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本质,让学习增值
2022-06-13包雁
包雁
摘要:本文尝试立足数学学科特质,探寻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并提出数学学科育人的路径,以期发展学生基础学力,提升学科素养,培育健全人格,实现学科育人。
关键词:数学学科特质;积累活动经验;育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教学的新方向,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自身的创造与突破,同时更应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张奠宙先生曾经指出,数学的本质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练习、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让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使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关注数学本质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增值成为教师教学的新方向。
一、对数学本质的追求
1.关注学科特性,理解本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在学习如何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学科的与人价值不仅仅是数学内容以及数学教学对学生情感濡染、人格健全等方面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是将“作为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作 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将“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转化 为“作为学习形态的数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形成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去寻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探索精神。例如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等等,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从而发展学生基础学力,提升学科素养,培育健全人格,实现学科育人。
2.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凸显本质
数学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利用数学知识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苏教版在教材中设置了动手做、探索与实践等板块,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有效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习惯,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辨析的过程中,经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习增值。
3.建构知识联系,深化本质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本质,就是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反思和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把握知识的本质,感受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力量,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去,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怎样获取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二、数学学科的增值途径
1.加强文化渗透
数学不单单是一门理性学科,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同时也涵盖有较多的艺术要素和文化要素。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著名的数学猜想和数学名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同时也与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可选用相关的数学名题和数学猜想引入,既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又能使其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转化时,老师们常常喜欢用曹冲称象来引入,让学生思考当没有合适的称来称大象的体重时,怎样才能准确的指导大象的体重时多少呢,以古代数学名题,也是学生生活中听说过故事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进行观察生活中现象。我国还有很多的数学名家,远,可以追溯到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刘徽等;近,可以联想到苏步青、陈景润等,教材《你知道吗》板块也为学生设计编排了相应知识板块对应的一些古代数学知识等,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可以在单元的起始课时,增加编排了几段简洁的文字,对本章知识的背景进行说明,也可以是一个相关的小典故,让数学知识不在“冰冷”。也可以在一些概念讲解时,讲些数学发展史,利用数学故事讲述概念的背景,阐明知识的本源,如在一年级认识11-20时,可以介绍古代的计数方式到如今的演变,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二年级认识算盘时,引入算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盘的计算原理等。也可以在探索过程中引入古人的探索过程,例如《圆周长的计算》的教学,让学生当一回祖冲之,经历圆周率的“再发现”的过程等等,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实现育人价值。
2.感受数学之美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数学之美,美在探索之美。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就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學活动的设计中,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以及获得相应的知识。例如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间隔排列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规律呢,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创造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有的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有的一一间隔排列首尾不同,但只要一个和一个间隔的排列着就是一一间隔排列,学生在探索、相互质疑中对一一间隔排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数学之美,美在应用之美。如果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不能运用到生活中,那么数学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之美,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四年级认识三角形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斜拉索桥是三角形的,五年级认识圆后,则可以思考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且圆心需在车轴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3.开展数学实验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入需要经历的过程,而数学实验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实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经历“获得数学猜想-验证猜想”的全过程,让学生能过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活动得到新的猜想,同时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再这些活动中充分参与、积极思维,通过“做”和“思”不断提升额能力,积淀素养,实现学习的增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教材《动手做》、《探索与实践》板块开展,例如在《千克和克》这一单元,除了传统的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还可以模拟菜市场或者超市按要求称一称等活动经验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是否可以用这样的实验活动经验继续去研究 1吨有多少?同时也可以为后续学习吨做铺垫。同时也可以结合“我的厨房生活”,让学生开展食材的选择、购买、搭配、称重等,设计科学、营养的一日食谱,在多学科融合的视角下,初步体会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做中玩,做中学,有效实现学习的增值。
4.提倡有效阅读
苏教版教材在部分内容后有“你知道吗”是对本课一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成为教师们进行数学学科育人的一种数学文化教育素材,当然教师们开展数学阅读的素材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对于低年级而言,数学绘本的阅读同样可以借鉴,既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类似分层作业,开展课后数学阅读,例如搜集一些相关单元涉及的数学家的故事等,或者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撰写数学小论文,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内化等。正如喻平教授所指出的那樣,数学阅读,不仅仅在于将材料读懂,更包含对数学思想、数学习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品质等的综合运用。
在当今社会,育人不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或者单一学科教师的任务,同样学科教学的使命也不仅仅不在于学科本身,全科育人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下不可逆转的趋势,把握数学学科特质,探寻育人路径方是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李筱.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研究[D].山西大学,2019.
[2]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40-43+48.
[3]吴亚萍.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3(0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