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路径

2022-06-11杨雅琼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信息碎片化传播是互联网发展的衍生现象,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为有效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需要以教师为要、内容为王和平台赋能,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培养具有正确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90-04

互联网拓宽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信息碎片化传播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现象,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政治态度、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同他们相伴相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信息碎片化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守住线上和线下的教育阵地,就必须客观科学地了解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并大胆探寻实践路径。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权威性

信息碎片化传播多发生于媒體平台,在这一空间场域中,人人都可以是发言中心,一环接一环,形成传播的“涟漪”。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流转易变,每个人在上一秒以主体的身份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科普,或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观点,下一秒又以客体的身份去了解其他方面的科普信息,或者去了解其他主体对于同一社会热点的看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逐渐模糊,从而削弱了原本权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话语权。而且媒体平台中主客体的知识素养、认知结构等层次不一,导致传播内容的质量也鱼龙混杂。一些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便捷性,在网站、论坛等平台上“解读阐释”“出谋划策”,从而扩大影响力。而非专业人士则出于日常娱乐消遣、跟风从众等原因被裹挟在娱乐和生活话语的碎片中,成为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权威性因学科发展历程短、队伍人员少、时空条件有限、技术素养低等原因而被削弱。

(二)解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多维的系统结构,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在涉及范围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还包括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展不断扩充的内容。要让学生全面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就有难度。信息碎片化传播则愈发解构了其系统性,比如一些境外势力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媒介平台,选择利于自身政治利益实现的内容,去传播关于国际事件、公共人物和社会热点等内容,而且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和传播都为间歇式、片段式,并没有后续报道。这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诞生与传播的温床,学生通常是出于凑热点、消遣时间、从众心理等原因而去获取、了解这类信息,基本是走马观花,并不会去深入思考背后的政治原因和走向。这不仅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就会由整体思考转变为碎片化思考。

(三)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课堂、报纸、广播、杂志,这些平台中的主体和客体数量有限,界线清晰,角色分化较为明显,时空条件相对固定。总而言之,这类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可控性、操作性和施展性强。信息碎片化传播依靠微信、微博、慕课等平台,本质上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具有互联网的客观弊端,譬如在平台中发挥作用的主客体数量急剧上升,网络信息质量鱼龙混杂,会扩大热点事件的影响力等等。除此之外,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受众以及没有时空限制的提供信息等优势,从网络到现实,从弊端到优势,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实效性构成新挑战。

(四)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按照国家意志开展,环境中的人、事、物相对简单,易于了解和控制。而信息碎片化传播主要发生于囊括万物的互联网中,环境十分复杂,既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每个环境中突出的热点事件会扩大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叶障目之势。学生正处在拨节育穗期,对复杂环境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处理能力相对有限。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信息碎片化传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够纯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身处的小环境构成冲突。身处多重场域中的学生因知识素养、思维方式和现有能力会导致人格矛盾和人格怀疑。信息碎片化传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表达权利和表达方式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不得不去面对的复杂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演变地更为剧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性,从教育队伍、内容、平台和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前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教师为要:建立常学常新常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方,要具备发展性思维,积极应对教学领域中的新变化,从人员协调、知识储备和学科交叉三个角度科学调整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1. 在队伍协调上,协调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积极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常由党委宣传部及各级机关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级学院辅导员等组成,因其角色定位、工作平台和服务群体的不同,在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时的职责和能力也不同,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具有目标一致性、协调性等特点”[2],要形成育人合力。譬如,党委宣传部及各级机关部门作为组织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层层落实各项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从真知卓识中寻找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力量;辅导员要围绕消解信息碎片化传播影响的工作目标,融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所思所想,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御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2. 在知识储备上,全面客观地学习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全面客观了解“信息碎片化”的内涵、本质、产生原因和影响等相关内容,而非盲目否定其存在的意义,谨防出现“一言堂”和“一刀切”的现象。信息碎片化是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大数据环境下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当代学生的生存环境,更是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后,要面临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之一,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3]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是发起斗争的排头兵,因此要打破专业和非专业的知识壁垒,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媒介素养,深刻了解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双重影响和受众人群,通过系统学习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其负面作用。

