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质水量的影响
2022-06-11陈艳萍
朱 瑾,陈艳萍,刘 畅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水权交易被公认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随着水权交易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用水方式以及水资源量、水质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1 文献综述
水权交易市场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生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田贵良等[1]建立三阶段DEA 模型结合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30 个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价,探索水权交易市场运行对试点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董小菁等[2]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三种水价制定政策对新疆农户种植作物选择的影响,并探索水价对种植选择的影响机制。张旭[3]参考现有农业水权改革绩效考核指标,结合综合评价模型、CIPP 模型、FEM 模型建立了农业水权改革满意度和影响力评测模型,分析新疆玛纳斯县农业水权改革对单位GDP 用水量、亩灌溉用水量的作用。蔡智[4]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甘肃省永昌县现有农业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对比水权制度改革前后的产业结构以分析水权制度改革对永昌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李春晖等[5]肯定了水权交易对于改变水资源时空配置和水生态环境的作用,讨论水权交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可交易生态环境水权、水权交易对水量、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目前水权交易政策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衡量政策效应时,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等经典方法比较常用。Hering 等[6]对比两控区政策出台前后城市的出口差异、政策实施城市与非实施城市的差异、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口差异,分析两控区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Zhang 等[7]用合成控制法改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美国地方政府从税收到用户收费的融资政策转变对效益和返税的影响。夏宁等[8]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结合超越对数面板随机前沿模型,研究2009 年中国实施的EVA考核对央企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和程度。Falck等[9]利用三重差分法研究巴伐利亚州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和双重差分模型相比,三重差分模型能解决控制组和对照组时间趋势不同的问题。水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很高的相似性,都是国家资源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政策都体现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概念,因此碳排放权交易的分析方法值得水权交易借鉴。
现有对水资源使用、水权交易政策制度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已有文献看,水权交易影响的评价研究侧重水资源使用效率计算,而没有考虑水质;在政策分析方面,水权交易政策研究的主体大多是澳大利亚、美国等水权交易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10-12],关于中国水权交易政策的研究成果较少。该研究在梳理中国水权交易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影响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机制,利用合成控制法验证中国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质水量的改善效果。
黄河流域是中国水权交易政策实施的重点流域。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内蒙古、宁夏水行政主管部门在2003 年开展水权转换试点工作,成为最早对水权转换期限、价格、程序、组织、监督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探索的实践单位。中央发布的第一个水权交易纲领性文件《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资源〔2004〕159 号)就是基于黄河流域上游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提出的,是中国最早对水权流转的概念、条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行明确的政策文件,为中国水权交易政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可见,黄河流域上游水权交易实践与中国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发展联系紧密。从近五年中国水权交易所数据看,2018—2022 年黄河流域上游省份水权交易量达516次,约占全国水权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一。可见沿黄省份成为水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典型省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该研究选择黄河流域上游的水权交易试点——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效应分析和评价,为国家制定科学的水权交易政策提供参考。
2 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质水量的影响机制
2.1 水权交易相关政策
从2001 年中国第一例水权交易浙江省东阳-义乌水权交易开始,水权交易政策和实践都在相互促进,不断发展。以中央发布的《水利部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水利部关于开展水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地方政府根据各地水权交易市场发展情况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当地水权交易。水权交易政策存在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地水权交易政策需要吸收实践经验,在中央政策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完善。
