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明革命精神的价值和弘扬

2022-06-11王青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摘  要:“民本、斗争、求实、创业”的四明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与宁波优秀地域文化精神有机融合的产物,也是宁波优秀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提升宁波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精神引领,当前四明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弘扬还存在深度不深、广度不广、手段不强等问题。应该充分结合地区文化建设目标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提升思想认知,深入挖掘专业学术研究,重视在民众中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增加宣传方式和传播技术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四明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弘扬。

关键词:四明革命精神;传承意义;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82-04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記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党史学习要重视党的奋斗精神史的学习、研究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宁波坚决扛起了打造“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强化对宁波地方优秀革命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必须成为打造“重要窗口”模范生的重要思想引领。

四明革命精神是宁波地方优秀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学者们对四明革命精神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民本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四明革命精神的内涵传承于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一、四明革命精神的地位

四明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精神与宁波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有效融合,生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用于宁波地区建设的各个阶段,发扬于新农村建设的开端[2]。四明革命精神的地位和传承意义,应该在党的精神谱系、浙江省革命精神谱系视域下开展研究,不能割裂四明革命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的有机联系。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传承与弘扬

浙江工业大学何星舟教授曾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做过详细梳理,他认为当前各项关于党的精神谱系研究中,按照命名的方式和类别,可以以命名方式为依据将当前党的精神谱系分为几个大类,涵盖“地点+精神”“事件+精神”“职业群体+精神”“人物+精神”等不同的类别,如延安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按照这一区分类别,从位置上看,四明山属于地方,是地方革命精神的地方革命系列。从内容上看,四明革命精神始于抗战,在解放战争、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等中国发展进程中,一直被传承和弘扬,无间断地指导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本、斗争、求实、创业精神是浙江奋勇争先“重要窗口”建设的重要引领思想,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伟大奋斗精神在宁波落地生根发芽结出的丰硕果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浙江革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源自浙江,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引领浙江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绩。四明革命精神的内涵传承于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浙东抗日胜利赢得支持。在新时代建设中,更是坚持“回信精神”,踏实努力,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之路,引领宁波尤其是余姚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走在了宁波的前列。全国百强县,是浙江务实实干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四明革命精神也是浙江省、宁波市共同富裕现行示范区的重要精神指导,它与红船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等众多革命精神一起,共同构成了浙江奋斗的思想领航者,是浙江地方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宁波地方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宁波大地上,诞生了传承延续的许多优秀文化,如河姆渡文化、国内先进灌溉思想它山堰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爱国创业”的宁波帮文化、“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这些文化涵盖了爱国创新创业实干精神,形成了爱国、创新、敬业、拼搏、团结、奋进的主基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

四明革命精神与这些地方优秀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它既有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自我革命、群众路线的优秀价值,同时,也深刻体现着宁波地区爱国、务实、创新敬业的地方优秀价值,是党的价值取向和地方优秀价值的有效统一,也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宁波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四明革命精神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增多,各国之间的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西方消极社会思潮的深入以及自媒体的不断扩张,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大肆传播。这一情况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青年学生对革命前辈的事迹了解得越来越少,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被接受,当代青年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思想认知错误,极其不利于青年人的思想成长。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利的回击,就是实际存在的事实。四明革命精神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最好见证和体现,它详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四明人民从抗战到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建成全面小康的历史全过程。浙东抗日游击队、横坎头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实在还原了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它大量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历史的真相,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

(二)丰富了宁波地域文化精神内涵

宁波地区历史传承悠久,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和宁波帮文化在文化上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四明革命精神既继承了宁波地区一脉相传的爱国创业的区域优秀文化传统,也充分吸收了为民务实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将宁波地域精神和党的革命精神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了近现代宁波地域文化的内涵[3]。

(三)开展地区青年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就地方高校而言,在对青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融入地方优秀文化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教育,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方式。四明革命精神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又具有宁波地方特色,实地场馆的建设更是可以让青年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历程和宁波在党的领导下从穷苦到小康的全面建设历程。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四明革命精神开展青年学生的入党教育、思想政治乃至文化自信教育[4]。

三、四明革命精神研究和弘扬的短板分析

(一)研究基礎相对较少,存在深度不深的问题

在当前关于地方革命精神研究中,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四明革命精神的深入挖掘研究不多,很大原因是浙东抗日耳熟能详,横坎头村的“回信精神”人人传颂。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学习,反倒产生了“灯下黑”的效应,学了但没有开展真正的研究,尤其是缺乏与宁波地区文化相结合的研究。

(二)传播的范围有待进一步增加,存在“广度不广”的问题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四明革命根据地和横坎头村每年接待的游客以党员为主。也就是说,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播更多地停留在党内和党员层面[5],社会大众层面的传播不足。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提到革命精神,更多的人认为是党内的事情,是党员的事情,极少有普通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家长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带家人朋友去了解四明山,学习四明革命精神。

