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培养路径研究
2022-06-10易忠奇段征育
易忠奇 段征育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承担着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工作,精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培养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需求与特点,从招生对象选拔、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满足民族地区发展对本土人才的需求,推动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培养
收稿日期:2022-02-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 “百万扩招背景下‘退、下、农’三类群体分类培养路径研究”(XSP20YBZ125)
作者简介:易忠奇(1983- ),男,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资源、人才、资本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在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才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缺少能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
湖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68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23%。除民族自治地方外的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均分布有少数民族[1]。据《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显示,全省高职院校农村学生比例达71.71%[2];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报统计显示,高职院校91%的大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中坚力量[3]。做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准培养是发挥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体现。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
截止2020年8月,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74所,其中民族聚居较为集中地区有高职院校6所,占全省总数的8%左右。分布在湘西州(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怀化(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家界(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邵阳(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个市州,其中2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属于近3年内新建院校,6所院校中没有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双高”院校。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湖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4市州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7%,而高职院校数量仅占全省的8%,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需要到外地求学。
全省除以上民族聚居区外的68所高职院校分布在其它10个市。其中长沙集中了全省近50%的高职院校,长株潭地区聚集了全省约2/3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布与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分布基本是吻合的,即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较高,其中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最高。以2019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注册新生18.64 万人,全日制在校生近50万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总人数的10%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即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约5万人,大部分在民族地区以外的高职院校就读。
二、湖南省少數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本土人才的需求
(一)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湖南省的民族地区与全面小康前的贫困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关键仍是民族地区。全省少数民族(参照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人数过半)县(市区)共24个,占到了全省51个贫困地区的47%。其中湘西所辖的8个县市区均为贫困地区,怀化7个、张家界4个、邵阳2个、永州2个、常德1个。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从2019年全省各市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见表1),与省内其它市相比,湘西、怀化、张家界三市州第二产业的占比偏低,三市州的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了60%。其中张家界、怀化的第一产业占比也比较高,但第二产业明显低于周边的常德、中部的娄底等市。而湘西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了70%,以旅游业为重点。三个市州由于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产业发展仍以农业为主,主要的特色产业有蔬菜、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百合、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近年来,在第二产业发展上也做出很大的调整,积极推进开发区、工业园等方面的建设,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以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在经济结构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振兴应遵循精准选择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提高民族地区知识和智力资源水平,健全特色产业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基本情况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引进更多服务乡村的人才[4]。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整体构成包括:一是党政领导干部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二是保障基本民生的乡村教师、医生、电力、农技等专业人才;三是各产业人才。第一类党政领导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与补充,总体上是稳定的。第二类人才岗位虽存在吸引力不强、工作条件艰苦等问题,但仍然可以通过政策手段进行补充、调节、激励与引导。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最缺的是第三类产业人才。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很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与补充,更多的是依靠市场选择与调节。从表1中湘西、怀化、张家界三市州的各次产业结构对比可以发现,三市州的第二产业是欠发达的。第二产业不发达造成产业人才缺乏,产业人才缺乏又使第二产业发展乏力。产业人才与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有产业的地方就需要人才,有人才的地方可以形成与发展产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还是人才与产业。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结构的合理配置是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更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社会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关键因素。[5]造成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培养难度大。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流动、激励等机制有待配套完善;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吸引力不够。民族地区地方财政用于民族人才开发的经费极为有限,导致民族优秀人才集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民族地区大学生也很少“返乡”;三是生活工作环境差,留不住人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困难、收入低、医疗条件差,生存成本高。特别是基层人才,由于政策原因,职级低、职称评定难,实际收入很低;四是人才流动渠道窄,使用效益低。民族人才由于受教育程度、语言文字、国家政策优惠等影响,综合素质相对比较低,思想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不强。同时,外来应试人才所占比例高,本民族人才竞争能力更显薄弱。
(三)高职院校对民族地区发展人才供给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民族聚焦地的高职院校与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另一类是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分布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部分院校承担有专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任务,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特别政策与措施。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以非定向的双向选择为主,除部分政府的专项计划外(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鄉村教师等),大学生就业都是自主选择,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主动选择到民族地区就业发展的比例较低。
从调研中看出,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选择时位居前几位的是主要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水利、医卫等大类专业,而这些专业大都服务于第二产业。在前面的调研分析中看出,民族地区的第二产业并不发达,造成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或其它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想到民族地区就业却也无业可就的现象。在调研中,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返乡就业面临的瓶颈与短板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条件差、缺少特色产业。
民族区域外的高职院校较少关注与了解民族地区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就业选择时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主。所以,民族地区的各类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培养,但从所在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见表2),大部分专业也在民族地区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即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培养,毕业后还是到民族地区以外的相关产业与行业就业。从民族区域以外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面向来看,部分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回民族地区工作的可能性并不大。
三、高职院校精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路径探析
(一)精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高职院校建设