在水权交易实践中,政府发挥着组织领导的作用。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发起了国家级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还有一些地方也建立了省级交易平台,如内蒙古水权收储转让中心等。水权交易市场是准市场,应该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要求政府做好政策指引和制度建设,为交易保驾护航。在制度建设方面,水权交易的配套制度包括参与人信息保密制度、纠纷调解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为交易成功提供保障。
2.2 影响机制
水资源表现为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中一定数量的可用水,包含了“质”与“量”两个概念[13]。因此要分析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资源使用的影响,也需要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来考虑。水权交易对水资源使用的影响过程包括分配阶段和交易阶段。水权交易市场允许水权使用者将闲置的水权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买卖,不仅使水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一方向利用效率高的一方流转,还使用水主体考虑到用水时存在的机会成本从而提高用水效率。水权交易政策可能通过三方面机制对地区水资源利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地区水质水量。
2.2.1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2005 年,《水利部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提出实施科学的水权管理的前提是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双控制的要求配置水资源。水权分配的水量指标能够倒逼用水主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地区水资源使用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当地企业、个人的用水行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对地区水质水量有积极影响。
2.2.2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并重
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提出应该将水质和水量统一到水权规范中,水权需要在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双重约束下进行流转。2005 年发布的《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表明,水权转让要遵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水权交易政策应对水资源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双重把控,使用水主体不仅关注用水量的节约,还要考虑水污染排放的问题,对地区水质水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2.2.3 积极建设交易平台,降低交易费用及门槛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水权交易平台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2016年国家级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的建立对有序整合水资源、统一水权交易规则体系、完善交易运行机制、创新交易监管体制、强化交易实施保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水权交易所基于用水户水权交易面广、交易频次高的特点,自主开发了安卓手机应用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系统,使用水户能使用手机完成水权交易操作的全流程,简化了水权交易程序,降低了水权交易门槛,对于农户间水权交易实践的开展起到鼓励和促进的作用。所以总体而言,交易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地区水质水量的提升。
3 研究设计与变量说明
3.1 水权交易政策影响分析模型
3.1.1 合成控制法
双重差分法(DID)是一种经典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结合政策干预对实验体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并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消除干扰因素,以评价政策效果。但是当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时,双重差分法不能将政策效应和其他影响效应完全剥离。而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CM)是由哈佛大学Aba‑die等在2003年提出的非参数方法,可以解决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行趋势不同的问题。该方法将对照组进行加权平均构造实验组每个个体的合成控制对象,可模拟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地区在未实施该政策时的水质水量情况,以对比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种准实验的研究环境,可以通过同一时间点、同一地区的对比试验,分析该地区实施水权交易政策与不实施水权交易政策情况下水质水量综合情况的变化。这种对比的变化就是分离出来的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资源使用影响的政策效果。
根据合成控制法的基本理念,假设有N+1 个地区,区域1在T0期开始实行水权交易政策,其他N个地区未实施该政策。表示地区i在第t期实施水权交易政策的潜在结果,表示地区i在第t期没有实施水权交易政策的潜在结果,那么地区实施政策给水资源使用带来的 影 响 效 应 为,其 中,i=1,…,N+ 1;t= 1,…,T。该研究采用Abadie 在2010 年提出的基于参数回归的因子模型对WCEIit-进行估计:
式中:δt是时间固定效应;Zi是可观测到的(K× 1)维协变量,表示水资源综合评价的控制变量;θt是(1 ×K)维未知参数向量;λt是(1 ×F)维无法观测到的公共因子向量;μi是(F× 1)维系数向量;εit是每个地区不能观测到的短期冲击,假设在省际水平上满足均值为0。
假定存在权重向量(w2*,…,wN+1*),使得:
T0λt′λt为非奇异矩阵(Nons‑Abadie 证明了如果∑t=1ingular Matrix),则有:
可以证明,在一般条件下式(4)趋近于0。因而,对于T0<t≤T,地区1 的反事实结果近似可以用合成控制组来进行表示,即,从而得到政策效果的估计值:的关键是找到(3)式成立的权重W*,可以通过近似解来确定合成控制向量W*。选择最小化X1和X0W之间的距离
3.1.2 控制变量选取
