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产教融合提高食品新工科人才质量研究实践

2022-06-13孔欣欣王成马荣琨

食品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应用型

孔欣欣,王成,马荣琨

郑州科技学院(郑州 450064)

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21世纪以来,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食品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变革期,无论是食品工程化制造的技术革新、应用,还是食品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又或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化、融合,都需要大量不同层次,适应性强的人才去谋划和运行。高等院校是为国家、社会和产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面对传统食品制造业加速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迭代的新时代,高校食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开设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数属于地方高校,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新工科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为: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必须依托地方资源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开放办学道路。

1 食品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难点与痛点

1.1 办学体制灵活度不高,多主体办学践行度不足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调多主体办学,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政府等都可以成为办学主体,涉及多方利益的再分配和再平衡,各办学主体的资源重组和优化,办学行为的落实和延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教育工程。我国地方高校多数为公办高校,少数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尽管投资主体不同,但受国内高等教育大环境影响,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通常是高校,且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办学模式雷同,办学体制接近,专业设置及其课程体系相互模仿,缺乏特色,如果不适时改变,难以满足高质量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1]。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对办学预期收益的认知不充分,且缺乏办学管理和教学实施经验,对参与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动力和能力有限;而一些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的推进层面则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无法对产教融合提供正向扶植、帮助[2]。

食品类专业由于培养的是特定产业需求人才,服务的产业大类属于传统制造业,目前在本校的办学规模一般都不大,很多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在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时,受学校办学体制僵化、教学运行机制固化、校外合作方动力、能力有限等影响,在实践时都会低于预期。说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都很重要,但顶层设计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科学合理是先决条件。

1.2 人才培养方案新工科特色不易彰显,执行难度大

食品本科各专业属于工学大类,应培养受教育者从事工程师职业需要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程实践能力,对食品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则应当瞄准地方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及时捕捉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更侧重于“培养能满足生产或科技服务现场需要的人才”,毕业时的理想状态应当是能与地方产业相关岗位零距离对接[3-4]。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它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以及专业建设的标准,面对新经济给食品这个传统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教育主体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如何能准确、快速收集产业需求,将碎片式人才知识、能力、素养、人格等新需求梳理为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文字描述及其课程体系,并具备良好执行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1.3 新工科教学运行机制缺乏成熟范式,操作层面难点较多

校企合作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运行比较成熟,由于该层次人才定位为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理论知识不要求系统性、宽厚性,所以教学运行机制也相对灵活,但新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期,国内基本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模式,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方法,各高校在教学运行中会遇到很多执行层面的难题[5],比如食品行业以食品制造业为主体,高校寻找的合作伙伴主要是食品制造企业,但在合作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课程受合作企业技术岗位有限、指导教师不足、学生管理考核难度大等影响往往无法全面、深入执行;其次是涉及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很难找到理想的教师承担;第三是在高校内部还要处理因新增专业方向和多主体参与带来的教学资源匮乏,管理监督体系不配套等一系列执行性问题。

1.4 双师型师资队伍薄弱,存在结构性短板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执行层面遇到的另一难题是师资队伍构建。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受内外部人事制度限制,很多专任教师都缺乏双师资质或双师经历,工程素养不足,行业从业经验匮乏,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术跟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6]。来自企业的工程师、科研人员、能工巧匠等虽然熟悉技术应用和岗位工作运行方式,但缺乏理论知识储备、教书育人经验和教务管理经验,所以“产教融合”首先要解决师资融合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组合,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隶属不同职业领域,跨界共融需要顶层支持和配套政策,还需要培训交流机会和时间投入,面对新工科师资队伍结构性短板,很多地方高校在执行时都认为这是难点更是很难突破的痛点。

