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高考作文全景解读(上)

2022-06-10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未来创造选择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围绕时代奋斗、生活哲思、文化经典展开。全国乙卷结合“北京:双奥之城”的材料,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感受与思考;全国新高考Ⅱ卷,要求结合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以“选择·创造·未来”为题作文;浙江卷则关注创新驱动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有的作文题则强调结合个人体验来书写对生活的感悟,如天津卷的“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全国新高考Ⅰ卷着眼围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意义。此外,对经典与传统的重视也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全国甲卷以《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材料,请考生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北京卷的“学习今说”,也从古人的“学不可以已”谈起,思考现在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的异同之处。

从高考作文题目可得知,如何具备家国视野与时代精神,已成为青年一代的必答题;对人文知识的考查,也进一步从熟悉背诵向灵活运用转变;对生活要具备思考与运用的能力,逻辑思辨与表达能力依然是决定作文分数的关键性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备考的方向。

全国甲卷

◎四川省成都七中 刘剑英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体现了文化浸润,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展现出国家、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近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考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须深入分析材料语的内在逻辑。材料语创设情境,对“翼然”“泻玉”与“沁芳”三者的表述是有侧重的,三者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渐次递进,渐趋佳境,审题时不能完全否定“翼然”“泻玉”的价值。这是对考生思辨力的考查,如果考生概括能力不足,思辨能力欠缺,容易被“题对额”的情节迷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知所云。

任务语是审题的关键,是突破口。注意三点:一是“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句话是对材料语的回应、概括、抽象,即说三个命名实际是“照搬”“借鉴”与“独创”。即使并不熟悉《红楼梦》中该情节的考生,抓住这句话也能有话可写,材料语具有障眼法的效果。其中“根据情境独创”,是说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现实情境。二是“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此乃写作的任务,即由艺术创新推及其他领域,扩展、提示了写作的方向。三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考查考生的积淀与思维,写作中要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作文题要求考生平时阅读量要足,阅读时思考要深入,注重养成逻辑思辨能力、生活理解能力、人生感悟能力。多元思辨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思维的体现,所以考题的难度在于,考生如何挖掘和表达现象背后的共性。

佳作

示范

立体审视因地制,取精去粕创新天

◎王馨玥

一座橋上亭,百转千回意;思绪各相异,古今可相通。“翼然”引古之妙笔,“泻玉”结景之适宜,“沁芳”发心之感悟。怎看怎施,何取何舍,这是大观园题匾额的智慧,同时适用于今日时代的成长与发展——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审视,持清醒之智,凭创新精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维考量,发掘新想。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个不同角度思考下的命名,赋予了亭阁源三个层面的意蕴。李峤在《风》中书写:“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风不再是凋零万物的根源,而成为催化新生的助力。“所有的事物我都要看上两遍,一遍令我欢欣,一遍令我忧伤。”这是马林·索雷斯库哲理的思辨。转换角度,感悟的世界便相异……死盯一个点,我们往往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陷阱。破局者何不解开锁链,放任“上帝视角”,用理性与智慧的多维角度,从一到多,在“一样”中建立“不一样”。

“抉摘精微吐粕糟,今来古往付挥毫。”明智取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恰如大观园题匾名,完全取于古人而不与实景融合思考,只能算作次答。习主席曾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溯源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只是一味照搬,不做交流融合,唯洋是举,高喊西方文化优越论,盲目地抬高外来的一切因素,只会让自我成为失去根基的植物,脱离土壤随风漂泊;再看当下,社会防疫工作取先进之精华,促成高效防疫;北京冬奥会糅合中国文化与新兴科技之精华,向国际展示中国的自信与内蕴;乡村振兴取模范引领之精华,去不符当地实情之“糟粕”,定打赢乡村振兴战……仔细辨别,认真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内修外行。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寻古逐今,创新而立。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摘取古言“翼然”到自创佳词“沁芳”,从古人古事的肩膀跃进,发展创新向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移用”“借用”“独创”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学器械,到新文化运动学思想,发展至改革开放的大胆决策,“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性提议,中国以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身姿,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郑板桥从临摹字体,到融合画竹技巧,独创“板桥体”风格;华为秉持创新之道,无惧贸易摩擦安卓断供的封锁,麒麟芯片、鸿蒙系统惊艳世人……前人开路的山、掘泉的水,觅得的森林、所见的天空,都只是历史的逗号,不是句号,都只是鞋子,不是脚。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当代青年,有跨险滩闯深水的勇气,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毅力,亦将创新融入骨髓,把取舍付诸行动,怀大局眼量世界。立体审视因地制,取精去粕创新天!

