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调整,缘何沦为“伪命题”
2022-06-12柏奕晗
柏奕晗
“组织架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词语,组织架构调整也是管理实践中特别常见的动作,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企业硬是将“组织架构调整”做成了伪命题。
从原因角度看,当我们希望探索新的业务方向,或是想要解决特定的组织问题时,就会琢磨怎么去调整组织架构。但这只是高层领导的想法,如果你去问一位普通组织成员,“组织架构之所以这样调整,或者实际上想要调整的、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大概率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来,而且大部分组织成员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海底捞在2021年8月发布的公告中反思的那样,“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
从结果角度看,每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最忙的是人力资源部门——忙着调整组织架构图、重做系统通讯录;被调整的各部门也很忙——忙着熟悉部门工作、团队磨合。反而组织架构调整背后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导致组织变革的动静很大但是实际效果却很小,甚至起到负面作用。正如管理学家黄卫伟所说,“不要以组织架构的频繁变动来掩盖公司管理水平低下的本质。”
那么,遇到组织问题,究竟要不要调整架构呢?当然要调,不过我们得先弄清楚,表面上调的是架构,实际上调的是什么,然后再着手去做。
组织架构是什么
有人说,组织架构是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实施的载体;有人说,组织架构是企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还有人说,组织架构是层层铺开的层级设置与汇报关系,体现为组织架构图。事实上,企业(或广义上的组织),就是使一群人为了达成特定目标开展协作的系統,所以我们要把组织架构放在整个协作系统中去理解。
与组织架构经常一起出现的,通常还有“组织目标”“业务流程”“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等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看待它们,很容易被概念弄迷糊。如果将概念放在整个协作系统中去理解,我们很容易就能辨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
举个例子:
大年三十,一大家子想要在饭点之前吃上饺子,这就是“组织目标”;但是现在离饭点不远了(这就是“约束条件”),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干脆全家人一起上阵吧,于是老妈当起了指挥官,吩咐道:“老大,你们家负责和面、擀饺子皮儿,老二,你们家负责调馅儿,老三,你们家负责包饺子,老小,你负责做好后勤……”这就是“组织架构”,其核心是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是组织成员之间“怎么分工”的问题。
不过,老三想要开始包饺子,得等老二先把馅儿调好,也得等老大把面和好,最后才能烧水下饺子,顺序不能变,这就是“业务流程”,其核心是明确谁先做谁后做,前后怎么衔接,是组织成员之间“怎么合作”的问题。
但是在合作过程中,老三觉得饺子皮儿擀得太小了,不太好包,所以顺手从旁边拿了一口碗,跟老大说,饺子皮儿要擀成像这个碗口大小的,于是负责擀饺子皮儿的人又和负责揪面剂子的人说,后面的剂子要揪得大一点;同时,老三看小儿子笨手笨脚的,于是教他怎么包才能让饺子既饱满好看又紧实……在所有人配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其核心是按照规则去做事,遵守这套制度是风险最小、效率最高的,是针对某件事情“怎么去做”的问题。
老大负责擀饺子皮儿,但不知道老三还需要多少,于是他跟老三说,“饺子馅儿快没的时候喊一嗓子”,信息传递机制就这么出现了。老二连续两年都负责调馅儿,有些疲惫,提议来年开始三家轮换,于是又逐渐形成了分工调换机制……各类“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刺激反应模式——遇到什么刺激(或收到什么信号),触发相应的反应,比如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就是信号,沟通就是反应;比如轮岗机制,轮岗条件就是信号,安排轮岗就是反应;再比如分工机制,遇到某个特定问题就是信号,团队怎么分工就是反应。
组织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组织架构也只是整个协作系统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当企业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时,首先要考虑清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真的是组织架构或分工问题吗?
