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组织:价格形成的传播机制与模型
2022-06-13昝廷全周仪涵
昝廷全 周仪涵
价格是经济学最为基础的一个变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正是通过价格信号实现的。但是,在传统经济学中,价格一直被作为“黑箱”来处理,主要通过外部的供求关系来研究价格的决定因素,对于价格形成的微观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是一个信息网络,市场价格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信息交流,其本质是信息自组织。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诸如算法推送、社交传播和智能传播等传播形式都将对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是连接传播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桥梁,是整个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一、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是传媒经济学的基本的问题
传媒经济学属于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科学研究。一般认为,传媒经济学具有两种研究倾向:第一,就是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传媒现象和传媒问题①。例如,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科斯(Coase)曾经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英国广播时段的拍卖问题②,可以被看作是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传媒问题的最早和最著名的案例,但是,科斯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传媒经济学家。他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第二,就是把传播学方法应用于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当中,这实际上属于应用传播学的范畴。中国早期关于传媒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以上两种研究倾向之外,昝廷全详细讨论了系统经济学和传媒经济学之间的关系③,提出了关于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见解④。昝廷全认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既不是经济学理论对传媒现象和传媒问题的简单应用,因而可以归之于应用经济学,也不是应用传播学,其研究重点应当是传媒与经济向交叉时所产生的新问题或新矛盾⑤,这样更符合恩格斯所说的“任何一门新的学科都应当是研究事物运动所产生的某一个新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想。例如,从传媒产品的生产投入来讲,其主要依赖具有软资源品格的生产要素投入;从传媒产品的消费角度来讲,由于传媒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继续和同时消费,进而决定了传媒产品消费不满足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进一步来说,有些传媒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甚至是递增的,即存在效用增值现象。在传统经济学中,排他性和边际效用递减是市场均衡价格和一般均衡状态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但这两个前提条件在传媒领域都不存在,这就向传媒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比这个问题更为根本的是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问题,也是在传播学和经济学相交叉时所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传媒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源于经济与传播相交叉的社会生产实践,二是为了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完善从其理论内部所产生的研究专题。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采用数学的语言来讲,经济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处处稠密”。其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系统中任意取出一个部分或子集,里面都会有经济元素。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一直等到19世纪。人们早期的经济活动很少超出家庭的范围,所以最早的经济学被理解为是“管理家政”的学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系统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步超出家庭。到了中世纪中叶,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诞生,提出了对经济学的一种新的解释,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人类事物,特别是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管理的学问。之所以出现人类的公务事务和公共利益,一定是人类的活动超出家庭范围,大家才会面临一些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问题。最早建立的关于人类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分析体系使用的是神学语言。它把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世俗的权力中独立出来。但这种思想在中国一直没有传播开来,中国的传统历来是经济和政治密切联系,政府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西方一直到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开始,经济开始摆脱宗教的桎梏,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才开始有了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学。具体来讲,19世纪之后,英国产业革命的发生,大大提升了生产力,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剩余,需要更大的市场去销售,资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需要扩大市场。经济开始独立于社会相对自成系统,按照自成的规律去发展,顺应时代的需要,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学开始诞生并逐步成型。19世纪之前,经济发展和经济分配主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分配起到主导作用;19世纪之后,经济开始摆脱社会的桎梏,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以市场交换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主旋律。
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市场交换都伴随着信息传播,没有信息传播市场交换就失去了方向,无从进行。昝小娜等比较详细地研究了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⑥从市场交换的角度来讲,可以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自给自足,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如图1所示。与此同时,它们所对应的信息传播方式亦不同。
图1 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与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示意图
