理念,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还利于职业教育明确办学方向、优化培养体系和评价模式,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三)促进产教融合,增加岗位适应能力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社会需求、行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进行开发[1],能够与新技术、新规格、新要求下的幼教行业形成对接,提高行业用人的适配性。若干职业等级证书无疑是复合型人才的有利证明,也为企业发展的未知性提供支持。虽然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职业等级证书对于目前以3-6岁幼儿发展为主的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并未充分体现,但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中,学前教育的囊括性必将变得更强,3岁以下幼儿的照护也将是新时代幼教人的职业使命。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幼教相关行业参与,单靠职业院校的力量容易导致产出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实矛盾。而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环节,便于培养院校及时将行业动态、岗位需求等信息用以充分论证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合作办学格局,从而满足幼教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的关键点
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职业院校除了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的作用,还要突破传统“单线”的育人模式,鼓励学生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获得“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实施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夯实“1”的基础
“1”是学历证书,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2]。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包括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自我成长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学历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幼教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新时代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地探究与自主学习来适应乃至引领学前教育领域的新发展,具体到实践层面,要求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具备自主发展、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促进社会进步的意识。
(二)拓展“X”的职业性
“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3]。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将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相嵌合的个性化选择,要凸显其特殊性,必然需要提供多样的选择,实现个体个性化的社会发展。“X”在数学中还代表未知,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考取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技能等级证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X”复合型人才,这种自主选择恰巧体现了1+X证书制度中“X”的未知性。除了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专业及就业发展需求考取相应职业证书、等级证书,比如舞蹈考级或获取舞蹈教师资格证。所以,“X”证书不仅是数量、等级、种类的差异,其组合也极为丰富、多元,充分彰显了“X”的多样性、选择性及针对性。
(三)促进1与X的深度融合
“1”的学历教育是“X”培训的基础,拓展“X”的职业能力是强化剂,而至关重要的是“1” 与 “X”课程内容必须深度融合,两种证书课程互认、互通,才能真正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二者在内容上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互融互通,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
1.贵州省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先后公布了25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首批6个,第二批10个,第三批77个,第四批159个)和相关试点职业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名单。其中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也是日渐增多,且与专业的针对性也更加紧密。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部公布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
2.X校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X校2021届50名具备“母婴护理”或“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有效回收问卷44份。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获取证书的动机、证书与专业的适配性、证书对就业的帮助以及证书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
(1)学生考取证书的动机
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考证的出发点是为了给自己应聘、工作增加筹码,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结合图2可知,学生认为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体现出自身的能力水平,证书越多,越能充实自己的知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
图1 学生考取1+X证书的动机
图2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
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图3),学生考取的技能等级证书对自身竞聘岗位、就业帮助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目前与婴幼儿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和3-6岁幼儿教育的适配性不高,比如“母婴护理”证书的内容针对的是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日常照料,对于目前教育重心在3-6岁的幼儿园教育,明显存在两者间服务对象年龄差异的问题。
(2)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及社会期待在与20名幼儿园园长、教师的访谈当中发现,95%的一线幼教工作者表示从未听说过1+X制度,仅1名园长说到“有去关注过一些信息,但感觉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证书数量不多”。这反映出目前1+X证书在幼教行业的推广及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评价机构、试点院校、行业企业间的紧密联系。
图3 1+X证书的就业帮助
图4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幼儿园中的认可度
从图4可知,目前幼教行业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岗位评聘的过程中也未将是否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参考依据。认为母婴护理、幼儿照护技能等级证书不适合3-6岁幼儿的照护,建议学生考取更多与专业相关性更高的证书。
研究者:您建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培养中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吗?
L园长:如果与专业需求相关,肯定是建议的。但如果是母婴护理、幼儿照护这类证书,与当前贵州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暂时不符,建议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的内容。
研究者:若学生持有这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他的岗位评聘会有优势吗?
L园长:就我自身而言,我不太赞同。可能我在面试中会更加看重该名应聘者在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图5 就业单位不注重应聘者是否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会考证
但是从行业长久的发展以及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角度,幼儿园专业学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然充满期待(图5),即使就业单位在招聘时不注重应聘者是否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部分学生依然会选择考取证书。尤其是在教育部第四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布后,很多幼教工作者表示“幼儿行为指导、幼教课程游戏化、幼儿班级运行组织”这些内容正是目前幼儿园工作所需,教师工作所困的地方。
研究者:您对1+X制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有何建议?
Z老师:希望能对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幼儿园来说才具有参考性。比如你提到的第四批中的很多证书就比较适合,“幼儿行为指导、幼教课程游戏化、幼儿班级运行组织”这些正是我们困惑的地方,如果有相关的培训,我自己也想去学习。
(二)1+X证书“课证融通”的现状
1.师资队伍
1+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细致、要求明确,未经过系统学习的教师难以精准把握相关标准。在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下,高职院校积极派送教师参与培训,获取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资格及考评员证。而每所学校具备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资格的教师数量有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难以覆盖全体学生。
研究者:贵校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哪些地方?