点评:

此文审题精准,立论深刻,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采突出。首段引材料,亮观点,应试素养较好。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审视,持清醒之智,凭创新精进”,中心论点下设“多维考量,发掘新想”“明智取舍,内化外行”“寻古逐今,创新而立”三个分论点,体现作者较好的思辨能力。内容方面,诗文名句、现代名人语录的引用、化用,体现素材之丰富的积累,深刻的理解,合理的使用。作文文采体现于句式灵活、修辞丰富。此文整句、排比句比比皆是,整句如标题,如开篇一句仿如一首五绝,内容和形式统一;第一段第二句话,使用排比修辞,言简意赅,让人喜爱。

全国乙卷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杨 叶 靳小雷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相对平稳,不回避热点,不论是“北京:双奥之城”材料,还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因为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这些都有涉及。审题过程基本没有难度。

“双奥之城”只不过是为了设置情景:尽管围绕这一话题,列举了2008年和2022年两届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成就,但最终落在两次奥运会“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上。这就引出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关键词“跨越”,而且不是一次。

如果有意料之外的话,应该是材料增加了表格,写作任务成了“命意”作文。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国家、民族的“跨越,再跨越”。文字材料中还有关键信息是“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不负韶华,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的用意就更加明显了。

解决了上述问题,看清要求“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基本确定文体是议论文。行文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书写。什么是跨越?跨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作为时代青年,我、我们如何跨越?也可以用“引—议—联—结”的思路写作,简要概括引述材料,亮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多角度分析作为时代青年,为什么要跨越;联系社会现实,正反论证,对当下一些青年的“佛系”“躺平”思潮进行批判;最后画龙点睛,收束全文。当然还有其他思路,言之有理皆可。

佳作

示范

从一到无穷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王姣姣

一座北京城,两圆奥运梦。从2008到2022,“双奥之城”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时间的长度、中国人心灵的温度,更是青年、国家和世界一起跨过的高度。跨越、再跨越,在从一到无穷的征程上,我们从未止步。

“双奥之城”见证了青年一代跨越荆棘,奔赴山海,实现个人价值从一到无穷。“躺平不可以,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从农村娃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寒门院士”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凭借“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带领团队将55颗卫星送上了太空。他曾经说:“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自己成为巨人。”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2022年,“北斗”全面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背后,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的奉献和拼搏。

“双奥之城”见证国家跨越时代,筚路蓝缕,实现民族崛起从一到无穷。从2008到2022,14年间,中国先后超越德、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從不足四千美元到连续三年超过一万美元;14年间,中国高铁从彼时京津城际的120公里到如今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搭载奥运健儿的京张高铁更是聚集多项前沿科技;14年间,从千人击缶向世界传递“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诚邀约到唯美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和高科技赋能的黄河之水传达的希望、勇毅,诚如张艺谋所言,“我们真的不一样了”。是的,14年,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历经太多磨难的她更加从容、自信、开放;14年,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中华文明的崇礼尚义、中正和平千载不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脚步从未停歇。

“双奥之城”见证世界跨越隔阂、共赴时艰,实现合作共赢从一到无穷。就像冬奥会主题歌《雪花》歌唱的那样:“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成一个家。”我们不会忘记疫情肆虐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守望相助,也定将践行“一起向未来”的约定和愿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下,打破国际壁垒,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践行“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从一到无穷的路上,可能会有一次次的坎坷,一次次的磨难,而重要的是,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心有所信,行稳致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跨越、再跨越,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标题“从一到无穷”紧扣“跨越,再跨越”主题,开篇概括引述材料后迅速回到中心上。主体部分分别写青年、国家和世界的“跨越”,青年跨越实现个人价值,国家跨越实现民族崛起,世界跨越实现合作共赢。结尾“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把国家民族的再跨越和青年一代结合起来,再次点题,收束全文。文中对题目材料处理独具匠心,还运用了杨元喜事迹、全球抗疫等时鲜素材;古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说服力,更增加了文章的底蕴。

