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2022-06-10李宝丽

中国新通信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如何适应数字媒体的发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新时代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供丰富化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则重点探讨互联网+时代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以及多角度,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人才;数字媒体技术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其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模式,也为中职艺术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职学校要基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探索新的时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创新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从而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二、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以及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深入,数字媒体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人们的视野和思维不断拓宽,相关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数字媒体的发展不仅仅影响了互联网和IT行业的发展,甚至对其他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创新是现阶段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支撑,要不断通过数字媒体的创新顺应新的发展趋势。

(二)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基于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学训产研创”的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采用“学训产研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和具备应用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外语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能够从事数字媒体相关行业的二维设计与制作以及三维设计等业务,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改革中,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变化,及时对培养方向进行修正,并对职业岗位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学训产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给学生创造真实工作环境或仿真工作环境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学习期间或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或实训,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氛围,以行业规范对学生的实训或实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三、“互联网+”背景下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缺陷

(一)相关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与全局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在这一领域中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二)专业教育的内容单一。“互联网+”背景下,设计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协调实践能力等都会有所缺失,不利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三)专业的融合与跨度存在壁垒。“互联网+”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强调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而现阶段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相关课程受专业壁垒的影响,学科融合效果不显著,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四)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互联网+”时期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更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但是目前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知识的学习比较僵硬,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

四、“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路径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结合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路径始终坚持导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及长效性原则,通过构建创新性的课堂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系统化多学科的课程等一系列举措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路径的科学系统和全面。

(一)采取更为新颖的课堂架构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来说,课堂上采取“互联网+”的实质,在于通过互联网的资源来有效地优化教学,不断地扩充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彰显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此,传统的课堂架构是很难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的,需要一个更加新颖的课堂架构作为匹配。比如,“互联网+”要求将过去单一的线下教学,改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要求将过去的基本局限于教材知识的课堂思路,改为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思路进行进一步的延展。它通过各种教学平台来实现课堂互动,打破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为了真正做到让课堂架构服务于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精美的课件、精良的交互平台、短小而实用的慕课、微课等,都是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当注重选用的形式和资源。当然,对这些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不是简单地进行拼凑,而是要结合课程需要,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套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促进教学收益的实现。

(二)使教学资源变得更为多元化

新时期的专业教育,要求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营养”,促进他们在专业素质上面的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思路方面的拓展,不断地学到各种立足于时代前沿的专业知识。拿数字媒体设计来说,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设计方案,既要体现出各方面现代化的元素,又要融入本民族传统的设计风格。甚至还要彰显出一些具有地方风俗特色的设计元素。再加上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也是多方面的,需要学生对多个艺术门类、多方面的社科知识甚至自然科学知识都不断地加强学习。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不断扩充自身的认知,才能够促进自身在专业素养上面的升华。而在常规的教学当中,受制于院校现有的资源,想要实现上述的要求仍然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以来,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敷需要的状况更加明显。而通过“互联网+”平台就能有效地突破这方面的局限。譬如说对于设计专业来讲,需要强化对于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而在过去,在实践模型的建构环节上往往是不尽人意的。比如受制于有限的院校资源,学生实践活动通常只能够通過一些虚拟项目来进行开展。但这种做法自然是很难与真实项目同日而语的,主要在于学生很难亲身感知到来自甲方的需要,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明显的针对性,那么对教学的效果来说也那面会带来局限性。

而“互联网+”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以真实项目取代虚拟项目,教师只需要在线找到与课堂相匹配的资源,就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联系到甲方,实现真实的项目对接,获得更价值的项目实践经历。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可以提供丰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人才竞争愈发激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时代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具备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的变化,又给复合型人才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来看,艺术人力的人才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能够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具备应有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才能够保持高度的敏感。因此,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终身学习,要重视专业化的教育。在初期,要注重艺术人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要能够借助互联网以及庞大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也局限于固定款式设计的讲解,要能够使学生能够学到多样化的内容,掌握对特定工具的使用。互联网时代,特定的软件版本功能层出不穷,甚至不断出现新的工具,这就对其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能够也了解工具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找适合自身设计需要的工具。

现在,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全社会当中,尤其在城市景观设计等领域的进一步普及,在设计方案上也日益追求定制化、个性化。这也就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能够有效融合有关数据信息和个人需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艺术设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寻找有价值的数据。因此在开展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教学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体系,还需要能够进行信息处理以及需求整合,只有这样其设计的内容才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大量的数据,吸纳让自己受用的那一部分。

(四)构建系统化、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相关课程的创新性和特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而且要促进新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培养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价值创造以及提升竞争实力。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开设课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复合型。此外,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过程进行双重考核,打破以往的学习成果考核为主的局面,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双重考核的方式确保学生成长成才。“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路径还需要探索将线上与线下有效地开展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互联网+教学成了新兴教育形态,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断拓宽现有的教学渠道,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课程,并在线下进行同步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师资的多元化,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才担任导师,传授相关的创新创业经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五)重视学科融合,消除专业壁垒

“互联网+”时代,专业之间的融合性要求更高,需要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消除专业壁垒,能够形成系统全面的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实践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和精准化就业指导,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并且合理配置其优势资源,从而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六)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评体系

艺术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价,以教学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要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考评形式的可落实性,能够通过调研报告等方面着手,考核应该专业化和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考评体系的完善,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七)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重要引导者和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最终成效。但是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改进,其问题主要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立。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便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对教师队伍进行持续、定期的培训,注重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中职院校双创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重要的主体,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就目前而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中学生的主观性比较低;教师的工作责任不明晰,奖惩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设计人才的培养。“互联网+”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以确保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校园的相关平台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并且通过创业基金的设置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持续学生的双创热情,防止中途“夭折”。此外,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的形成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各项制度政策落实的长期性,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互联网的应用为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提供重要支持,与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现有的大环境和形势,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授课模式进行完善,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本位,主动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李宝丽    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5-88.

[2]郭德红,杨丹.关于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00:11-13.

[3]劉洪宇.现代互联网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探索[J].求索,2016(01).

[4]郑立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互联网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