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索

2022-06-11陆逸茹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策略探索情境教学

陆逸茹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师都积极转换传统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教学流程的设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结合实际案例,详细探析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7-0141-04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LU Yir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er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re actively convert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integrating life education concepts into teaching, and completing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actual cases, to analyze in detail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apply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to build a truly efficient classroom,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Life education concep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數学是小学时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与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挖掘大量的生活元素,在课内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让同学们可以在自主探索、实践中掌握知识内涵,最终提高数学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1.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从根本上降低教学难度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其知识难度较大,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习惯性地对数学理念、数学公式进行直接讲解,并通过题海战术让同学们对所学产生“肌肉记忆”,从而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全程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也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所学,在后续学习中很难举一反三,整体数学水平始终得不到提升,也无法探索出高难度问题的答案,而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后知识难度会明显降低,同学们能够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尝试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实现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沉闷的课堂环境内都无法提起探索兴趣,他们只是机械式地跟随教师记忆所学,达不到理想的学习状态。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师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点转化为具象的实物或事件,丰富了课程内容,同学们会不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去积极探索理论内涵,并且能尝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体发展。

(3)挖掘知识实践应用机会

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枯燥的符号,更是解释科学奥秘、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数学生活实践环节,充分尊重他们在课上的主体地位,让所有同学都能由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为乐学状态,在不断实践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成功打开数学科学的大门,为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自身思想的局限性,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在此期间必须始终坚定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实例,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组织多元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此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会从前期的被动、恐惧、不自信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状态,会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在长时间的自主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以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去大胆质疑、勇敢实践,最终调动各个感官去学习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内涵,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现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课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为了深化学生对图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完成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剪纸的方式剪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在剪纸过程中对以往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复习;在学生充分了解长方形的图形特点后,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总结图形特点;尝试运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对应的图形形状,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所剪的平行四边形包含哪些性质,并尝试使用量角器和刻度尺完成图形性质的验证;在尝试求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差别,结合差别特征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在沿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裁剪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裁剪的部分重新组合在一起,发现平行四边形重新变成了四边形,结合四边形的面积求取公式完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由于在计算过程中移动后的四边形的侧边长度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高的长度,在替换后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边长×平行四边形底边的高,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完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其今后學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融入真实生活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室中有固定数量的物品、商场中的买卖活动、高低不平的楼房还是各个形状的物体,其背后都蕴藏着无穷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抽象内容,而是可以与生活点滴完美融合的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冲破教材的束缚,将课内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真实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如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由此完成情境的创设,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观察与探索,让他们发挥自身的全部潜能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将二者结合思考问题,实现数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教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为同学们组织“摸一摸、猜一猜”活动,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放在盒子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派代表来闭眼睛摸盒子里的物体,并说一说它是什么图形,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对“角”概念的讲解,也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共同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角,引导他们深层观察探索,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3)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展开高效情境教学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是服务于生活的,需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在理解知识内涵、掌握知识正确用法的前提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为此,教师在授课期间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结合多元化的实际案例来创设丰富的趣味化、生动化情境,不仅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多样性与系统性,还能将知识教育与家庭教育、德育、社会教育完美结合,让同学们在理解知识概念后得到思维及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情境创设的素材,在符合学生基础认知的情况下提高他们对情境的代入感,并积极鼓励他们跳脱课堂的束缚,站在生活角度、社会角度甚至是人的角度来分析数学问题,自然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为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讲解一些比较一组数据之间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为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数量之间不相等的生活、学习用品或建筑物等。这些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的生活实物,可以顺利地引导孩子们灵活地利用展示的已知条件,推论出它们之间量的区别,还可以据此提出一些数据大小比较的生活应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们能够真正深刻理解学习例题中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种启发式的引导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能够用较为流利通畅的口头用语表达数学问题。从某些意义上说,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举两得。当然,这种讲解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但课堂引入了生活的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切身体验与学习感受,教学效果自然是一般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4)设置生活问答环节,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新课程标准改革形势下课堂问题已经成为必备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期间不能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必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一方面更加深层次地讲解知识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在互动中获取反馈信息,明确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变授课模式,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需将开阔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在提问过程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化因素,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让他们在回忆生活、结合生活解析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自身潜能,最终通过不断探索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可以针对生活化问题展开多元讨论,组内成员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例如,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向同学们展示年历卡,并在上面标注有纪念意义或是有特殊活动的日子,由此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谁能在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大家对我们今天所学年、月、日有哪些了解?”“谁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一年又有多少个月呢?”像这样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结合生活考虑问题的空间,并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了知识,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5)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深化学生全面认知