(三)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不足,存在“手段不强”的问题

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目前接待内容主要是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和讲解,作为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各类学生教育中发挥的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情感性作用还有待加强[6],在当前各种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大多是网友个人的旅游感受,官方相关的网络运营几乎没有。这不利于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承和传播,尤其是在青年中的传承和学习。

四、四明革命精神传承的路径

(一)要强化“四明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认知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建立对其重要性的思想认知。对于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承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这里的思想重视,不仅仅是指纪念馆、横坎头村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村民重视,是指地方政府及社会各层一起重视。只有大家都认识了四明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才能步调一致,才能群策群力,从基地建设、传播途径等多个方面出发,真正有效地推进“四明革命精神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宣传和精神引领工作。

(二)要强化四明革命精神的专业研究

要进一步弘扬四明革命精神,必须对它有清晰的总结和定位。并且这个总结和定位需要学术界的研究和认可。高校要强化四明山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可以邀请党史研究和党的革命精神研究的专家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结合会议、论坛、论文集等多种方式形成一批四明山革命精神研究的成果,加强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加强宣传,提升影响力和宣传的广度。

(三)要强化四明革命精神在社会大众中的传播

1. 与乡村振兴事业相结合,强化在乡村振兴建设者中的传播

四明革命精神与横坎头奋斗精神都是创新发展实干的代名词,横坎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代表,可以有效运用余姚新农村成果展和宁波新农村建设宣传周,加强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加大对社会大众的宣传,吸引广大的乡村振兴工作者走进四明山,将为民实干创新的四明革命精神带到宁波乃至浙江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在踏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充实和弘扬四明革命精神。

2. 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青年是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中坚力量,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承离不开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将四明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青年学生了解四明革命精神,认可革命精神,提高思想认知。一是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依托,将四明革命融入学生课内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四明革命精神,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爱国为民、务实创新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依托,培育文化精神环境。例如,可以打造革命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依托党史学习教育,尝试以校园话剧、革命事迹展等形式的课下教育活动,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接受四明革命精神的熏陶,体现对学生的影响[7]。

3. 结合宁波社会文化建设的目标,增强四明革命精神在市内乃至省内的传播

《宁波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出,宁波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推进档案中心(党史方志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要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可以以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契机,加大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播力度,增强四明革命精神的影响力。

(四)不断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丰富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播渠道

1. 增加云参观技术,扩大影响力

四明革命精神的策源地和核心是四明山腹地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以及横坎头村为代表的附近村落,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实地的接待能力有限,且受新冠疫情影响,实地参观人数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当前在线学习参观技术迅猛发展,云参观、云学习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可以支持线上的参观展览活动。可以设立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横坎头云展馆,从而增加四明革命精神的传播力度。

2. 官方入住各大网络平台,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视频,扩大传播广度

抖音、头条、百度等各大网络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充分利用。在各大网络平台设置官方账号,结合史料制作短小精致的宣传小视频,将当地文化景观的宣传与革命精神的传播融入短视频中,借助网络新技术,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和观看的作用,创新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形式[8],扩大传播范围。

3. 与地方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相结合,提升广大群众的兴趣

余姚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地方特有的文艺表现形式——“的笃戏”[9],是当地老百姓最喜欢的剧种之一,可以将四明革命和建设的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节庆活动等方式进行展演,真正让精神内涵和文艺形式有机结合,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小结

1. 从精神内涵看,四明革命精神是浙江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波地方传统文化和党的精神的有效融合,是宁波地方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从传播广度看,四明革命精神在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作为爱国主义和党的教育基地,在宁波乃至浙江广大党员中有重要的影响,但在社会上的弘扬传承还有所欠缺,应该以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横坎头村在基地,通过专家论坛、文化学習、样板基地建设等方式,扩大四明革命精神在全社会层面的传播和影响,通过课内思政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四明革命精神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3. 从方式方法看,四明革命精神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宣传弘扬的路径需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不断革新,通过专家论坛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认知,通过智能技术增加传播的广度。

参考文献:

[1] 石颖逸. 浙东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 祖国,2019(02):290-292.

[2] 陈银绍.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宁波百年历史回顾[J]. 宁波通讯,2021(13):17-20.

[3] 邹绍清. 论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谱系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1):1-15+225.

[4] 马孟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5):13-16.

[5] 吕克军. 浙东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历程、经验与当代价值[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3):311-316.

[6] 崔明. 现场教学视域下基于革命遗址的党史教育原理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53-158.

[7] 唐黎. “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82- 85.

[8] 朱忆天,胡博成. 建党百年革命精神历史演进的深层机理及现实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2):177-182.

[9] 汪湛穹. 乡村传统戏剧的时代呈现——基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笃戏”改造的考察[J]. 中国农史,2020,39(06):90-99.

(荐稿人:师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宁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课题编号:G21 -3-ZX50);2022年第二批浙江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2022年教育部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青柳(1980—),女,硕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