图1中(a)代表的自给自足可以被看作是市场交换的极端情况,即零交换;(b)代表物物交换,相当于把自给自足的封闭链条打开了,其中的“物A”和“物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其配对成功的效率非常之低,所产生的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非常之高,于是就催生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由此大大提高了交换效率,这就进到了图1中(c)所描述的情况。当然,货币的意义和影响远远不止于此,但是作为交换的媒介确实是货币重要的基础功能之一。为了实现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就必须借助价格的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价格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有了价格,才能计算成本、收益、利润、GDP、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程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为的政府+积极的市场”。“积极的市场”的基本含义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呢?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可以存在不同的价格,典型的有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运行依靠的主要是计划价格;改革开放初期,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被形象地称为“双轨制”;并轨之后,主要实行的是市场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的正是市场价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就是一个信息网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更好地发挥价格对于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计划价格的最大弊端就是它起不到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甚至发出错误的信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同。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相当于价格的功能。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一定的功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保证,这就自然对价格的形成机制提出了要求。为此,就必须对于价格形成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加深对于价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科学理解。到目前为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各种流派,都把价格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亦即把价格看成了一个黑箱。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开价格黑箱,探讨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这不仅是传媒经济学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同时对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二、供求索交的基本模式:他组织和自组织
探讨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必须从商品供求索交的基本模式开始。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认为,“导致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包价格的上涨”。从世界历史来看,许多国家社会动荡的导火索都是价格的上涨。只有充分了解了价格形成的微观机制才能真正理解价格的本质,进而更好地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
为了探讨价格的形成机制,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西方经济学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之前,关于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少。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其著名的《经济分析史》一书中指出,“关于订价机制理论,十八世纪中叶之前没有什么好谈的”。这与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学科的诞生历史完全吻合。关于市场价格形成问题的最早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区分了市场上商品的两种不同的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实际价格。前者指商品的价值,后者指市场价格。亚当·斯密还详细讨论了“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高低受供求比例关系支配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第二种情况,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第三种情况,供求相等,这时市场价格等于自然价格。斯密还指出,这三种情况不停地交错运动,使得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从这里的论述可以看出,亚当·斯密论述的其实是决定价格的影响因素,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价格形成的微观信息机制。
3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关于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亚当·斯密的思路进行的。例如,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重要继承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对斯密的价格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完善,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相对价格理论”,明确提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他还认为,“商品的价格会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偶然或者暂时的波动而偏离其价值或自然价格”。当然,讨论价格的形成问题,必须提及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和他提出的萨伊定律。萨伊同样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萨伊定律指出,生产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萨伊同样潜在地假定了价格信息传递的准确。这在现实中往往是无法实现的。本文将在价格形成机制的数学模型部分采用粗集理论定量讨论这一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对于价格理论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和之前其他的经济学家不同,“他不再去研究价值本身,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价格上,以价格为中心,研究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的价格”,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今。从这里的论述不难看出,马歇尔同样是从宏观上研究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而没有论及价格形成的微观信息机制。
与所有上述经典作家不同,著名经济学家米勒(Merton Miller)的工作已经触及到了价格形成的微观信息层面。米勒指出,在价格制度下,“没有集中决策系统的干预,真正起作用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市场包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的交换,比如价格、数量和质量等。实际上,市场是信息的收集者,这些信息反映出消费者、生产者和资源所有者的选择”。后者反映的是市场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
综上所述,在把价格作为一个黑箱的条件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供给和需求确实是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指出,只要学会了供给和需求,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换的尺度。从本质上讲,西方经济学从19世纪诞生之初就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其目的是通过市场实现供求索交,这里的市场相当于一个中介手段或中介系统,其基本功能就是进行信息交换,参见图2。
图2 供求索交示意图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以货币等作为交换的中介手段的第三阶段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进而使得依靠中介系统实现供求索交变成了一般情况。为了实现供求索交,中介系统存在两种不同的运作机制(见图3和图4):他组织和自组织。所谓他组织就是通过经济系统之外力量的特定干预实现经济系统的供求索交,他组织的典型代表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与之对应的价格叫做计划价格;所谓自组织,就是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下实现经济系统的供求索交。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市场是经济系统自组织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本质是信息自组织。从根本上讲,市场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9世纪的历史性产物,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外延和实现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将市场看作信息自组织的一个特殊方式,为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在供求索交他组织和自组织机制的基础上,自然就派生出供求索交的第三种机制:“他组织+自组织”型中介系统(见图5)。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逊所说的“混合经济”总体上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然并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市场价格在经济系统通过信息自组织中介系统实现供求索交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上述宏观背景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深入到价格形成的微观信息机制了。
