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为儿童青少年营造健康眼环境
2022-06-10罗新月
文 罗新月
层出不穷的近视防控产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以及针对学生的“双减”政策落地,无一不体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政策支持、全民参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眼健康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也成为了每一个个体的责任。
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实施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措施是指普及近视防控核心知识、培养健康用眼行为、建设视觉健康环境、增加日间户外活动等;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筛查视力不良和近视患病率、评价远视储备状况、加强分级管理、发挥视力健康管理效应等内容;三级预防措施包括倡导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增加更多的日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行为、及时配戴眼镜或采取其他矫正方法,严格定期进行眼视光检查,防控轻度近视向高度近视发展、高度近视病理化发展等。
从三级预防措施中可以看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本文将结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三级预防措施,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说明近视防控工作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在营造健康用眼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
人文环境——增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眼健康意识
让儿童青少年及家长认识近视防控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关行动是学校和社会需要为之努力的重点,也是做好一级预防的基础。
首先,需要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科普宣传工作。如天津眼科医院以公益讲座、义诊等形式,不仅让学校老师、家长对眼健康知识有了深入了解,通过义诊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眼健康科普及眼病筛查中来。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如绘制近视科普相关的手抄报、举办与近视防控内容相关的演讲比赛等。
其次,为儿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提供有利于眼部发育的健康环境。如学校定期检查教室的光照情况,及时更换教室的灯泡等;对学生的坐姿问题予以强调和监督,做到“眼睛离书本距离一尺远、腹部离桌面一拳远、手与笔距离一寸远”。家长则应与学校配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自然环境——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给眼睛“放假”
相关研究表明,绿色是对眼睛非常友好的颜色,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还可以减少因强光对眼睛所产生的耀光。看绿色的物体,尤其是远眺绿色景物,可以防止眼睛疲劳,让眼睛得到放松和休息,对于缓解近视很有帮助。因此,学校和城市建设可以根据安排尽可能地添加绿色植被,周末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植被丰富的公园、郊外等,让孩子的眼睛得到放松。
保证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做好近视防控工作的前提条件。结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户外活动干预研究成果,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指南》明确提出“天天户外120,校内校外各60”的要求,即每天保证日间户外活动120分钟,分别落实在校内和校外。
在校期间,学校应发挥课间10分钟以及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的作用,监督孩子保质保量完成眼保健操和课余时间的户外活动,充分放松眼睛。
在家时,家长要监督孩子的用眼习惯,保证孩子的户外时间,如在孩子写作业时营造良好的光照环境、为孩子配备符合身高的课桌椅、监督孩子的用眼距离和写作业时的姿势等。家长要了解科学的用眼和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头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社会环境——防微杜渐,电子娱乐不如亲身体会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首次触网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手机沉迷低幼化趋势也越发明显。
研究表明,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会使眨眼次数降低,导致干眼甚至是视疲劳。同时,电子屏幕产生的波长在440nm~470nm的高频蓝光,可以穿过晶体达到眼底,伤害视网膜,进而影响黄斑功能。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调节功能下降,导致假性近视,若假性近视没有及时诊治,最终会形成真性近视。因此,家长必须严格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减少有害蓝光对眼睛的伤害。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往往与家长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家长以手机、电脑为休息时的主要娱乐方式,孩子不会意识到电子产品的危害以及远离电子产品的必要性。因此,家长自我约束,把花在电子产品上的娱乐时间用在与孩子的互动上,将会收获一张张绘画、一件件手工,更会收获孩子的信任。
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保护,重点在于为其营造良好的视力保护环境。“环境造就人才”,这句话运用在近视防控中同样有效。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环境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每一方都是“责任第一人”,积极主动参与近视防控工作不是义务而是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