该研究考察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为了考虑合成控制对象的拟合效果及其结果的稳健性,综合已有文献,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供应情况、产业结构情况、环境规制政策效应、教育因素作为影响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的主要控制变量,即为式(1)中的(K× 1)维协向量Zi。控制变量的选取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地区用水的影响,从而将政策效应对地区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的影响分离出来,具体描述为:
①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人均GDP表示。
②水资源供应情况用当年该地区水资源供应总量除以总人口来表示。
③地区产业结构情况反映了产业间比例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向,一、二产业为高耗水产业,选择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占总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地区产业结构情况的指标。
④借鉴沈能等[14]对环境规制强度的评价方法,建立环境规制强度指标计算公式:
式中:IPCI表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GIP表示工业生产总值。
⑤教育因素对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在科技领域越容易取得优势,科技进步能够为地区节水减污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越高的地区,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越强。因此,选取人均教育经费作为教育因素。
3.2 水质水量综合评价方法
在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评价方面,张国基等[15]把水资源系统分为初次用水阶段和污水处理阶段,再根据用水方式的不同将水资源系统细分为工业部门和生活部门,利用建立改良的两阶段DEA模型测算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夏星辉等[16]基于水资源功能容量与水资源功能亏缺的概念,建立流域水资源量质联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评价。Cao 等[17]提出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的线性可加性指标以评估水资源,以密云水库为实例研究证实了线性可加性指标的可行性,为地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很多已有研究中对于地区水资源的综合评价都包含了水质水量两方面,但是对于水量的评价往往直接考虑径流量、耗水量等,计算相对简单;在水质评价的方面大多结合污水排放量来分析水资源的投入产出,而没有对水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综合已有研究,在对中国各省份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时,分别建立水质、水量评价模型并进行耦合,考虑各省份用水时的水污染控制能力和水资源消耗程度两个方面。
3.2.1 水质评价模型
水质主要考虑地区废水排放量以及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因此,设定x1、x2、x3分别为地区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z1、z2、z3分别表示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数据标准化的结果。水资源污染指数公式为:
考虑水质在水资源评价中扮演的角色,构建单调递减的水质评价函数,其中z∈(0,1]。
3.2.2 水足迹
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主要通过水足迹来表示。水足迹越低则地区在生产生活中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越低。水足迹是指已知人口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建立水足迹模型:
其中:WFP表示水足迹总量;IWF为生产该地区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所利用的区域内部水资源总量,即内部水足迹;EWF为其他地区生产、并为本地居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费的虚拟水量,即外部水足迹;AWU为地区农业生产用水量;IWU为地区工业生产用水量;DWU为地区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用水量;EWU为地区生态环境用水量;VME为本地出口虚拟水量,出口虚拟水量=出口贸易值/生产总值×总用水量。采用吴昊等[18]提出的水足迹计算方法,用进口虚拟水量间接估算外部水足迹,进口虚拟水量=进口贸易值/生产总值×总用水量。ITV为进口贸易值;GDP为地区生产总值;TW为地区总用水量。
3.2.3 水质水量耦合模型
水资源使用的改善不仅指经济的高效性,更指综合水循环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也体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量、质、效”综合调控的要求[19]。因此要研究水权交易政策对水资源使用的影响,需要用实证数据分析政策实施对地区水资源水质水量的优化效应,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该研究结合水足迹理论来衡量地区用水“量”的变化,将地区水质情况反映到水量评价中,构建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
地区的WCEI指数越高,证明该地区水资源利用效果相对越低,即该地区水资源使用量过大或者水资源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要验证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资源使用情况的影响,主要研究政策实施是否降低了地区的WCEI指数。
3.2.4 黄河上游水质水量综合评价
经过计算,黄河流域上游各省份的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WCEI在2010—2019 年的值和十年间的平均值见表1。
在黄河上游中,青海和宁夏的WCEI指数最低,这主要是因为两省份水资源质量较高,且各方面用水量较少。内蒙古是黄河流域中水足迹最高的省份,但是由于水污染物较少,因此其WCEI评价值为中等。甘肃的WCEI指数也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甘肃水足迹较低,总体用水量较少。
3.3 数据来源
2014年水利部正式开展了水权交易试点工作,试点为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湖北、江西、广东7 个省份。同时新疆、河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也在中央的政策文件指导下进行省级的水权改革探索。选取黄河上游省份甘肃、宁夏、内蒙古作为研究样本,以这三个省份为实验组,全国未进行水权交易实践探索的其他省份作为政策实施的对照组。以2014 年作为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年,选择2010—2019年即水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前四年和后五年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4 实证研究
4.1 模型结果分析