图3 供求索交的他组织示意图
图4 供求索交的自组织示意图
图5 供求索交的“他组织+自组织”型中介系统示意图
三、价格形成的信息自组织机制
本文主要研究市场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对应于经济系统通过自组织中介系统实现供求索交的情况(见图4),其核心是市场价格的自组织形成机制,关键是经济系统各个微观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进而产生宏观层面的市场均衡价格(简称市场价格)。这里涉及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两个层面,相当于发生了层级过渡和信息简并,从各个不同的微观价格合成和转化为宏观层面的单一信息即宏观价格。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简略地说成是“微观多变,宏观少变”。实际上,“微观多变,宏观少变”是不同层次系统之间信息变化的一般规律。会骑自行车者大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初学骑车时往往把车把拿得死死的,不允许对前进方向丝毫的偏离,结果很容易摔倒,等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不再把车把控制得死死的,而是允许车把随时随地的微调,反而骑得更稳、更容易保持前进的宏观方向。
在经济学中,通常把市场划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其均衡状态被称为一般均衡,对应的价格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价格或市场出清价格,简称为价格。除了特殊说明之外,现代经济学文献中提及的价格均为市场均衡价格。本文稍后将会说明,计划价格可以被看作是市场价格的极限情况。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首先给出市场的一个形式化描述。我们用市场参与者(agents)统一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用A表示市场参与者集合,A={a1,a2,…,an},其中ai(i=1,2,…,n)代表第i个市场参与者。如果用Ad和As分别表示消费者集合和生产者集合,则有A=Ad∪As。如果用M表示市场,则得到市场的如下形式化表示:M=(A,f)。
根据系统经济学研究,可以将f表示为如下形式:f=A2×W。这里的A2表示所有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的集合,代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信息交流;W是广义权重,表示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强弱或重要性等。信息传播现象中的“人微言轻”就可以用广义权重W的不同来描述。市场的本质就是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信息相互交流。正因为如此,可以把市场看作一个信息网络。没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信息交流就没有市场,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价格。计划价格是政府通过行政决策制定出来的,没有不同微观主体之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和磋商(negotiation),因此,计划价格属于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这是计划价格不能发挥资源配置信号作用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价格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信息自组织机制⑦,主要表现为两次层级跃迁和信息简并。
(一)价格形成的第一次层级跃迁和信息简并
系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于通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发挥养育社会的功能。也就是说,产品必须具有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使用价值。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一定的广义资源投入,其中最为活跃的一项投入就是科技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在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建立创新型国家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各种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例如,为了从技术上完整描述一部智能手机,往往需要上千个技术参数。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由沉淀在产品中的这些技术信息决定的,进而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和用途。一般来讲,系统的功能体现于系统和环境的联系之中。因此,孤立的一个产品无所谓功能和用途,只有当产品和人发生联系并满足人的需求时,产品才具有了使用价值。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地表示如下:产品+人(消费者)→使用价值。我们用Y表示产品集合,用C表示消费者集合,用V表示使用价值集合,则有:Y×C→V。
使用价值是产品与人共同构成的较高层次系统出现的新特性,由此实现了价格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层级过渡:从技术层级向使用价值的过渡,而使用价值属于经济层级。因此,这一次层级过渡至关重要,相当于实现了从技术层级向经济层级的过渡。技术层级和经济层级具有本质的不同。技术层级的权威来自于专业知识,经济层级的权威来自于对于整体的最优。技术层级的很多问题具有唯一解,而作为经济层级的使用价值却是因人而异。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伴随着这一层级过渡,发生了信息简并。前面已经指出,为了从技术上完整描述一部智能手机,可能需要上千个技术参数,相当于上千个信息维度,相对比较复杂,除了专业的工程师,一般人很难完全了解。而智能手机对于人的使用价值相对简单,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参数就可以完备描述。从技术层级需要上千个参数到经济层级(使用价值)只需要少数几个参数,信息被大大压缩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简并。这就是价格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层级跃迁和信息简并。
(二)价格形成的第二次层级跃迁和信息简并
在经济学中,使用价值只是一个过渡型概念,人们真正关心的是怎样从使用价值过渡到价格。前面已经指出,同一件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的使用价值通常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般来讲,vi(y,ci)≠vj(y,cj),这里yεY为某一个特定的商品,ci,cjεC,ci≠cj,代表两个不同的消费者,vi,vjεV代表商品y对于消费者ci和cj的不同价值。例如,同一块面包,对于穷人和富人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但是,同一个市场中的不同消费者不是各自封闭而是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信息交流,由此形成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虽然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的使用价值不一样,进而消费者愿意付出不同的价格Pi(i=1,2,…,n),但当消费者之间的微观信息交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在宏观上达成一致,最后形成一个市场均衡价格P。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这里存在市场均衡价格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其粗略的回答是,形成均衡价格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动力所在,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利润的根本来源,由此决定了生产者参与的积极性。