湖南省民族聚居区集中的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共有6所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8%。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整体数量与民族地区的人口总数以及产业发展需求是不相吻合的。区域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的双重困境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成为了民族地区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校生约1.2万人,其中湘西州内农村籍学生占92%,是湘西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有1161名学生留在当地就业,超过当届毕业生总数的50%,其中,由州委、政府统一安排,定向培养的300多名本土化农技特岗班毕业生全部纳入乡镇事业编制,分配到乡村水利水电、畜牧养殖、园林种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业机械、文化传承等相关工作。
在发展不足又承担主要输送民族地区所需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多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合理规划整体职业教育布局,形成高等教育专业群,立足服务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专业。
(二)精准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应成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一是精准对接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以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布局为出发点,深入、细致地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要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产业带动专业。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塑造民族职业教育品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征与特点,应更加深入地加强产教融合,专业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产业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与平台;专业设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动态更新,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既满足当前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三是做好在校生的精准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所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少数民族大学精准培养除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外,其内部的影响主要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如何控制与保证质量,其大致构成如下:新生入学→人才培养方案(学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过程精细化管理→学期阶段性评估→毕业鉴定(是否到达毕业标准)→建立内部教学质量反馈与诊断机制。如能在人才培养中全力做好以上几点,形成良性循环,将有力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准做好非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
以2019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注册新生18.64 万人,全日制在校生48.45 万人,其中约10%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约5万人,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区以外的高职院校。民族聚居区以外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别政策与措施,只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定向的人才培养项目,但不是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中应更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就业期望与需求,在培养与就业两个方面做到精准。
1.系统做好职业(学业)生涯规划。麦可思数据对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约50%的毕业生在1年内更换了工作,2年内的流失率更高,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晰。要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准培养,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告知学生,通过到企业参观、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开展和企业技术能手、岗位能力的对话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岗位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毕业后将从事什么工作。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向、方法、检验等问题,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质量控制体系检验学生知识等方面的情况反馈。
2.加强专业学习过程精细化管理。在以往的经验里,学生专业知识学得好不好只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检验,除此之外,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并没有可检验的手段与方法。要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准培养,就需要细化对其专业学习过程管理,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业过程管理制度,将专业知识与相关内容不断地细化,使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可操作、可检验。
3.实行学期学习评估与诊断机制。以学期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对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进行评估与评价,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在关键的时间点上需要有效的检查与评估,从教学质量控制来看,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在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与环节对培养工作做一个总结,为下一阶段提出改进方向与办法。
(四)精準实施少数民族振兴“专项技能人才”计划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地方产业升级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出现城镇“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困境。[5]面对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根本的解决之路,还是要提供精准有效的供给。对此,可以由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共同面向就业形势好、社会紧缺型专业人才开设定向培养班,对民族地区生源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减免学费或提供一定的补助以及奖学金等,通过提供有效供给的方法解决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中,应更加关注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技能与本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精准对接,开设订单班,采取大数据等手段先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再组织开班,充分做好企业需求调研,做到有的放失的招生、培养、就业。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紧缺型技能人才可以由政府定向培养与招生,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承担培养任务,而培养的成本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解决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供给不足的问题,需培养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生。民族地区学生具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自身定位比较明确。
(五)精准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独特的主体作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多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首先是引导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求稳定”“有编制”仍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最看重的因素。然而,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变,稳定的事业编制岗位总是有限的,小微企业、民营单位以及自主创业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更多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其次是指导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与发展,对就业创业问题应该早做思考与计划。特别是对有想法、愿意尝试创业的学生,高职院校更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目的性、指向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应更多地打造各类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更多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最后是培养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培养全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地位,把握大学生不同阶段成长特点的需求,设置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二是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与课程。三是推进教学、科研、实践与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支持相关教师或学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动机。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
结 语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指南,是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在此战略任务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7]。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不只是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问题,需要全方位、多方面地协同努力与推进。少数民族本土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宣传引导、产业带头作用,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维护民族团结,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内生动力与人才支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湖南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南少数民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1.
[2]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2018)[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04.
[3] 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6.
[4] 辛宝英,安娜,庞嘉萍.人才振兴:构建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体系[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10.
[5] 刘寒雁.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研究:兼论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问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05
[6] 杨如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与外化[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
[7] 王晴.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述评[J].河北职业教育,2020,24(0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