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影响的实验优化设计
2022-06-13鄢显明 刘天宇
鄢显明 刘天宇
摘要: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该群体是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非医疗干预的践行者。如何改善该群体的锻炼态度事关中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成效,基于此,本文专门针对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影响中的两大主要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的探讨,研究结果或将对后续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1 前言
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体育的摇篮。因此,体育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必须先从学校体育抓起。诸多纲领性文件中也明确提到“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该群体是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非医疗干预的践行者。医学生的大学体育教育中,主要以传统体育为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体育虽然相对古老,但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与时俱进课程体系相对欠缺,甚至目前的教学内容、方法、程序和规律均更新较慢,对学生体育态度、情感、興趣和习惯的培养几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以至于中医院校在积极开展传统体育、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出现了学生体育素质下降、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强、终身体育观念淡薄等问题。例如: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明显降低,营养不良、肥胖比率明显增高。本文从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的角度为医学生锻炼态度培养的实验设计进行研究,对传统体育课程开设效果进行量化实验分析,主要从“不同技能水平下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设计”和“不同教学内容的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设计”进行探讨,研究成果或可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提供参考。
2 研究的意义
一是,大学生备受关注的现实背景。在全民健身事业中,青少年是重点人群,中医院校中医学生是重点人群中的特殊人群,也是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有力地提升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作用,大学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如何转变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如何加快构建大学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如何让大学生至少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如何科学健身达到良好锻炼效果、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体育提供支撑等系列问题都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关键点。
二是,大学体育发展仍旧面临较大挑战。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大学体育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与此同时,大学体育发展仍旧面临着较大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挑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彼时起,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很多年过去,青少年成长阶段需要的营养跟上了,青少年个子普遍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身体素质却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
三是,体育课程在大学生正确的锻炼态度养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体育与锻炼态度息息相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绝大多数体育活动都属于态度的范畴,而其体育认知和行为养成也和其所形成的锻炼态度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裹挟而来的锻炼态度在不断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的运动欲望,培养他们的运动意识,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较大影响。
3 不同运动技能水平下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不同运动技能水平是造成锻炼态度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多研究表明运动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比运动技能水平低的学生的锻炼态度要更加积极。目前中医院校中还没有针对运动技能水平而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班的先例,主要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公共普修课程。这种普修课程虽然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但是对于诸多技能水平较高或者较低的学生并不能兼顾,对于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没有办法继续提升其运动技能水平,而对于运动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会让其学生体育很累,两部分人群都没有没有办法较好的提升其锻炼态度。基于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运动技能水平下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进行实验研究。
3.2 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中可采用二因素实验设计的方法,因素一为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可以分为运动技能水平高、中、低三个组;因素二为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由此可以分为六个实验组,对照组为普通的正常教学组,由此探讨不同课程内容对不同运动技能水平和性别的医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影响。
3.3 实验步骤
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需要在实验前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进行测试,在开课的第一周进行锻炼态度测试。第二步不同课程内容的干预,可以根据预先制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针对运动技能水平高的班级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与深度,针对中等水平学生按照正常教学内容进行,针对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适当教学难度与深度。第三步,在18周期末时候对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锻炼态度进行第二次测试。
3.4 数据统计
由于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分组,所以数据并不能保证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K检验和U检验针对不同组别的变化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4不同体质健康水平下体育课程对医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锻炼态度除受到运动技能水平及个人爱好的影响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是影响锻炼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诸多研究发现,体质健康水平较高学生的锻炼态度更加积极,相反体质健康水平较差学生的锻炼态度则更加消极。目前在中医院校的传统体育课程开设中,极少有学校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分班教学。由此,本实验的目的则是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同出发,探索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以及不同性别医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预期结果有三:一是所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均对医学生的锻炼态度有积极的影响;二是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医学生的锻炼态度有不同的影响;三是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对不同性别医学生的锻炼态度有不同的影响。
4.2 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中可采用二因素实验设计的方法,因素一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分為体质健康水平高、中、低三个组;因素二为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由此可以分为六个实验组,对照组为普通的正常教学组,由此探讨不同课程内容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和性别的医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影响。
4.3 实验步骤
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需要在实验前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在开课的第一周进行锻炼态度测试。第二步不同课程内容的干预,可以根据预先制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针对体质健康水平高的班级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与深度,针对中等水平学生按照正常教学内容进行,针对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适当教学难度与深度。第三步,在18周期末时候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锻炼态度进行第二次测试。
4.4 数据统计
由于受试者在实验前后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分组,所以数据并不能保证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在数据统计过程中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K检验和U检验针对不同组别的变化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5 小结
体育教学中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早已形成,但是在体育课题中“规范化”“个性化”之间的争论一直存在,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冲突或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永恒命题,如何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如何兼顾两者主要内容,这应该是体育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重点内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校期间是学生,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则转变为医生,尤其在非医疗干预、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该类学生群体没有积极的锻炼态度,那么在工作岗位中则很难给患者以锻炼的指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变该类群体的锻炼态度就变得较为重要。
在中医院校运动技能水平较差和体质健康水平较弱者普遍存在,如何分类分层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不同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对于不同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同,但是还没有人专门针对中医院校医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由此实验研究的设计也没有人进行专门的探讨,所以本文专门针对以上两类情况进行专门的实验探讨,以期为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也为真正改善中医院校医学生锻炼态度、达成传统体育课程目标提供实验支撑。
参考文献:
[1]罗雅莉. 大学生锻炼态度与自我概念、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1):4.
[2]王晖. 体育课程内容对普通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实验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3]柳宝祥. 体育专业与医学专业大学生锻炼态度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7):3.
[4]王西中. 体育榜样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5]杜晓红, 陈永发, 赫忠慧.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耿宇. 户外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影响的对比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 2012, 34(6):4.
[7]刘正国, 李莉.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3(6):5.
[8]张立军.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10):2.
[9]梁思雨, 杨光, 白翠瑾. 体育行为对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作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4):36-40.
基金项目: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YB-20-13):中医院校传统体育课程对医学专业学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影响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第40项):我校公共体育课中武德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