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2022-06-11柏赛冰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借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集中表现为目标、内容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不够,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主客体定位不当,理论脱离实际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精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即注重德育目标、内容与现实相契合;注重德育,置德育于教育首位,着力培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注重人本教育,正确定位主客体;注重道德外在性的践履,做到实践育人。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13-04

继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提出:“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不断改革内容和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文章尝试从继承与借鉴的角度,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儒家主流德育思想,探究儒家德育思想精华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借鉴方向,进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目标、内容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不高

1. 多元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冲击

高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下确立的,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在实践中求证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合理、先进的指导思想。但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文化交织、兼容发展,必然产生多元价值观。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交错和整合,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混乱与错位,使其难以判断和选择统一的标准,甚至背离核心价值观[1]。

2. 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不高

高校德育工作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所热爱和关心的新事物、新现象与高校德育内容存在脱节,他们无法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求到与高校德育内涵相一致的契合点,从而缺乏对高校德育的认可,甚至产生了思想困惑与对道德认知上的偏差。

(二)重智育,轻德育

当前不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上呈现出“一手软,一手硬”的状态。

首先,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度、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够。不少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往往更重视办学规模、重点学科的建设、科研项目的发展、博硕点的争评和就业率的高低等硬指标,对思想政治工作则明显缺乏关注和投入。

其次,“德育无用论”在大学生中盛行。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条条框框的约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了否定;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把对理想、前途的追求具体化为金钱、住房和职称等经济价值;更有甚者,以功利心理对待德育工作,“入党只是为更好地找工作,为了日后的升官发财”。

(三)德育主客体定位不当

当前高校德育普遍存在“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现象,一味简单化为教师授课为主,采取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把大学生作为被塑造的客体或一个盛装知识理论的器皿,进行强硬地灌输和塑造。由于缺乏互动启发式教育,学生内在需要动机、自我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知、情、信、意、行转化的教育目标。

(四)理论脱离实践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理论教育,轻道德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单纯的“知识教育”,缺乏对关乎学生切身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关注和引导,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产生越来越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注重德育目标,内容与现实相契合

儒家德育思想把“修齐治平”确定为德育终极目标,“以德修身”是首要目标,“忠孝节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2]。从本质上讲,儒家的德育目标主要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来确定的;其德育内容是按照当时社会的要求而建立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因此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这对当前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德育目标和内容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促使大学生在多元化背景下找到德育目标、内容与现实的契合点。

1. 坚持一元导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德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针对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主动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把握新时期社会发展方向,精准把握教育内容,主动回应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德育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及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方向,对高校制定具体的德育具体目标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2. 坚持与时俱进,使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契合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展现时代性,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契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把握时政热点,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又要结合教材,严谨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家战略部署等,确保引导方向的准确性,坚定学生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情感需要、心理变化,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学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这四大问题纳入德育的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研究,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思想变化,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困惑,回应学生思想实际需求,做学生思想问题的“解铃人”。

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打造全新的思政课堂。作为“网络原住民”,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的古板沉闷,当代大学生更热衷于网络时代自由开放的氛围,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媒介,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网络空间,推动微信、微博、抖音、快闪等集合发力,以图文、视频、快闪、H5等作品展示形式,及時推送党政热点、新思想新理论,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进而提高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网络舆情,理智对待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3]。

(二)注重德育,置德育于教育首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

儒家将“德行”置于培育人的第一位,孔子将德育作为教学的重心,将培育人的德行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道德为标准,指出“君子怀德”。孔子的“德育首位”后来被继承为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德育首位”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并加以强化。

1.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起着政策、法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提高认识和站位,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高校必须清楚认识到:德育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方向问题,对智育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正所谓“举旗定向”,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思想价值导向引领到位,才能保证大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成长成才。

此外,德育与智育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重智育而轻德育,必然隐患重重。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永不过时的课题,必须引起重视。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德育无用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聚集合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可信度。教师要善于选择社会榜样人物,如民族英雄、时代楷模、奔跑在抗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等作为形象生动的教材,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以身垂范,引发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共振,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表率和引路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提高学生的认可度,进而实现从根源上纠正思想误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人本教育,正确定位主客体

儒家以“仁”为核心,主张“仁爱”思想,其政治思想、道德观念都是基于“人性”来发展的;儒家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中心,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

1. 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作为主体的身份进行的。教师身为学生的引路人,其行为举动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荀子所说“师以身为正仪”。只有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才能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其人格魅力也才更易于吸引学生,被学生模仿,其教育也才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学生是立校之根本,是学习知识、实践道德的主体,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高校要将大学生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位置,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出发点,以引导为主,以关心尊重为原则,主动走进学生的圈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靠榜样去引导人,靠示范去带动人,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努力贴合学生,以引导者的角色关注学生;学会运用换位思维,多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思考问题,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我修养的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而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四)注重道德外在性的践履,做到实践育人

儒家道德强调“知道”与“躬行”合一,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主张道德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只有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实现道德的价值,要求学生“内省”“自反”,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这对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要求。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践教育为抓手,加强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强化道德实践,注重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1. 增强实效性,培养大学生实践的自觉性

针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摒弃“假大空”,避免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必须重视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着力从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习惯做起,注重小事小情的熏陶和影响,可通过主题班活动或团活动的形式,让大学生自签公约,自定承诺,从做人、交往、礼仪等方面养成好习惯,并在学生、师生间相互监督,逐渐形成一种“好习惯,不间断”的氛围,培养大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2. 遵循渐进性,逐步深化教育内容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深化教育内容。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由小及大,由表及里,逐步建立“初步了解”到“情感认同”再到“实际践行”的渐进过程。如提倡感恩教育,可从倡导“孝敬父母”做起,通过日常生活中教父母使用微信,陪父母做一次体检等点滴小事,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升华出学生对父母的爱与感恩之情。从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感恩,进而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也逐步深化,大学生的心灵不断得到撞击,体验不断加深,德性不断被唤醒,实践道德规范的自觉主动性自然也得到提高。

3. 强化实践,为大学生践行品德规范提供广阔的空间

高校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建青年志愿者活動、社会公益活动等,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社会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让大学生体会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还是满足自身需要、形成自律品质的需要,从而主动内化思想政治品德,外化思想政治品德行为。

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思政元素,开展实地教学,带领学生打卡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英雄旧居等;通过讲身边的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阅读红色书籍等浸润式教学,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加强学生爱国情感与信念培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通过开展红色文化题材的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实践锻炼,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以音乐党课的方式还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实貌,并以此作为素材,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文艺作品设计,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深化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坚定一生追随党、跟党走的决心[5]。

此外,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问卷调查活动、师范生支教、医学生义诊、艺术生义演、美术生彩绘墙体等“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进社会,推动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提升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结语

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值得深入挖掘,高校应充分汲取其思想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刘宏达,万美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张易. 儒家大智慧[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3] 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学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 王易.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荐稿人:黄瑜,北部湾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柏赛冰(1984—),女,学士,北部湾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