3. 在学科交叉上,通过不同学科的思政队伍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力量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资源,发挥育人作用。高校要通过人文社科类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文学、哲学、美育、历史等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优雅的人文气质、高雅的审美品位、坚毅的意志品质和独立健全的人格,利用自身的内在力量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还要通过理工商科类的教师队伍向学生科普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和目的,互联网企业的运行和科技的发展历程,“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碎片化传播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类身上的技术,以此掌握知识、了解规律、打破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促成网络媒介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内容为王:传授促进学生深入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全面性、时代扩容性和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三个方面入手,以培养政治信仰坚定、道德品质高尚、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时代新人。

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全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充的部分,任意一个部分又自成体系。借助各类微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拆分通过信息碎片化传播输送到各大平台中。从线下到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系统到部分,因此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外,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对信息碎片化传播时,因其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属性构成一定矛盾,相对于学生日常在信息平台上接触到的生活化、零碎化和艺术化的文本形式,其吸引力自然会减少。因此高校要在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航向性的同时,还要将政治性内容和现代化语言表达方式相结合,使得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情感性的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筑牢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的政治高地,也要从学生的内心中使其自愿接触先进的知识理论,体会真理内涵,自觉全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浸染。

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容性

“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把握时代主题,使得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2]学生生活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下,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涵盖多学科、多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不能应对。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多维体系,譬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但是随着国情世情的变化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演变,要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并且及时更新完善教材、利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文、宣讲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短小精悍,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吸引力。

3. 加大讲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力度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正确方法,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危害之一就是解构人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个体被现代科技异化,过度依赖现代科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批判武器,能科学思考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自觉主动地发现和揭露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真面目,从而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优势,将其对自身的危害降到最小,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中遇到的困惑,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三)平台赋能:打造同向同行的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平台

信息碎片化传播主要依托微博、公众号和抖音等各类媒体平台运行。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筑牢主阵地,就要在优良媒体平台上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进而开发独具高校文化特色的专属App,建设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促使校内外各大媒体平台同向同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将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系统化地传输到校外优良媒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且丰富,能从源头上给予学生完备的知识储备,而非零零散散的知识碎片。高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的育人效果最大化,可以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名师讲堂、讲座等内容,依托喜马拉雅、网易课堂、慕课等优良媒体平台不断向外传播。这类媒体平台都具备知名度高、运行机制成熟和受众人群多等优势,有利于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2. 开发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App

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育人目标、学生需求和校园文化开发出特色的校园App,以代替微博、抖音和知乎等App,成为学生使用最频繁、最喜欢的校园App。目前国内高校在此方面还有所欠缺,所开发的App基本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签到、考勤、缴费和报修等生活需求,而满足学生精神生活、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App还很少。因此,高校要着重开发出引领政治航向、过滤信息糟粕、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App。虽然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的诞生既迎合了时代所需,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其中的信息因其平台定位和时空自由性而导致了过度碎片化。人们对于高质量的App、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和校园文化、系统完整的信息体系有着强烈的需求。

3. 建設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刻板印象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生的话语表达、思维体系是缺乏趣味的,实际则不然。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使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不断多样化,研究内容更为与时俱进,但却鲜少被外界了解。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讲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故事,通过建设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使外界了解这支队伍。不仅要在该网站上发布党的理论、社会热点、学院建设和日常通知,还可以设置专栏,让这支专业队伍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发表对社会事件的观点和文章,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阅读经典的体会、社会实践等内容以优质图文影音的形式展现给外界,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融入信息碎片化传播中,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正能量。

三、结语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信息碎片化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权威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了以教师为要、内容为王和平台赋能,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以期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阵地,培养具有正确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4+32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5.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荐稿人:王英伟,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杨雅琼(1997—),女,硕士在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