组织是一个系统,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系统目标、系统中的要素(最重要的是人),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来回答那个最重要的问题:表面上调整的是架构,实际上想要改变的是什么。
组织架构调整的是“目标”
组织架构调整的目标,其实就是想要通过分工实现的目标。
●支撑新目标
我们设置一个新的部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希望这个部门能够担起新的目标。华为从2021年2月开始,先后成立了煤矿、海关和港口、智慧公路、数据中心能源、智能光伏五大军团,把最优秀的人才集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实现逆境下的业务突破。阿里在“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后,成立了工作环境委员会,作为反性骚扰在内的工作环境相关事项的处理决策机构,承担起净化工作环境的目标。
新目标的出现,往往是组织创立或设置新机构、新岗位的起点;当目标达成后,专门承担此职责的组织就可以解散了。
●删减“伪目标”
经营者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往往会采取很多偏离最终目标和客户价值的无效动作,这些指令经过逐级放大,成了组织中的“伪目标”。
比如看到业绩目标不太理想,于是频繁调整销售策略,而不是分析客户反馈,改善产品服务;发现文化氛围逐渐异化,于是拉着高管修订文化手册,而不是整肃队伍,严格把关人才品质。面对问题,总得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安心,而这些努力,表面上看是在“做功”,实际上做的却是无用功。
这些日益增多且持续存在的“伪目标”,让大家看上去很忙,似乎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创造多少价值,反而导致人数激增、机构臃肿。组织架构调整,就是要砍掉多余的机构、人员,砍掉“伪目标”,聚焦“真目标”。E925B7B5-D359-4E13-A5D9-BF22F457E06D
●补位老目标
在各类组织架构调整中,最可怕的情况是原部门、原岗位不能担责,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于是设置新的部门、新的岗位来“帮一把”。比如团队主管做业务是一把好手,但是带团队的水平一般,这种情况下要不要设置一个HRBP岗位从旁辅助?再比如老板觉得大家天天忙于工作,没时间打扫卫生,要不要专门请一位保洁阿姨负责办公室的卫生?
这样做,表面上或许能缓解问题,实际上却是在纵容团队成员懈怠,而且导致人员虚增,协作风险大大增加。
组织架构调整的是“人”
组织架构所要调整的,是参与分工的人。
●调整人数
因为业务规模或经营活动的变化,组织需要更多的人手,或者不再需要太多的人手,因此要调整参与分工的人数。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各大机构快马加鞭,除了招聘系统运营和维护人员之外,也大量招聘兼职讲师、课程顾问等,导致组织人员迅速膨胀;但2021年实行“双减”政策之后,学科类教育机构急剧收缩,各大教育机构纷纷谋求业务转型,通过调岗、解聘等方式减少组织人数。
●调整人选
调整人选就是分工内容没变,但是执行具体分工的人却调整了,原因通常是我们说的“人不行”,得换一位能够胜任的人上来,这也是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组织机构调整内容。
有时候领导照顾到高管的情面,不会直接采用调整人员的形式,而是通过调整分工内容,把人挪个位置。
组织架构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种说法就是调整分工的内容。
人还是原来那些人,但是通过重新界定职责、分配权力、调度资源,改变了各自分工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岗位工作调整、改变汇报对象、减少层级、加大授权、轮岗、控编制、控预算等动作。
改变组织成员的分工内容,不仅能够改造组织,也能够改变成员的心态。例如高管轮岗,职责、权力、资源调了个儿,一圈轮完之后大家的眼界往往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能从全局和整体出发。
举个例子,在2008—2011年,以安踏、鸿星尔克为代表的国产运动鞋服行业供给严重过剩,据称“停产三年都卖不完”,同类企业纷纷开启组织变革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塑销售网络。
原来的销售网络是什么样呢?是依靠代理商、加盟商铺开渠道,谁开的店多,谁卖的就多,在哪开店、定多少货都由代理加盟的渠道商说了算。但是,这种模式信息传递层级太多,速度太慢,导致运动鞋服的品牌商听不见消费者的真实声音,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也没办法在不同渠道之间自由调换货,客户问题往往也被粗暴对待。再这么下去,品牌就毁了。怎么办呢?
一方面,企业掏出真金白银回购库存,让渠道商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把位置不好的门店全部关掉;另一方面,对于位置较好的门店,从加盟代理模式改成品牌直营模式,原来的渠道商仍然持有单店股份,可以分红,但是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而是由品牌方派驻店长直接管理。在整个协作系统中,参与的人基本没变,但是对责任、权力做出了调整,如此一来也使整个生态系统焕发出新的生机。
既然组织架构调整有其重要作用,为什么“被调整”的组织成员却无法理解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讲清楚组织架构调整想要改变的是什么,没有把组织架构放在一个完整的协作系统中去理解。
所以我们提供两条思路,一是从整个协作系统出发,认识组织架构,判断组织问题是否属于分工问题,只有属于分工问题,在组织架构上操刀才能起到作用;二是認识系统三要素,认清对于分工问题,组织架构调整的究竟是分工的目标、分工的人,还是分工的内容,帮助我们找准要害。E925B7B5-D359-4E13-A5D9-BF22F457E0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