采用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供应情况、产业结构情况、环境规制政策效应、教育因素作为控制变量,通过Sta‑ta 16软件工具来合成虚拟省份。权重确定的标准是2010—2013年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水资源综合评价的均方误差。各省的合成虚拟省份权重组成见表2。以甘肃为例,合成虚拟甘肃的省份包括青海、安徽、贵州、海南,权重分别为0.114、0.135、0.535、0.215,其中贵州权重最大,即贵州省的合成贡献率最高,说明贵州与甘肃的特征相似度在所有对照组中是最高的。
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份实际水质水量情况与其合成虚拟省份的水资源综合评价演变路径如图1—图3所示。三省份实际数据与合成虚拟数据的对比见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省份与合成虚拟省份的预测变量相近,合成省份很好地复制了实验省份的用水特征。三个合成省份几乎完全再现了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前实际省份的水资源水质水量情况,这点从图1—图3 中合成省份与实际省份数据在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前的密切拟合也可以看出。
中心问题在于2014 年以后,如果水权交易政策没有在该地区实施,地区水资源情况如何,合成控制法为估计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方法。从图1—图3 可以看出,甘肃、宁夏、内蒙古实际和虚拟省份水资源综合评价值的趋势基本在2014 年开始分化,即甘、宁、蒙成为水权交易试点那一年。2014年后,合成省份的WCEI指数值与实际值有显著的差异,明显高于实际值,说明如果该省份没有实施水权交易政策,其WCEI指数将不断升高,高于如今水权交易政策实施后的WCEI指数。由此可见,随着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试点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改变了当地用水的水质水量。
分别对比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份在政策实施前后水资源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实施水权交易政策,三省份的WCEI值从长期来说也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6 年,三省份的WCEI指标值都大幅下降,当年水足迹并没有明显变化,即水量使用并未有明显改善,有大幅变化的是水质评价指数。三省份在2016年的水质评价明显更优,而对比其他对照组省份也存在类似情况。这可能得益于国务院2015 年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对污染物的全面控制和绿色发展的积极追求使得地区水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虽然2016—2017 年三省份的污染指数又有小幅增加,但对比2015年以前,水质提升仍有较大进步。
而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明显加快了水质水量优化的进程。在三个省份中,内蒙古和宁夏是水权交易政策实施效果最显著的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在2013 年就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有专门的省级水权交易平台,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相对完善,积累了大量的水权交易实践经验,在水权交易的数量以及水权交易水量上都高于其他省份。而宁夏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城市,早在2004 年就接受水利部在黄河支流水权交易工作的指导,水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发展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水权交易试点之后,能够迅速运转,发挥水权交易政策的最大优势,并在2017 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试点省份。虽然宁夏政策效应明显,但是其在WCEI指数值上的变化非常小,这是因为宁夏水质较好,WCEI指数是黄河流域中最低的,因此其改善空间相对较小。宁夏在水资源管理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仅重点开展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还在市县层面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20],对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农业水价制度的改革也为工农业之间的水权交易创造了良好的交易环境。而甘肃省水权交易政策实施效果相比宁夏、内蒙古较为一般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甘肃主要发展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以解决相对迫切的农业灌溉用水供需矛盾的问题。甘肃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细化水权初始分配与管理,改进终端计量设施,为进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甘肃省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发展较为良好,该类水权交易相比区域水权交易和取水权交易,具有交易水量少、交易外部性低的特点,因此水权交易政策对甘肃水资源使用的改善效应没有那么高。但近年来,中国多模式水权交易格局逐渐形成,甘肃的水权交易实践也在不断进行探索。2021 年8 月,甘肃省酒泉市完成了当年第一例工农业之间的取水权交易,可以看出甘肃水权交易市场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表1 黄河流域上游各省份2010—2019年WCEI值表
表2 黄河上游合成控制对象的省份权重
图1 甘肃与合成甘肃的水资源综合评价
由此看见,即使实施了同样的水权交易政策,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情况、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等条件不同,水权交易实践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在水资源使用的方式和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有所不同。成为试点地区的省份应在地区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平台和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水权交易的实现和发展。
图2 宁夏与合成宁夏的水资源综合评价
图3 内蒙古与合成内蒙古的水资源综合评价
表3 省份与合成虚拟省份预测变量均值
4.2 稳健性检验
4.2.1 安慰剂检验
