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联合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药学分析
2022-06-13刘筠
刘筠
山东省兰陵县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山东兰陵 277700
小儿腹泻属于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类型, 此疾病发生原因以及诱发因素比较复杂, 在病发以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以及大便性状改变,患儿会伴随发生发热、呕吐、腹痛等相关临床症状,表现为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失调,对于患儿成长发育具有严重负性影响[1]。因患儿胃肠道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和成熟,胃酸分泌量比较少,对于侵入机体中的病菌难以有效杀灭,很容易加重病情,影响患儿生命安全[2]。 目前针对小儿腹泻,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保守治疗措施, 通过调整患儿饮食结构以及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保护肠道黏膜等方式进行疾病治疗[3]。 为此,该文选择 2019 年 1 月—2021 年 8 月收治的腹泻患儿80 例,旨在分析评估小儿腹泻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双歧杆菌活菌、蒙脱石散所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腹泻患儿中筛选8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符合研究标准者应用方便抽样法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观察组(40 例)与对照组(40 例)。 对照组:男 31 例,女 9 例;年龄范围 6 个月~6 岁,平均年龄(3.44±1.05)岁;病程 2~7 d,平均(4.52±1.18)d;腹泻次数 4~11 次,平均腹泻次数(7.01±1.69)次;轻度脱水12 例,中度脱水19 例,重度脱水者9 例。 观察组: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范围 6 个月~7 岁,平均年龄(3.51±1.01)岁;病程 2~8 d,平均(4.12±1.02)d;腹泻次数为 4~10 次, 平均腹泻次数为 (6.82±1.76)次;轻度脱水14 例,中度脱水18 例,重度脱水者8例。 对比评估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该研究。
纳入标准:纳选对象符合《实用儿科学》[4]中的诊断标准;所选患儿入院以后腹泻次数均>3 次/d,表现为黏液便,无特殊腥臭味,大便常规检查结果证实具有脂肪球,细菌培养成阴性;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患儿家长均自愿签署知情文件。
排除标准:对于研究所用药物具有过敏症状者;表现为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合并发生先天性肠缺损者;伴有严重小儿躁动症者;表现为全身严重感染或者具有严重传染性疾病者;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以后采取蒙脱石散 (国药准字H20 000690,规格:3 g×10 袋)单药治疗,依照患儿年龄调整用药剂量,年龄≤1 岁者,将用药剂量设定为1 袋/d,分3 次口服用药; 年龄1~2 岁之间者用药剂量调整为1~2 袋/d,分2~3 次口服用药,年龄≥2 岁者用药剂量设定为2~3 袋/d,分3 次口服用药,用温度约为50℃的温水冲服。
观察组联合应用双歧杆菌活菌、蒙脱石散治疗,蒙脱石散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与对照组一致,双歧杆菌活菌(国药准字 S10970105,规格:1 g×9 包)同样根据患儿年龄调整用药剂量, 年龄0~1 岁的患儿用药剂量为3 次/d,每次半袋;年龄1~5 岁者用药剂量为 3 次/d,1 袋/次;6 岁以上患儿用药剂量调整为 3次/d,2 袋/次,温水冲服。 注意药物溶解时水温不可超过40℃,用药过程中不可服用其他抗菌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统计两组患儿血常规恢复时间、发热恢复时间、大便性质恢复时间、腹痛恢复时间以及呕吐恢复时间。
免疫功能:对比评估患儿采取治疗措施前后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指标包含IgA、IgG、CD4+/CD8+。
治疗有效率: 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依据为临床症状、大便性状以及腹泻次数,显效即患儿采取药物治疗以后大便频次可以控制为2 次/d 及以下,腹痛症状消失,无纳差以及疲倦感;有效则表示为患儿存在轻微腹痛症状,排便频率为3~4 次/d,存在轻微疲倦症状,表现为饮食不振以及肠鸣音亢进;无效则表示患儿采取治疗措施以后大便溏稀不成型, 腹痛症状以及疲倦感明显,还伴有呕吐以及发热症状[5-7]。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评估对照组、观察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IL-6 等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对照组、观察组反酸、上腹疼痛、嗳气、腹胀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对比[(),d]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对比[(),d]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血常规恢复时间2.27±0.61 3.95±1.02 8.940<0.001发热恢复时间1.24±0.28 2.12±0.51 9.566<0.001大便性质恢复时间2.46±0.56 3.98±1.04 8.139<0.001腹痛恢复时间 呕吐恢复时间1.01±0.26 3.08±0.68 17.983<0.001 1.61±0.26 2.08±0.48 5.445<0.001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5.0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前,对比评估对照组、观察组免疫功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等指标水平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表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对比()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IgA(g/L)治疗前 治疗后IgG(g/L)治疗前 治疗后0.86±0.11 0.79±0.17 0.186 0.132 1.87±0.52 1.28±0.36 5.900<0.001 8.39±2.16 8.31±1.93 0.175 0.862 14.15±2.31 10.38±2.27 7.362<0.001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0.84±0.21 0.79±0.19 1.117 0.268 1.89±0.56 1.08±0.39 7.507<0.001