C老师:师资问题!虽然学校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选派教师进行培训,但是数量有限。为数不多的获得师资培训证书的教师,既要开展日常教学,还要想办法“课证融通”,除了专门化的培训,不然很难达成。并且专门化的培训规模有限,难以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如此,调查中的12名高职院校教师均表明第一、二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的是行业新兴产业或紧缺人才,关于证书相关内容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参与了培训,但是培训周期短,后续跟进学习的机会少,整个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2.学习方式与途径
从图5可知,学生获取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的主要方式是学校组织开展的相关培训,对于新兴产业或新形势要求下的职业技能,学生难以从其他方面获取信息,学习方式及信息来源方式单一,学习灵活性不高,反映出1+X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
图6 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知识的学习方式
究其原因,第一到三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领域中,与目前学前教育的适配度不高,所以专业课程中难以融入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中的内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周期性,难以在一时之间调整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不能融通,无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及负担。需要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额外抽出时间学习,对于时间紧迫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无疑是举步维艰。
3.评价制度与方式
平常课程中随机渗透的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因为并非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未对其进行过多评价及考核,即使是针对能力训练部分的呈现,也仅仅是任课教师单方面的评价。学生缺乏真实环境中的实际操作,难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即使通过“模拟”获得的操作知识,也并不清楚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
研究者:贵校在“课证融通”的实施中如何对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进行考核及评价?
B老师:我们的“课证融通”就是在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课程中渗透,更多是作为课外的拓展和补充,所以不会进行专门的考核,最多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一些口头的评价。除非是专门组织的培训,才会按照第三方机构的考评要求完成。
4.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都是培养能够从事幼教工作的专业人才,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周期性且需要大量调研分析后调整,想要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在相关课程中的渗透,因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并未调整,教学内容仍然“重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虽然能够满足职业技能的理论知识,但是其能力目标不能满足“X”证书要求。
五、教育建议
研究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虽然省内职业院校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但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证融通”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师资数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评价制度不全、人才培养模式兼容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一)教学方法“育训”结合,推动教法改革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使命。1+X 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必须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故而需要以“育训”结合的方式打造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人员。“育训”结合的外在表现就是“课证融通”,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促进教学资源成果转化,丰富线上课程资源,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情景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重要途径,课程中要增设实践训练类学时,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部分理论学习为主的静态课程转化为融入“教师教育专业成长与职业技能”的动态复合型课程,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动态不仅是让课程中的学生操作起来,还需与幼教一线紧密联动,诚邀幼儿园骨干教师参与到职前课程的备课、教学及评价环节中,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思路,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进行行业-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专业课教学的模式设计,实现“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促进能力转化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保证“X”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多的证书颁发与考核标准下放到第三方机构,而这样做更能贴合企业、行业标准。因而课程建设要弥补学历教育中的能力目标,将知识通过有效的内化训练,变成符合“X”证书要求的能力。师资队伍是确保课程实施、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0年)》中也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队伍不断前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下园实践、挂职锻炼、幼儿园听课、任教等途径确保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双能”型人才,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获取专业技能和达成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提供保障。
(三)教学目标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托,增强“校企”合作
传统的职前培养与岗位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岗位职业技能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淡薄,也未能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模拟情境下的简单操作,即使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也难以适应现代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参照设置教学目标时,需要将教学目标与职业技能等级目标进行充分的比较后“求同存异”,对于专业课程无法兼容的职业技能目标,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或培训进行实施。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幼儿园及其相关机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重点拓展幼儿园优秀骨干的指导培训与行业参与考评,及时监督及反馈学生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合切不可盲目,必须与相关“X”证书培训评价机构密切联系,获取专业指导与建议,避免走弯路。除了考虑与行业企业人才技能需求相适应以外,还需考虑专业与职业技能证书的适配性。比如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主要内容围绕0-3岁婴幼儿及其孕产妇的日常照料与护理展开,可以说是学前教育的前线。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重心更多在3-6岁幼儿的发展上,为了证书的获取,盲目将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中,必然导致本末倒置。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明确了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机制,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1+X证书制度意味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由“一”变“多”,人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等必然要重新修订。
首先,根据培养周期面向幼教一线开展阶段性调研,了解社会所需、行业所求,以此为依据调整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明确学生职前学习所要接受的所有课程。
其次,统筹专业资源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包括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与有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将资格证书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并全面统筹相关课程教授内容的侧重点与比重,避免知识点重复。不仅如此,基于学生个人兴趣及爱好,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社会机构获取专业技能证书。
实施途径可以将证书标准、内容及要求与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内容比照,从融入相关课程、设置选修课、开展相关培训三方面确定需要附加的培训内容及学时,对专业课程涵盖的目标与内容需要特别强化,对于专业课程难以覆盖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选修课、参与培训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最后,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其本身具有“师范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在课程培养体系中一方面要聚焦于其“师范性”的培养,锻炼学生师范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其“职业性”的锻炼,通过“校-园”深度合作,搭建幼儿教育实训平台,为学生的职前学习提供多维度教学场景,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