为了证实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研究实证分析的结论,即地区WCEI的差异的确源于水权交易政策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其他未观测到的外在因素,并且估计的政策效果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用合成控制法对样本期内没有实施水权交易政策的城市进行安慰剂检验(Placebo Test)[21]。其核心思想是假设对照组省份在2014年也实施水权交易政策,成为水权交易试点,在其他省份中提取部分信息构建合成虚拟对照组,从而得到实际的对照组省份和虚拟对照组省份的WCEI指数差值,通过对比差值对合成控制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合成虚拟试点省份时占据权重最大的省份为福建和贵州,选择两省做安慰剂检验,分析与试点省份具有较高相似度的省份在模拟受到水权交易政策冲击后的政策效果。图4—图5 显示了合成虚拟福建、贵州的安慰剂检验结果。
可以看出,实际福建、贵州与合成虚拟三省份的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变动路径在2014 年以前几乎重合,而在2014年以后并未出现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份相同的走势,反而实际的WCEI值要略高于合成虚拟值,情况与三个试点省份相反。说明试点省份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其对应的合成虚拟省份的WCEI指数值变化差异的确来源于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
图4 福建与合成福建的水资源综合评价
4.2.2 排序检验
该研究还对剩下对照组都做了安慰剂检验。然而,在剩余省份中部分省份的WCEI指标值轨迹无法通过加权组合进行很好地拟合,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因此进一步采用Abadie 提出的类似于统计中的秩检验(Rank Test)的排序检验(Permutation Test)方法验证政策的效果在统计意义上是否显著[22]。估计假设非试点省份实施相同水权交易政策效果,用均方根预测误差(Root Mean Square Prediction Error ,RMSPE)来衡量水权交易试点省份与其合成的对照组省份之间水资源使用效果综合评价的差异程度。如果差异程度足够大,就认为政策对水资源使用的效果是显著的。RMSPE具体公式为:
图5 贵州与合成贵州的水资源综合评价
图6 三省份与对照组省份政策效果差值分布注:三张图的实线分别表示甘肃、宁夏、内蒙古,虚线表示RSMPE值低于三省的省份。
为了明确证实效果评价和合成效果评价的差异在于政策冲击而不是拟合误差,需要排除前期拟合效果不佳的省份,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省份2014 年前拟合效果不理想,即RMSPE值较大,那么即使政策后期的预测变量差值较大也不能反映政策的效果,因此不需要再分析这个省份的排序检验情况。而该研究中实验组的三个省份在2014年以前的拟合效果很好,所以用排序检验是有效的。图6 为利用排序检验法对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份进行有效性检验的结果。图中实线为试点省份的RMSPE值,虚线为其构造反事实合成虚拟省份时权重为正的对照组省份的RMSPE值。选择构造合成试点省份的对照组省份是因为其合成贡献率高,这些对照组省份的特征与试点省份的相似度更高,这样得到的对比结果就更有意义。
可以看出,原本试点省份及其合成虚拟省份的对照组省份水资源综合评价变动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在2014年以后,四个试点省份与其他对照组省份的差距突然变大,并基本低于其他对照组省份。这意味着与各个试点省份具有最高相似度的省份在假设遭受了政策冲击之后,政策效果不理想。证明前文得到的水权交易试点的政策效果并非来自偶然因素,水权交易政策显著优化了试点地区的水资源使用过程这个结论是有效的。
5 结论与启示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通过发展水权交易来优化地区水资源利用,是政府建设水权交易市场的目标。该研究以黄河上游水权交易试点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权交易政策对水资源使用的影响机制。中国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并重,积极建设交易平台、降低交易费用及门槛这三种方法来改善地区用水方式和用水结构,从而推动地区水资源质、量情况改善。水权确权和初始分配是水权交易的基础,通过总量控制、定额分配可以倒逼用水主体改进水资源使用方式。另一方面,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是目前中国发展的新路径,随着政府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议题的日益重视,水权交易中也越来越强调对水质的管理。中国最早的水权交易实践类型是区域水权交易,而近年来取水权交易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的不断发展,扩大了水权交易的实现范围,增加了水权交易政策的影响力。通过取水权交易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农户可以将节省下来的农业灌溉用水卖给其他农户或工业用水方获得利润,这对于提高农户节水意识、推动节水设施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能得到提高。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降低了水权交易的准入门槛,使更多农户能更方便地参与到水权交易之中。多种水权交易模式的共同发展得益于国家水权交易平台的建设,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简化水权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交易的实现。
通过构建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判断地区水资源使用情况,以2014 年甘肃、宁夏、内蒙古成为第一批水权交易试点的年份作为水权交易政策实施的年份,利用合成控制法模拟未受到政策冲击的虚拟水权交易试点省份,对比现实省份和虚拟省份的水资源使用情况,选择2010—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水权交易政策对地区水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水资源使用情况总体而言是不断改善的,这得益于国家各类水污染防治政策和对绿色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的积极追求;②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因素、产业结构情况、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等条件不同,水权交易实践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水权交易政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③尽管政策效应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水权交易政策的实施对地区水资源使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该结论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各省份应该在充分考虑地区用水特点以及水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内蒙古、甘肃等地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先进经验,尽快推广水权交易政策,扩大水权交易试点范围,发展多模式水权交易格局,争取早日实现水资源高效率利用,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