2.4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炎症因子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炎症因子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C 反应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白细胞计数(×109/L)治疗前 治疗后30.77±3.84 30.79±4.15 0.022 0.982 14.35±3.58 21.52±4.07 8.366<0.001 16.96±2.16 16.78±2.21 0.368 0.714 7.46±2.11 10.62±2.26 6.467<0.001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27.16±4.06 26.98±4.41 0.189 0.849 8.46±1.86 12.08±2.37 7.599<0.001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分别为12.5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小儿腹泻属于儿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分析疾病诱发因素主要在于轮状病毒入侵, 于小肠绒毛顶端复制,造成绒毛顶端细胞破坏,造成绒毛变短以及肿胀, 在病情发展期间很容易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导致患儿机体电解质失衡,患儿吸收水分以及钠盐能力逐步衰减,进而诱发腹泻症状[8-9]。近年来,因人们生活环境以及居住环境发生污染,食物中添加剂较多,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概率逐年增高[10]。小儿腹泻作为儿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性状改变、大便频率增加、恶心呕吐以及身体发热等,大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中[11]。 分析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是由外来致病菌以及病毒所引起的。 进食不干净的食物以及未烧开的水以后,导致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菌群入侵,引起小儿肠道感染,对于患儿消化系统以及身体调节机制产生影响, 诱发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在病情发展至严重情况下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2]。 以往,针对小儿腹泻,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为静脉补液, 但是患儿在用药期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患儿机体产生损伤。抗生素也常用于致病菌所引起的腹泻治疗,但是因患儿年龄比较小,和成人相比耐药性较差, 在抗生素药物应用期间不容易计算和把握药物剂量, 在过度应用抗生素后可能会造成患儿肠道内菌群紊乱,加重患儿病情,盲目应用抗生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3-15]。 为此,还需选择更为安全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
该次对照研究结果证实,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95.00%, 高于对照组的 75.00%(P<0.05);治疗前,对比评估对照组、观察组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研究结果和王晓娇[16]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其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1.55%高于对照组 78.87%(χ2=8.201,P<0.05)。 分析原因如下:蒙脱石散在小儿腹泻中属于常用的药物, 对于机体消化道黏膜产生的保护能力较强, 可以吸附患儿肠道内的致病菌以及致病因素。 药物在服用后与机体黏液蛋白相结合,有利于增强肠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帮助患儿进一步提高肠道黏膜凝胶量, 保证黏膜稳定性,对于患儿正常肠道蠕动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提升患儿胃肠组织对于病毒以及过敏原的抵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且该药物并不参与血液循环作用,对于患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在表现为食管炎、胃肠炎、 功能性结肠炎以及胃炎的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率。除此以外,蒙脱石散可以进一步提高患儿肠道组织表皮细胞的吸收能力, 进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以及胃肠黏膜弹性,可以减少水电解质缺失。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则属于微生态制剂的一种, 药物成分包含嗜热链球菌、 长岐双歧杆菌以及保加利亚乳杆菌, 以上3 种益生菌和病毒以及致病菌竞争肠道上皮受体,释放大量的抗微生物因子,此药物对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以及纠正肠道菌群失衡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抑制肠道有害细菌作用,在肠道菌群失调诱发的腹泻、便秘治疗期间发挥了理想效果,此类药物对于慢性腹泻、急性腹泻以及消化不良、腹胀均具有理想的缓解作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应用于小儿腹泻治疗期间可以补充机体中的有益菌,有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情况, 以免在机体肠道中出现有害细菌的不断繁殖。 在双歧杆菌活菌片用药以后进入人体,和原有肠道益生菌产生共同作用,有利于加快氧气消耗速度, 对于益生菌的生长以及繁殖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丁酸分泌,进行肠道黏膜的有效修复, 有效抑制肠道组织中的病菌繁殖以及炎症[17]。 不仅如此,双歧杆菌活菌片还可以与肠道黏膜上皮结合,对于肠道组织产生理想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肠道组织屏障功能,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各种病原菌的入侵,在用药以后加快了患儿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对于促进患儿病情尽早恢复具有正性影响[18]。
综上所述, 小儿腹泻治疗期间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还能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胃肠消化功能, 有利于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可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