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学写简评式读书报告
2022-06-10赵博文
赵博文
【话题一】写作缘由
生:读书报告有哪些类型?中学生写作该文体的依据和要求是什么?
师: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摘要式、简评式和书评式。摘要式读书报告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节或论述要点简要复述一遍,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但是必须自己审题、构思、布局,按原文顺序,运用自己的话语将原著简述出来。简评式读书报告要求不仅把一本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即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书评式读书报告是一种专门体裁,常见于各类期刊。它篇幅较长,是针对最近出版的文艺作品、学术专著、科学著作、词典、全书等而写的。同学们这次学写的读书报告主要是简评式读书报告。
【话题二】写作内容
生:过去我们写作的大多是读后感,并不是读书报告。能否请教一下您:写作读书报告怎样确定内容呢?
师:读书报告的写作内容有很多,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本书概况、作者简介、内容概要、本书的特别之处等;本书的主要观点、写作意图;本书的精华部分或个人最喜爱的部分;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本书读后的收获等。
要写好读书报告,实际上要掌握“五要素”,即善于问、勤圈点、拓展面、慎辨析、重实践。
【话题三】写作要领
生:能否请您结合统编教材来具体指导一下写作的要领?
师:1.搜集资料的要求。确定主题,明确写作方向后,要即刻开始搜集资料,不可拖延太久,以免丢失资料。查询资料时要勤做笔记,以免因忘记而后悔,在查找资料或阅读资料时,大脑中瞬时产生的火花,要即刻记下。搜集到的资料要分类整理,纸质资料要随时整理,电脑数据资料要分门别类建立不同文件夹放好,暂时不用的资料也不要丢弃,可暂时放在一边,待读书报告写完后,确定不再用的资料才可删除或销毁。
例如,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同步写作为例,同学们搜集到了“怎样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的资料:
①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②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
③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关注作者写作手法
⑥明确人物传记中的人物形象
⑦关注古代人物传记中渗透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2.行文的要求。行文要规范,读书报告全篇结构要适当,避免头重脚轻的情况,层次要清晰。文字叙述要简洁、通顺,避免错别字、简繁字夹杂、大小写不分等,论述观点要有理有据,批评观点要客观公正,态度要恳切,避免吹毛求疵,激烈无当。引文要注明出处,参考资料要按要求注明。
以本单元《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为例,同学们在阅读文本之后,在教师指导下找到了一些可行性的角度:
①孔子的“述而不作”曾被奉为写作历史著作的圭臬。作为一位史学家,司马迁却在《史记》中加入大量议论。作者“传”“评”结合,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议,或篇目总评。
②《屈原列传》处处流露着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体现出二人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
③《苏武传》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以及对卫律的不齿和对李陵的同情,彰显出班固撰《汉书》所坚持的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
④《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苏武形象。
⑤《苏武传》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的传奇经历,将苏武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善用对比,灵活运用人物的典型语言,精心选材,恰当裁剪。
⑥《屈原列传》塑造了一个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屈原形象。
经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以上六则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和⑤主要是从作者的创作之法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②和③是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④和⑥是从人物传记的人物形象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这就整合出了本次写作的读书报告的三个分论点。
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还要处理好材料与论点的关系:一看是否匹配,是否对号入座;二看多少,做好增删工作;三看逻辑关系,即材料能否证明论点,主要是用好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与演绎(从一般到个别)两种论证手段。
例文
展示
怎样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为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优秀的史传文学。其中的《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作为《史记》和《汉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一个概括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凸显其爱国、志洁为核心的思想品质;一个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这对于我们去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可以从人物传记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在《屈原列传》中,作者描写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两相比照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屈原形象。《苏武传》则通过语言、行动、细节等刻画人物,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苏武形象。
其次,可以从作者的作传之法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司马迁通过“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见贾生吊之”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在《屈原列传》中加入大量议论,“传”“评”结合,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议,或篇目总评,可谓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苏武传》则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的传奇经历,将苏武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善用对比,灵活运用人物的典型语言,精心选材,恰当裁剪。并且在传主的多处言谈中,屡次提及生死问题,“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等等,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强度。可见,苏武在羁留匈奴期间,从未回避生死问题,在他的意念中,高于一切的是国家利益,为了朝廷的使命,他随时准备“杀身自效”,使得苏武形象得到了更深入的体现。
再次,可以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来研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思想艺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是在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对传主的态度。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自述读屈原的文章,则“悲其志”,说明他赞颂屈原的远大志向,又对其志向難以实现而感到悲伤;司马迁观其“所自沉渊”,则“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说明司马迁既痛心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命运,又仰慕屈原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人格精神。可以说,《屈原列传》处处流露着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体现出二人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而《苏武传》可以通过其中汉武帝的称谓变化,卫律对苏武的称谓变化,李陵和苏武互称变化等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以及对卫律的不齿和对李陵的同情。所以《苏武传》彰显出的是班固撰《汉书》所坚持的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阅读优秀的古代人物传记,可以帮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和开创精神,从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