全国新高考Ⅰ卷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彭乃奎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是一道思辨性较强的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引导语+要求”构成。材料共有六句话,分为三层意思。1、2句为第一层,引入围棋的三个术语并做内涵阐释;3、4句为第二层,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下好本手棋,打好基础,不能好高骛远,渴望捷径妙招;5、6句为第三层,由棋局到人生,揭示喻义“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引导考生通过理解“本手”与“妙手”(基础与创造)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并提出下成“俗手”的警示。材料以传统体育项目围棋作为话引,从下棋之道这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启示考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材料引导考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与时代同行,与教育同频,与成长同步。该作文材料亲切平实,对相关术语进行了明晰的解释,“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的写作任务设置清晰平和,在思辨创新中凸显大语文学科特色和“立德树人”导向。

寫作时,考生只有把准作文题的结构和命题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地写作,绝不能就围棋谈下棋,要充分领会“本手、妙手、俗手”之喻,理清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名谈棋理,实论人生——唯有先培固根本,才能逐妙求新。人生如弈,本固后妙。同时,如果由个体人生上升到家国情怀层面上来,更显大我格局和阔大境界。可以立意如下:从“本手”抓起,夯实基础,能力才能提高;在培固“本手”上开拓求新,“妙手”自来;人生的“妙手”可遇而不可求,勤学善学,固守“本手”,少出“俗手”。

佳作

示范

在磨砺后抵达璀璨

◎江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 罗安琪

凡接触一门学问,一个行业,我们总要从基础练起,由浅入深,譬如围棋里的“本手”,合乎基本的棋理。“妙手”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了。人人都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能做出令人瞩目的创造性成就,成为舞台上璀璨夺目的一员。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花拳绣腿不是真本事。磨砺才是抵达璀璨的唯一道路。

磨砺“本手”的过程不免呆板乏味,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厚积是薄发的必经之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先生为了打造中国自己的核潜艇,默默无闻耕耘十余载。倘若没有这日复一日的研究,核潜艇终究只是南柯一梦。扎实的基本功如同牢固的地基,一切宏伟的建筑皆依托于此。外人或许只惊艳于其华丽的外表,最不被看重的地基反而是至关重要、不可忽略的一环。

创造妙手的刹那无疑是璀璨夺目的。鲜花,掌声,闪亮的聚光灯下,那些精妙甚至是辉煌的作品连同创作者的姓名一起被记录下来。但每一个创造性成就背后都少不了枯燥的练习和大大小小的挫折。譬如那些举世瞩目的文学名著,背后是作者阅历的不断积累,是作品被反复推敲打磨。夏洛蒂·勃朗特经受了无数冷嘲热讽,《简·爱》里那句“就如同你我穿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是这么多年积累笔力的爆发,亦是她自己作为那个时代弱势者的呐喊。

然而璀璨背后痛苦的磨砺令人望而生畏,不少人想要剑走偏锋,寻一条捷径。他们厌烦了看似枯燥的“本手”积累,企图直接学习“妙手”,一步登天。许多书法班为了吸引这些追求速成的人,没上几节正经课就赶潮流,教学生写“艺术字”。结果学生学了一堆没用的花拳绣腿,实属“俗手”。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归根结底,他们是忽视了基础的重要性。触类旁通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发生的,走捷径终究只是旁门左道,成不了大事。当他们追求捷径时,真正的机会已经和他们擦肩而过。

梦想是璀璨的。我们在刚接触某个领域时就期待自己有所成就的那一天。然而理想与现实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砺,需要扎实的基础做桥梁。在磨砺自我的过程中,无聊厌烦之感如影随形。然而好事多磨,一味追求“妙手”不免落入俗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道”,还需“有术”。何为人?诚也。总有一天,我们将越过那些苦难,我们会拥抱理想,我们得以在金黄的麦垛上放声大哭,我们也终于得以成为璀璨群星中的一员。

点评:

本文审题精准,标题即观点,简洁且富有诗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并能够巧妙联系材料,由下棋到做人做事,融合自然。文章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推进,重点突出“本手”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能够观照现实,联系社会反面现象,抨击只追求“妙手”而忽视“俗手”的思想和行为。行文不蔓不枝,正反对比,逻辑严谨,彰显严谨的思维能力。另外,文章素材丰富,选取了彭士禄、夏洛蒂·勃朗特、书法班等典型事例,正反论据结合,论证充分,体现了平时作文素材积累的广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指导老师:彭乃奎)

全国新高考Ⅱ卷

◎海口实验中学 吴小清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这是一则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具体审题立意的路径如下:

第一步,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圈画出关键词句。明确给出了主题词:选择、创造、未来。

