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
2022-06-12
话题一
别给独立女性那么多“标准答案”
“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最近,某综艺节目提出的这道辩题成功“出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女性议题的讨论。节目中,类似“独立女性不是一件华丽的外套,是长在骨子里的硬气”“独立女性不应该是孤立,而是自立”等金句备受好评。然而,当话题延伸为严肃的公共讨论,我们却理当警惕:其中预设的视角是否有以“伪标准”限制女性之嫌?这个话题您怎么看?
@最初印象
收不收彩礼本属个人选择,受到地域观念、传统风俗等不同因素影响,与是不是独立女性并无必然联系。强行将二者挂钩,难免会让部分女性遭受偏见与苛求。很多时候,在这种错位的大前提下,公共讨论都会“跑偏”,最终陷入性别对立的口水之争。
@举一反三
“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女性买房就意味着独立吗”“独立女性该不该让孩子冠夫姓”等话题此起彼伏。它们将独立女性的概念与各种人生选择相绑定,仿佛独立女性是个一成不变的人设。事实上,女性的人生选择本应更加开阔,而不是窄化为特定的“标准答案”。对独立女性“应该怎样做”的标签化想象,本身就是对女性自主选择权的不尊重。
@雪中的燕子
以全职太太为例,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她们算不算独立女性,而是她们是否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她们的付出又能否得到更多保障。当家务劳动仍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无偿劳动时,难以实现经济自主的全职太太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感?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并不是谁的“天职”,当这些事项注定要由家庭成员完成,男性是否可以承担更多,让女性有机会重新走入职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才是女性得以独立选择的前提。
@一夕一夏
“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这样的设问,除了强行挂钩、忽视女性自主选择权,也片面放大了女性“获得”的一面,遮蔽了她们在婚姻中的生育成本、母职压力等持续付出。与抽象地要求女性独立相比,如何通过落实男性育儿假措施缓解“丧偶式带娃”等困境,利用制度保障规避职场中由生育造成的性别歧视,通过推动性别平等,解决由男女比例失衡引发的“天价彩礼”等问题,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翻转君
每个人所处的境况不同,人生选择也有不同的偏好,种种“独立女性应该怎样做”的伪标准,不仅经不起推敲,也是在给女性施加额外的枷锁,窄化她们的路径选择。只有摆脱这种人生存在“标准答案”的思维套路,正视女性在真实生活中的困境,继而创造对男女两性都更加宽松、自由的选择环境,才是尊重独立女性、推动性别平等的应有态度。
话题二
经世致用的选人导向值得借鉴
“刚下飞机,考生就被带到田里考试。有人兴奋,有人懵了。”不久前,杭州面向全国发布人才征集令——招聘10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人才,经遴选,20人进入最终环节。与以往不一样,这一次,除了PPT汇报面试、专家提问等考试外,有关单位还特别增设田野考察考试环节。这样的选人方式您觉得如何?
@奶酪
“刚下飞机就下田”的考试方式看似标新立异,实则非常必要。让考生到考古现场、到探方中实践,将土遗址作为试卷,考察的正是应聘者实地操作的基本功。只会高谈阔论的“书呆子”,不能下田干活儿的“娇小姐”,都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小璐
高才生的“高”,既在学问之高,也在做事能力之高。纵是学富五车,也须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高才生下田,再次印证了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培养“知行合一”人才的期许——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光要有理论知识,还必须把学问用到实践中,运用到广阔的天地里。为什么有的人对“刚下飞机就下田”很兴奋,有的人却懵了呢?说到底,还是不同的人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
@这一站
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事,博士、硕士乃至本科教育都是“动脑子”的事情。殊不知,不论何种层次的教育,都不能脱离实践本身;不论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都必须以可操作为基础。那种指望动嘴皮子、指手画脚就能带来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想法,未免过于幼稚。拿农学来说,你不肯下田,不老老实实种几亩地,就很难对土地有真正的了解。已故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就曾明确表示,他帶研究生只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能下田”。
@天上月
一代代考古学家、一批批考古工作者把才华施展在田野里,实际上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一个生动诠释。岂止农学、考古,其实各个领域都是这样。不肯吃苦、不注重实践,没有“俯身求知”和“下田探宝”的自觉,学不能经世致用,于社会何益?
翻转君
只知道读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不论百年前还是今天,都不是社会所需之“干才”。实实在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干出实绩的人才,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将田野考察纳入类似考古这样的需要动手动脚能力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考试环节,是对考古行业选人用人机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对经世致用选人用人导向的一种重申,它值得各地借鉴,值得学人深思。16345328-72A5-4C0E-9C3C-6C255ED7A7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