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斑贴试验在中老年光敏感性皮肤病中的诊断价值
2022-06-13许淑文胡跃唐慧
许淑文,胡跃,唐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40
光敏感性皮肤病是指皮肤在紫外线辐射或可见光下暴露后发生的异常皮肤反应疾病[1],包括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光化性痒疹和红斑狼疮等。中老年人因皮肤脆性增加,更容易暴露于变应原,也是光敏感性皮肤病的好发群体。很多患者因找不到其明确的光接触性过敏原,易反复迁延不愈。光斑贴试验可确定其光接触性变应原,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2]。为明确中老年人光敏感性皮肤病常见的光变应原种类,评估光斑贴试验对中老年人光敏感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收集近5年来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44 例光敏感性皮肤病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信息及光敏、斑贴及光斑贴试验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2月—2022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的皮肤病患者344 例,患者均完成光敏试验、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均以手部、面部等曝光部位浸润性红斑和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所有诊断试验均在患者缓解期进行,患者手臂内侧和背部无疤痕、色素沉着和皮炎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患者测试前3 d 内未服用抗组胺药物,1 个月内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测试部位3 个月内未受日晒,3 d 内未使用外用激素药物。
1.2 光敏试验
1.2.1 试验仪器 SUV1000日光紫外模拟器(上海希格玛有限公司),以短弧氙灯为照射光源,使用时分别插入UVA、UVB 滤光片,UVA(长波紫外线)波长320 ~400 nm,UVB(短波紫外线)280 ~320 nm。通过分光器形成UVA 或UVB 自小到大以为系数递增的8 个直径为1 cm 的小孔,照射在双手前臂屈侧。
1.2.2 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在左手臂屈侧测定UVB-MED 值,右手臂屈侧测定UVA-MED 值,16~24 h 后读取结果,出现刚可察觉红斑的剂量即为MED 值。参考范围:UVA-MED <40 J/cm2为UVA 敏感;UVB-MED <50 mJ/cm2为UVB 敏感。出现UVA或UVB 敏感即为光敏试验阳性。
1.3 光斑贴试验
1.3.1 试验仪器 SS-03 紫外光疗仪(上海希格玛高科技有限公司),输出功率4 mW/cm2;照射光源是10 个Philips TL20 W/09 N 荧光灯管,UVB 含量小于0.5%;照射距离为10 cm。
1.3.2 试验试剂 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IQ 芯室斑贴器和光斑贴试剂(北京百亿有限公司),包括硫脲、氯丙嗪、对羟基苯甲酸脂混合物、6-甲基香豆素、硫酸镍、甲醛、肉桂醛、肉桂醇、松香、秘鲁香脂、重铬酸钾、硫柳汞、葡萄糖酸洗必泰、四氯水氧酰酰苯胺(TSCA)、三氯生、苯酮、香料混合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对苯二胺和磺胺,共计20 种变应原。
1.3.3 试验方法 将2 份标准光斑贴试剂(20种)分别注入斑贴器的IQ 芯室中,分别贴在上背部的脊柱两侧,避开肩胛骨和中线,做好标记。24 h 后取下斑贴器,以右侧为非照射侧,观察记录非照射侧皮肤反应;以左侧为照射侧,使用SS-03 光疗仪照射,剂量为5 ~10 J/cm2,其他部位用遮光布遮挡,照射结束后嘱勿擦洗测试部位,观察记录照射侧照射结束时的即刻皮肤反应。48 h 后再次观察记录非照射侧和照射侧的皮肤反应。
1.3.4 结果判断 按皮肤反应情况从轻到重分为:0 级( -),无反应;±为可疑红斑;1 级( +),轻度红斑;2 级( ++),中度红斑;3 级( +++),出现红斑、丘疹、水肿;4 级( ++++),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本研究以1 级及以上为阳性反应。根据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3],对受试者各变应原光斑贴试验结果进行判定:(1)照射侧阳性,非照射侧阴性,判为光斑贴试验结果阳性,提示光变应性反应(Photo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PACD);(2)非照射侧阴性,照射侧阳性反应逐渐减弱,提示光毒性反应。(3)照射侧与非照射侧同时阳性,且两组阳性反应均逐渐减弱,提示刺激性反应;(4)照射侧与非照射侧同时阳性且程度相等,提示接触变应性反应(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5)照射侧与非照射侧同时阳性,但非照射侧反应弱于照射侧,提示光加重变应性反应;(6)照射侧与非照射侧同时阳性,但照射侧反应弱于非照射侧,提示光抑制变应性反应;(7)照射侧与非照射侧均为阴性,提示无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及Prism 6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 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纳入344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2 例,占比81.98%;女性患者62 例,占比18.02%。患者年龄18 ~84 岁,平均年龄(56.0 ± 11.8)岁。根据年龄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中老年组(≥45 岁)277 例(80.52%);青年组(18~44 岁)67 例(19.48%)。
2.2 诊断试验结果分析
2.2.1 光敏试验 344 例患者均行光敏试验,结果示有123 例阳性,阳性率为35.76%,其中UVA 敏感78例,UVB 敏感95 例。另有221 例光敏试验结果阴性。
2.2.2 斑贴试验 344 例患者均行斑贴试验,结果示有157 例存在至少1 种变应原阳性,斑贴试验阳性率为45.64%。其余187 例斑贴试验阴性。本次共对20 种变应原进行检测,其中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3 种变应原分别是重铬酸钾(17.15%)、对苯二胺(10.47%)、肉桂醇(9.01%),有13 种变应原出现强阳性( ++至+++)结果。