1.5 协同育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各参与主体积极性

以物质需求和人的自私性为基础的利益是产教融合主体参与地方高校办学或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2]。产教融合需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需要教师或教学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调研、分析行业需求,并精心设计、投射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中去,这个过程需要付出的智力和时间成本都很高,但当前很多地方院校的薪酬制度固化,激励机制效能不足,教师投身产教融合获得的报酬或边际收益往往很小,导致教师参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不高,而企业、科研院所等工作重点并非教育,往往自觉居于产教融合体系的从属位置,所辖员工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和有效激励,更缺乏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能力。

1.6 产教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成效不易准确评估

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教育侧重培养对地方产业起到有力支持作用的特色工程技术人才,必将呈现出地方性、多样性的特点,但目前我国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缺乏多样性。现阶段外界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渠道有官方和民间两个,以官方为主,且通常依托教学评估、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等进行,评价标准更看重学科(位)点、成果、基地、院士教授博士等数量,以及生师比、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学生竞赛获奖等硬性指标,量化评价多,定性评价少[1]。工程教育是源于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与应用,单纯依靠上述量化指标及评价方式,是无法全面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其特征属性的,尤其是依托产教融合开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其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呈现出多样性、特色性,只用更适用于研究型高校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其培养成效不够客观、准确。

2 地方高校食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郑州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7年上半年开始,依托产教融合开展了食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食品生产及技术服务现场的应用型人才”。

2.1 新工科专业建设方向研究

2.1.1 第三方检测及服务方向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大省,大约自2015年开始,随着政府职能调整,食品检测评价市场化后,专门从事食品及农产品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其中省会郑州市数量最多,也因此产生了巨大人才缺口。这些第三方检测企业属于科技服务业,但其业务内容与食品行业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是典型的具有产业融合特点的新型产业,知识、技术集约性很高,对从业人员行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素养、知识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综合服务意识和品行人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7]。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系统调查和分析,决定开设第三方检测及服务方向,培养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并于2017年上半年开始与专业从事食品与农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的河南省本土最大第三方检测机构河南安必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

2.1.2 乳品工程方向

乳品行业与农业和食品工业都有紧密联系,“十三五”以后,河南省依托区位、资源、市场三大优势,将乳制品业定为优先发展的“四优四化”重点产业,在河南省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乳品加工企业33家,加工能力350多万 t,位居全国第三位,全国最具知名度的乳品企业光明、蒙牛、伊利、三元、君乐宝等在河南省均建有制造基地,本土企业花花牛、科迪、三色鸽等也在快速扩张,初步形成了多个奶业产业化集群[8],大量需要从事乳制品智能制造,在线品控,原料及产成品检测分析,质量监控及危机处理等工作的一线技术及管理人才。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结合学院原有学科优势,2019年该学院与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达成协议,以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纽带,面向光明乳业集团合作培养乳品工程方向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运行

基于上述两个方向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及急迫性,在多年合作基础上,经过反复磋商,该院分别与两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以组建专班的形式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培养对象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专班组建实施双向选择,第四年开始执行新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课程体系由主干必修课和企业特色课程构成,主干必修课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必开课程和支撑特色方向的专业课程,企业特色课程由校企双方联合开发,包含理论和集中实践两类,由企业方负责授课,并以企业方为主实行形成式考核。其他原人才方案中的考查课、选修课、集中实践课程不再开设。毕业设计根据学生意愿可以在企业进行,实施校企双导师制,课题结合企业特色由导师和学生协商命题。教学执行计划示例见表1,企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示例见表2。

表1中显示第4届安必诺检测新型卓越工程师班共开设三门企业特色课程,1门理论课,2门实践课。在9~12月业务旺季,企业开放检测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共12种基层技术或管理岗位供学生轮岗实训和定岗实习,理论课教学安排到7~8月进行。该计划经4届新卓班实践、改进,目前已经相对成熟,经过6个月理论学习+职场岗位实践,绝大部分学生能胜任1~2个第三方检测行业基层技术或管理岗位,部分学生再经过3个月毕业设计+岗位强化训练,在毕业之际还能赢得从事更高层次工作岗位的机会。