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单个的消费者无法形成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通过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信息交流产生的,其数学表示为:C2→P,即消费者关联→市场价格。从Pi(i=1,2,…,n)到P既是又一次层级过渡,同时也再次发生了信息压缩,即又一次信息简并。Pi(i=1,2,…,n)针对每一个微观消费者,因人而异,存在n个信息通道,而P只有一个。虽然价格P是由每一个微观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或者说,每一个微观消费者对于P的形成都有贡献,共同决定了P的大小,但是,P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每一个微观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采用哈肯(Hermann Haren)协同学的语言来讲,P是微观消费者之间通过信息自组织行为产生的宏观秩序,其反过来又“使役”微观消费者,这里存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过渡。市场均衡价格是一个新的信息通道,构成经济系统的第一个基本变量和内在尺度。一般来讲,每当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时,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或学术名词来描述这个新的信息通道。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就没有必要引进新概念或新名词。按照这种方法引进的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晰,不会产生混淆,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
下面给出一个消费者关联的直观例子,假设市场中总共包括7个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如图6所示,则可以将相应的消费者市场表示为M=(C,g),C={c1,…,c7}代表消费者集合,g={(c1,c2),(c1,c4),(c1,c5),(c2,c3),(c2,c6),(c3,c6),(c3,c7),(c4,c5),(c5,c6),(c5,c7),(c6,c7)}代表消费者之间的微观联系。则可以把市场M划分为两个子系统M1=(C1,g1)和M2=(C2,g2)。从图6可以看出,C1={c1,c4,c5},C2={c2,c3,c6,c7},
g1={(c1,c4),(c1,c5),(c4,c5)},g2={(c2,c3),(c2,c6),(c3,c6),(c3,c7),(c6,c7)},则有g1∪g2⊃g,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c1与c2之间的连线(c1,c2)、c5与c6和c7之间的连线(c5,c6)和(c5,c7)正是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因,也是产生市场均衡价格的原因。
图6 消费者关联与市场价格的产生示意图
一般地,假设市场行为主体为A,可以按照某个半等价算子θ将A划分为若干相互有交叉的子集,即有A/θ={A1,A2,…,An}。满足A=A1∪A2∪…∪An,Ai∩Aj=Aij≠Ф(i,j=1,2,…,n)。从价格形成的角度来讲,不等于空集的Aij对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参见图7。对此,我们可以结合拓扑空间的分离性进行深入讨论。在拓扑学中,根据空间分离性的不同,把拓扑空间划分为T1空间、T2空间和T3空间。具有不同分离性的空间具有不同的连通机制和信息传播方式。昝廷全将拓扑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开拓了拓扑传播学方向⑧,对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伯特(Ronald S.Burt)引进的“结构洞”概念可以看作是Aij的特殊情况⑨,由此可以把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和社会网络结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图7 对市场价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的“结构洞”示意图
顺便指出,与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相对的一个问题是,在市场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如何推得市场主体的微观信息分布,即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由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完全竞争的内涵与条件。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工具就是哈肯在协同学研究中提出的最大信息原理。
四、价格形成的信息拓扑结构
一般来讲,所谓机制是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了细化关于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的研究,必须深入到市场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传播空间特点,因为没有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信息交流就没有市场价格。根据市场信息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可以把与价格形成相关的信息传播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一步传播、n步传播、社交传播和超级社交传播。现在逐一简要分析如下:
(一)一步传播
一步传播是指从信息的发出到信息的接收不经过中间节点,与信息传播的路径长短没有关系,应当在拓扑学意义上去理解。这又可以划分如图8所示的(a)、(b)、(c)三种典型情况。在拓扑传播学研究中,昝廷全把信息的单向传播称为弱传播,把信息的双向传播称为强传播。图8(a)表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的弱一步传播;图8(b)表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的强一步传播;图8(c)表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的一对多一步传播。传统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互联网传播都是一步传播的典型案例,在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价格形成的重要性亦不同。
图8 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一步传播示意图
(二)n步传播
和一步传播不同,n步信息传播是指在信息从发出到接收涉及n+1个信息节点,参见图9。n步信息传播包括弱n步信息传播、强n步信息传播和混合n步信息传播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于图9中的(a)、(b)、(c)。信息的人际传播属于典型的n步传播。在信息的n步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信息的信息折扣和信息增值,相当于存在一个信息的磋商机制,其在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9 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n步传播示意图
(三)社交传播
在市场信息网络中,信息的一步传播和n步传播是形成价格的信息基础,但要真正形成宏观意义上的价格,必须进到社交传播的系统层级。图10显示的是由5个市场微观主体所形成的社交传播的典型拓扑结构。每一个社交传播都可以形成一个社区价格,即区域价格。对于同样一个商品,由于社交传播系统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区域价格,这正是所有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信息传播条件。每一个区域价格就相当于经济系统的一个半等价聚类。
图10 价格形成过程中信息社交传播拓扑结构示意图
(四)超级社交传播
超级社交传播对价格形成至关重要。所谓超级社交传播,是指由多个社交传播系统复合而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图11给出了由4个社交传播构成的超级社交传播示意图。一般来讲,在价格形成的实际过程中,通常是先通过社交传播形成区域价格,然后再通过不同社交传播系统之间的信息连通形成超级社交传播,进而形成经济系统整体层面上的市场价格。
图11 价格形成的信息超级社交传播示意图
五、结语
根据本文的研究,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的核心就是信息自组织。所有的自组织都有约束。对于价格形成来讲,最强的约束就是由政府直接指定价格。当然,这样就直接扼杀了价格形成的信息自组织机制。因此,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可以限购、限贷,但是不能限价,因为限价就会干扰价格形成的信息自组织机制,不利于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这可以看作是本文研究的政策启迪意义。
价格形成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架起了传播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桥梁,是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建立既不同于应用经济学也不同于应用传播学的传媒经济学具有奠基意义。当然,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关心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