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过程中通常是总结课上重难知识点,以此为基础设置大量的同类型题,让同学们以此复习巩固所学,让他们可以在大量的训练中对知识产生深刻记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所学“题海战术”下的实践训练只能让他们产生短暂记忆,无法对所学进行变通,后续学习中一旦题型发生了变化,会直接降低他们的答题准确率,难以真正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因此,教育新形势下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重视作业质量,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首先保证同学们能在课后复习阶段依旧维持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应用,教师也可以改变作业的类型,除固定题目外,还可以有生活观察、生活记录、拓展探索,这样一来数学就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现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分数除法》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除法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性,深化他们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突出生活化特征,将生活当中的切西瓜场景与分数除法知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切西瓜,才能保证每个人分得的西瓜大小相同。

作业例题:小明放学回家用零用钱买了一个大西瓜,家中共有小明、小明爸爸、小明妈妈三口人,这时西瓜应切成几份最为合理?如果将西瓜看成一个规则的圆形,那么每人分到的西瓜角度应是多少?小明刚刚用刀分好西瓜,这时邻居的小花带着她的父母来小明家做客,小明这时应该如何切西瓜才能保证每个人分得的西瓜大小相同?当西瓜切好时小华和他的父母也来到小明家中做客,这时小明应如何切分西瓜,才能保证每人所吃的西瓜大小一致呢?

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分圆法”模拟西瓜切开的过程,思考伴随着分西瓜人数的增加,每人应分得的西瓜大小所发生的变化,三个人每人分三分之一,就是分得一个圆的120°,而六个人分西瓜就是每个人分六分之一,也就是每个人分得的西瓜角度为60°,九个人就是每个西瓜的九分之一,也就是西瓜角度的40°,在把握这一宗旨的前提下认识到无论西瓜怎么切,只要最终西瓜最终组合在一起的大小相等,每人吃到的西瓜大小就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分瓜方式,深化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知,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还处于一个较为基础的位置上,难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不能找准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生活化的评价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過程中,实现自身的能力提升。

生活化的评价活动与传统分数评价法存在一定差别,教师不会通过分数上的差别直接告诉学生缺少哪方面的能力,而是将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指出学生能力缺陷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简易方程》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方程的应用方式,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并对其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题:一笼之中有鸡和兔子两种动物,二者各自的数量不详,只知道鸡和兔子的数量加在一起共有10只,而鸡的脚和兔子的脚加在一起是28只,问怎样求鸡和兔子各自的数量?

有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排除法,假设鸡的数量为5只,兔子的数量为5只,计算出二者的脚的数量总和为30,根据脚的数量适当地对鸡和兔子的数量进行增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先肯定这种解法的有效性,之后提出:如果将数字都扩大十倍或者100倍之后,这种解法是不是需要反复尝试,非常麻烦呢?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解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彼此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方程法完成计算,结合兔子脚和鸡的脚之间的倍数关系,设鸡的数量为x只,则兔子的数量就是10-x只,列方程2x+(10-x)×4=28,等式变换之后求得x的值为6,教师在表扬中应充分说明学生的优点:“这位同学在解题中抓住了兔子脚和鸡脚数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等式代换,完成了方程的解答”。通过针对性的表扬和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化的评价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直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为保证整体教学有效性必须转换自身的传统观念,打破思维的局限性,扩大日常教学范围,结合生活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设置生活化问题、列举生活案例、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方式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在自主实践、自由探索中领悟数学的奥秘,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晓明.提高兴趣,快乐学堂——情境化数学课堂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10).

[2]季胜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3]靳彦丽.浅议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应用的策略[A].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9.

[4]陈燕.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

[5]冯淑慧.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19(31).

[6]后丽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

[7]黄国泰.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9).

[8]郎玉恒.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0(06).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念策略探索情境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融入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