表1 安必诺检测新型卓越工程师班第7学期教学执行计划

表2为光明乳业新型卓越工程师班一门企业特色课程《乳品行业职业素养》教学内容,该课程按单元设置,综合了本企业基层技术及管理员工入职初期所需的各类综合性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学习训练内容,除讲授环节外,设置了主题研讨和户外拓展训练。在实际执行时,由上海光明学院多位讲师到校现场授课,从两届学生的反馈信息获知,该课程全新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多个企业“金牌”讲师带来的鲜明职场氛围以及个人魅力,受到了学生热烈欢迎,学习效果非常好,也在本校引起了很大反响。

表2 光明乳业新型卓越工程师班“乳品行业职业素养”教学大纲(节选)

2.3 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及成效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开展新工科特色方向建设实践中,借鉴了企业项目制运行模式,特色方向调研分析与设置、合作单位洽谈与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由二级学院、教务处、对外合作处、学校学术委员会按职能进行。在教学执行阶段,则由二级学院选派一名专业方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具体组织执行,企业同时安排一名中层主管干部协助,向上直接对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和企业主管副总负责。为保证微观管理通畅,过程信息或问题能及时反馈、处理,每届专班设有正副两个班主任,分别由二级学院教师和企业方管理人员担任。相关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人员,以项目为依托临时组建,管理组织机构图见图1。每届专班每年5~6月份动员组建,到次年4月底结束,历时11个月,经短暂总结调整,接续组建下一届定向班。运行期间,定向班单独组织教学、考核、管理,经过多届实践,这种模拟项目制运行方式不需要大幅度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运行机制,资源整合便捷,管理路径简洁,便于执行。

图1 新型卓越工程师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图

2.4 师资队伍建设及成效

为保障师资力量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该学院寻找了两家人才、技术优势明显,急需应用型人才,热心教育事业的合作伙伴,安必诺公司安排了本企业包括技术副总、运营副总在内多名具有高级执业资格证书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担任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光明集团安排了多名光明学院优秀讲师及郑州光明公司厂长、技术副厂长等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培训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高校方则依托自身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的优势,安排了多名双师型教师担任专班课程主讲工作。建设期间,双方还依托专项建设资金和配套政策开展了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高校短期进修,校聘企业高管或技术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定期开展教学及专业学术交流,组织双方教师参加校外短期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获得了良好成效。

2.5 激励机制设计及实施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与莫斯纳和斯奈德曼合作,首先提出了激励双因素理论[9],把能够改善让员工产生不满意感的因素,如单位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称为“保健因素”;把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因素,如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负有重大责任等称为“激励因素”。为激发校企学三方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出台了多项针对各参与主体的激励政策或措施,如为吸引学生参加定向班,提高企业留存率,企业设置了覆盖面达30%~50%的奖学金;定岗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高额岗位津贴;对期满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校企双方盖章的培训合格证书,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为消除学生后顾之忧,两家企业都尽力提供在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的条件,为学员提供学员总数50%~100%的就业岗位,并对录用学员直接免除试用期。对参与定向班建设的教师和企业员工,则设置了专项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及教师培训基金,并在校企双方设置了工作室,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包括学生在内的多方人员参与积极性。

2.6 学生培养质量及评价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专业经过4年探索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行业理论课程+技术岗位见习+毕业设计+就业”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共培养出两个方向6个专班256名学员,这些学员在本企业留存率平均达到52%,在本行业留存率平均达到89%,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获得了一些专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方式不仅获得了合作企业的好评和持续支持,还在同行业和本校引起较大关注和高度肯定,为当地新兴产业及龙头食品制造业持续提供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3 结语

我国新工科建设已经实施四年,进入了新阶段和深水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甚至痛点,由大学、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机衔接,影响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成效,食品专业面临同样问题[10]。郑州科技学院食品专业在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特色或新兴产业的食品生产及技术服务现场人才”为目标,在专业特色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为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人才输送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一定支撑。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应用型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