第二步,梳理两段材料的关系,明确写作的边界。选择是创新的前提,选择和创造,才有未来。同时创造未来又指引着你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所以这是一组有着先后顺序,呈现递进逻辑又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结合情境、任务要求,读懂命题者的意图。认真审读圈画情境任务,既然是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征文,那作为考生就是复兴中学的一名学生,这就是身份,处在最美的青春年华之际,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思考当下自己的选择和创造的做法。

第四步,用一句话清晰精准地概括观点,进行立意表达。

关键词、句并不是中心观点,还需要从情境任务角度,重新过滤筛选关键词、句的内涵关系,然后对应命题者意图做出适合自己角度的概述。

在以上“审题四步法”基础上,对照任务明确身份为中学生,构建概念间的多元思辨关系,体现小我与大我、当下与未来的角色定位意识,由此我们确定角度:

1.以“选择”为核心主题词,“选择”是“创造”和“未来”的基础,正因懂得主动做出选择,才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才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速道,才有了开启未来的力量。

择吾之所爱,共创发展之未来。

择爱,择新,创未来。

2.以“选择”和“创新”两个主题词为核心,选择在前,创新在后;选择是开始,创新是手段,未来是目的;“创造”起于正确的“选择”,反过来又影响“选择”,而“未来”是“选择”和“创造”的目的。

选择为向,创新以航。

明己之选,突破创造,拥抱未来。

3.从三个主题词的综合关系上,写出层进式环环相扣的思辨关系:选择是基础,创造是方法,未来是目标,呈现递进式逻辑发展关系;同时创造和未来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选择”。

择其向,开生面,创未来。

择理想之事业,创青春之中国。

佳作

示范

选择引创新,书飒爽人生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高三(11)班 李嘉锠

放眼千载,泱泱华夏,无数青年英雄儿女选择了为祖国顽强奋斗,书写了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史诗。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这一代青年也面临着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我们该如何选择?央视微纪录片中一位位北斗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用自己的选择,為我们疏通了人生航道,让我们得以书写明丽未来。

我们选择,用创新引领潮流,志传四方。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是啊,闭门造车,作茧自缚,何来发展?央视微纪录片中那位北斗科学家告诉我们要追求“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已过花甲之年的金怡濂,被任命为“神威”巨型计算机的总设计师,他以“零缺陷”为标准,让“神威”系列巨型计算机成功问世,使中国巨型机计算速度峰值从每秒十亿次飞越到每秒三千亿次以上。“北斗”“嫦娥”“奋斗者”等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青年团队,他们的选择与我国创新事业交相辉映,融于项项“中国第一”之间,是个人的荣光,也是国家的威芒。

我们的选择,更饱含家国情怀,荡气回肠。

那位摄影家口中的“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永不过时”,告诉我们面对新的人生选择时,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参考系。而我辈青年做出人生选择时更应回忆百年征程,不忘峥嵘岁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南杨北赵”依靠白山黑水与敌人机智周旋,选择用血肉之躯来阻挠敌人南下的铁蹄;抗美援朝,中国空军王海大队在近3倍的人数劣势下,依旧选择迎难而上,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功勋卓越。先辈们都爱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那我们后辈就要打”,所以先辈选择了战斗。曾经,热血刚毅的家国情是前人的座右铭;如今,选择身体力行的家国情怀也将成为我们人生的注脚。

我们的选择,带着自我烙印,舍我其谁?

微纪录片中的建筑家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作品。可见,我们的选择应带着独一无二的烙印,而观当今社会,选择“功利”“跟风”的青年也不在少数,他们盼着高薪,轻松,甚至还有人选择“啃老”一族,这与放弃选择已没有什么两样。但我们长于新中国,长于新时代,不应“千城一面”,“创新”就是我辈青年应有之姿。

放眼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辈青年当以创新佐以选择,以富有家国情怀的选择,创造一个“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未来!

点评:

一篇好的考场作文,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的,具体说来:

标题靓,扣题好。此题一见主题词,观点鲜明;二见对偶性形式,有文学美,且紧扣作文材料分析,有现场感。

构思巧,结构好。三元性思辨作文,以“选择”为核心词,有机关联创造和未来,深入挖掘。

分论点,有特点。并列式,观点鲜明,语言有创新,首尾照应有拓展。

情感真,语言美。段末凸显写作身份意识,联系自身感受说理分析。

例证多,引证丰。引用论证和典型事例丰富,旁征博引,典雅蕴藉。

猜你喜欢

未来创造选择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