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实思考

2022-06-11王鑫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共同体马克思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至今仍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系统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体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荣共损。文章以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研究根据,立足于现实,阐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的时代特征。落实到实践当中,反思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情况、新局面,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全民参与,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努力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共同体;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78-04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深层内涵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首先,当人同劳动活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发生异化时,就意味着同自然界形成一种异化的对立关系,没有了自然界人类便失去了生产创造的价值。

其次,当人同个人生产劳动产品以及类本质发生异化时,人类也就变为同动物一样,成为维持自身生存的存在;人在改造外部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就违背了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规律,自然界也就异化成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

最后,由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劳动也就不再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利用和掠夺的工具。然而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会允许人类这种行为的发生,因此人与自然之间异化敌对关系不可避免。

(二)认清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

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人类就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自然之间构成了内在的统一性。人找回类本质地位的表现在于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回归,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再是受外部控制的一种强迫性劳动,而是成了一种完全出于自发的,肯定个人本质力量的活动,因此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也就成了完全出于个人本性,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的存在物。所以,当人与他人以及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被消除后,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随之消除,人们在使用自己或他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时,也会因为是出于自由意志的体现,而获得满足感与愉悦感。

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消除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和解,在异化劳动中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掠夺行为,也会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常化而逐渐消失。人们不会再过度利用和改造外部自然环境,只会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按照自身需求与自然界进行合理的资源互换,自然界也就消除了异化状态下的“被利用性”。

(三)共产主义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社会劳动异化为一种私有财产,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加剧了人同人类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真正解决这种异化,就需要扬弃整个私有财产[1]。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通过循序渐进地实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从而恢复人与自然多维度、深层次的关系的交互[2]。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于现实社会的价值及启示

(一)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美好意蕴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揭示人与自然间应当是和平互惠关系以及人们应形成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的和谐意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且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类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创造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将健康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1. 和平互惠关系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出于自然环境中的,总是通过利用并改造现有的自然资源来改善生活条件,没有自然界,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因此,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现实问题。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使得同其他自然存在物相比,只有外在表象的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自然规律的规定限制,这就说明人与自然关系应当是和平互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为了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使得社会生活更加和睦有序。

2. 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两者本质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为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利用并改造自然是必然的,但这种改造应当处于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人与自然界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互间都是对方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人类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这是生命共同体中人类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

3. 自然的美好价值

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问题一直都是马克思自然观中着重探讨的内容。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需要不断获取衣食住的原材料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农业方面,一方面,自然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的对象和资料,如果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无法进行劳动生产;另一方面,自然条件也影响着農业生产的效率,受季节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尤为明显,自然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同等劳动量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质上或是量上的差距。

工业方面,自然直接提供了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例如采矿业。工业文明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信息化文明加速到来。

精神文明方面,无论是早期人类社会对于自然图腾的信仰崇拜,还是现代艺术领域对于美的不断创造都离不开自然,不必说自然带给人五官上的直观感受,即使是科学这一高级形式,也是以自然为对象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因此,纯粹的精神文明价值是人类通过实践从自然中获得的[3]。

(二)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应用及发展

1. 凸显人、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综合国力都在日渐增强,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各方面的矛盾、问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背后却付出的是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等代价。这对人类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传染疾病、人口危机等问题。由此可见,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意识到人与社会、自然相互关系的统一性,意识到新时代美好生活应该是一种人与社会、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为解决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人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再加上良好健康的自然环境,才是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结合起来,主动担当时代发展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人类是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相较于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思维意识,能产生创造性活动,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而非人类存在物仅仅是简单地利用自然的现有资源,这就是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区别。人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能力,人类应该做到从保护自然环境出发,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这个角度长远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认识、尊重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即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考虑到前有西方重工业时代下的环境危机这一教训,更应该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自觉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

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自身能力维护自然与人类社会共同健康发展:积极关心所有自然存在物的命运与利益,主动维护好、发展好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的健康与安全,这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与担当。

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新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生存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要义就是健康可持续,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心环节,让美丽中国梦成为引领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目标[4-5]。

从经济层面上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是完成建设美丽中国任务的必然选择。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绝不应是竭泽而渔,而应是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财富,要统筹兼顾好山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现有土地空间布局,实现绿色清洁发展,打好绿水青山环境保卫战。

从文化层面上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表现。一是因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科学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論的时代内涵,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践的具体体现。二是这一科学理论坚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是现实中打赢三大攻坚战的必要手段和必然途径,坚持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共赢。三是帮助人们理解,不但要满足人的物质财富需求,更要为实现美好环境的明天付诸行动,体现出对环境保护和健康发展的使命担当。

(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思想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方略中的重要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建设与文明建设要实现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将人类文明与生态自然观相互之间利用起来,充分协调有机融合,我国的文明才能得以不断传承发扬。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坚持自然界本身有其客观发展规律,人是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强制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利益的。大自然是人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依存于自然并通过自然来改善现有生活,破坏自然环境就是伤害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并发挥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2.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与其他思想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赋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人要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是其中的核心要义,而使其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导向,充分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最终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正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深化了党对于建立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认识。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的事业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生活实际,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践行生态文明道德观。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规范与责任担当,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风范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深化落实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随着人口危机、能源危机和资源用地紧张等问题的浮现,必须调整以往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来适应现实环境的需要,改善人类与自然间的紧张关系,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集体意识对于个人意识的塑造有着极大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每一位社会公民来说都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有效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从系统性和全局性出发,要求人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起,努力培养健康、环保、绿色的生活习惯,既体现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又体现出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深刻认识。要确保全民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生态环境保护者。

三、结语

人来源于自然,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在本质上与自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当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走向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双重逻辑研究出发,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是资本主义世界异化劳动的产物,而这种异化的关系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认清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關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消除这种异化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然而现如今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并非是由传统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方式所引起的,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行,才能攻坚克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

[2] 郝玲. 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哲学意义[J]. 美与时代(下旬刊),2017(11):24-25.

[3] 冯雪艳.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20.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1.

(荐稿人:李昕昕,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王鑫(1999—),男,硕士在读,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