2.2.3 光斑贴试验 344 例患者均行光斑贴试验,检测的变应原种类同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有286例存在至少1 种变应原出现光变应性反应结果,提示光斑贴试验结果阳性,阳性率为83.14%。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3 种变应原分别为氯丙嗪(79.07%)、重铬酸钾(11.92%)、硫柳汞(9.59%),有5 种变应原出现强阳性( ++至+++)结果。在光敏试验结果阴性的221 例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者191 例,占86.43%。在斑贴试验结果阴性的187 例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者153 例,占81.82%。与光敏试验及斑贴试验相比,光斑贴试验的阳性率明显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P<0.000 1)。
2.3 不同年龄患者的诊断试验结果分析
2.3.1 不同年龄患者光敏试验结果分析 67 例青年患者中,24 例光敏试验阳性,阳性率为35.82%;277 例中老年患者中,99 例光敏试验阳性,阳性率为35.74%。通过分析可知,2 组光敏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90)。
2.3.2 不同年龄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67 例青年患者中,27 例斑贴试验阳性;277 例中老年患者中,130 例斑贴试验阳性。2 组的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40.30%和46.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7,P=0.328)。中老年组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5 种变应原分别为重铬酸钾、对苯二胺、对羟基苯甲酸酯混合物、肉桂醇和肉桂醛;青年组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5 种变应原则依次为重铬酸钾、肉桂醇、硫酸镍、硫柳汞和肉桂醛。在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中,20 种变应原对应的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2.3.3 不同年龄患者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有48 例青年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238 例中老年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1.64%和85.92%,通过分析可知,中老年组的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P=0.005)。进一步对20 种光变应原阳性率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中老年组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5 种变应原分别为氯丙嗪、重铬酸钾、硫柳汞、对羟基苯甲酸酯混合物和甲醛;青年组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5 种变应原依次为氯丙嗪、重铬酸钾、硫柳汞、三氯生和肉桂醛。其中,中老年组氯丙嗪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82.31%vs65.67%,χ2=9.025,P=0.003),青年患者的三氯生阳性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χ2=9.667,P=0.002)。其余18 种光变应原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1)。
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纳入344 例以曝光部位皮疹为主的光敏感性皮肤病患者,其中中老年患者比例远高于青年患者。受试者中,光敏试验阳性率为35.76%,但在光敏试验结果阴性的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率却高达86.43%,显著高于光敏试验,提示其中有相当部分光敏感性皮肤病患者存在光接触性过敏反应。因此,光斑贴试验较光敏试验更具诊断价值,有助于针对性地找出并避免对应的光接触性过敏原。故对于光敏感性皮肤病患者,建议优先推荐进行光斑贴试验,而非光敏试验。
在本研究中,83.14%的患者存在对1 种或1 种以上光接触性变应原的PACD。不同年龄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的前3 种变应原均为氯丙嗪、重铬酸钾、硫柳汞,其中,中老年患者氯丙嗪阳性率远高于青年患者(P<0.01)。作为第1 代抗精神病药物[4],尽管目前氯丙嗪在我国使用率不高,但其类似物异丙嗪仍被广泛应用于哮喘及皮肤过敏的治疗中。然而,在对氯丙嗪阳性患者的追问中,87%的患者否认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任何含有氯丙嗪或其类似的药物[5]。相关研究认为[6],氯丙嗪的高阳性率可能与其光毒性反应的判定有关:氯丙嗪对光(主要是UVA)极度敏感,照射48 h后,患者的背部很难完全避光,少量的光照即会延长氯丙嗪光毒性反应的消退时间,出现PACD 假阳性。而老年患者本身因为皮肤脆性增加,光毒性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年轻患者。因此对于氯丙嗪阳性的患者,今后光斑贴检查中或可尝试将读数时间延长至光照后72 h,以明确其是否为光毒性反应或PACD。
重铬酸钾和硫柳汞亦是阳性率较高的光变应原。重铬酸钾是化学工业中用于生产铬盐产品的主要原料,常作为玻璃工业的着色剂、香料工业的氧化剂等,故重铬酸钾过敏更多见于职业相关的工作人员[7],而该物质的PACD 和ACD 均存在较高阳性率,且ACD 阳性率甚至高于PACD,故对于重铬酸钾敏感的患者,光敏感性皮肤病和暴露部位的接触性皮炎很可能存在重叠,临床医生需结合临床与光斑贴试验结果综合判断。硫柳汞作为防腐剂,广泛用于化妆品、疫苗和局部消毒剂等,其过敏最常见于女性和医务人员,故临床上询问职业相关性,将对过敏原的检测及预防起到重要作用[8]。
本研究中还发现光斑贴试验中,中老年组的三氯生阳性率远远低于青年组(P<0.01)。三氯生主要作为防腐剂用于化妆品、肥皂、洗涤剂、洗发液和沐浴露中[9],由于青年患者比中老年患者更容易接触或更频繁使用此类产品,可能是青年患者三氯生阳性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光敏感性疾病的诊断和变应原分析,应首先推荐光斑贴试验而非光敏试验。结合光斑贴结果,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尤其是基础疾病较多且用药种类较多的中老年患者)、过敏原接触史及职业相关性,结合临床正确判断并寻找致敏光谱和光变应原,将有助于对光敏感性皮肤疾病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