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学路径风险评估体系及应对措施研究
——以深圳市五联崇和学校为例

2022-06-09郝婧然杨子鸿赖奕桐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设施道路设置

文/郝婧然 杨子鸿 赖奕桐

一、引言

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加之身形矮小、周边交通环境复杂,不易被驾驶员及时发现,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较高。根据深圳市交警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涉及儿童的交通事故前三名分别是走机动车道、横穿马路、闯红灯[1]。儿童交通事故的屡屡发生是造成“中国式接送”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在家长选择接送孩子最主要的原因中,约有53.36%是交通安全问题,另有少部分原因是道路步行环境糟糕[2]。通学路径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必经之路,因此构建连续的出行网络、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备受城市规划者、交通建筑设计者、学校管理者、城市治理者、道路使用者的关注。本文明确通学路径的概念及范围,构建其风险因素评估体系及应对措施,以期为通学交通环境的调研、评估、优化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945 年日本颁布“国民学校令”,首次提出通学路概念,采取治理措施保障通学路通行安全,如设置非机动车专用带消除混行、路面彩色化铺装或图像隆起带唤起注意、设置橡胶杆明确路权、设置可升降挡杆分时管制、对边沟加盖增加慢行空间等。

1995 年韩国实施“校园地带改善项目”,旨在确保通往学校的道路安全,主要措施有:涂刷“校园地带”字样明确通学路径、设置防护栅栏明确路权、设置限速设施控制车速等。数据显示实施该计划后,相比同类条件的学校交通事故减少39%。

1997 年美国实施“安全上学路计划”,重点改造交通事故率最高的学校周边地区,旨在通过提高通学路径的安全性,鼓励学生独立通学。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计划实施后学校周边行人受伤率下降44%,儿童步行上学比例从11.9%上升至15.2%。

2015 年我国发布并实施《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原则、要求和方法[3]。2016 年,长沙市启动了“儿童友好型校园”试点,探索建设儿童友好的通学路径,并编制《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研究》《长沙市儿童友好城市行动导则》。2016 年,深圳市提出了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提出“规范机动车交通,划定安全、连续的步行和非机动车空间,提供独立、安全玩耍的街道活动空间和儿童友好的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策略[4]。

三、通学路径风险评估体系及应对措施

(一)通学路径的概念

结合我国通学特征,通学路径定义为学校周边接送空间及学生通学的途经道路,具体包括:学校出入口附近的接送空间,含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校车接送空间;学校场所核心区域范围内儿童通过的道路。

(二)通学路径的确定与等级划分

通学路径的确定方式主要是通过划定核心区域,在区域内标记关键点位,衔接学校出入口与关键点位的道路为通学路径,并根据各路段学生通行量确定通学路径的等级划分。

1.划定核心区域

深圳市及国内一线城市小学的主要招生范围为学校周边500m 左右,中学招生范围广一些,可达2-3km。中小学生独自步行通学的单次时间一般为15 分钟以内,超出15 分钟基本会选择公交、单车或家长通过电动车、小汽车接送等通行方式。按中小学生平均速度1.2m/s 计算,学生可接受的平均步行距离为1km,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能力稍弱,步行距离更短。因此,核心区域划定为:幼儿园、小学以学校为圆心500m 范围内,初中以学校为圆心1km 范围内。不同地区学校可结合招生范围及学生出行方式等综合考虑进行调整。

2.标记关键点位

(1)标记学校周边各个方向的接送站点;

(2)标记学生居住区人行出入口的位置;

(3)标记周边公交站点位置、轨交站点位置及主要进出口。

3.确定通学路径及等级划分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学校访谈等方式,确定并修正核心区域、关键点位。通学路径为衔接学校出入口与关键点位的道路,等级划分按照各路段的学生通行量确定。

Ⅰ级通学路:学生通行量C ≥200,或学校路段;

Ⅱ级通学路:200 >学生通行量C ≥20;

Ⅲ级通学路:20 >学生通行量C ≥1。

其中,学生通行量C 指在学校单次上/放学时间内,道路上某一地点或者某一断面实际通过的学生人次。学校路段指学校出入口或接送区域所在道路的上下游交叉口范围或所在道路的150m 范围(与上下游路口距离较远时)。

(三)通学路径的风险因素评估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及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学校周边通学路径已有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罗列,构建通学路径风险因素评估体系(见表1)。

表1 通学路径风险因素评估表

(四)提升通学环境优化措施

通过各种优化措施改善通学路径交通环境,从而构建连续的出行网络、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较为代表性的优化措施包括以下几类:

1.明确接送空间,缓解交通拥堵。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设置平行式专用接送车位;设置活动分隔设施或采用单向交通组织,调整部分车道功能为临时停车带;建筑退线空间与人行道一体化设计,释放慢行接送区域;设置风雨连廊及等候座椅,提供舒适接送环境;设置“微型”校车的接送站点及专用车位,倡导绿色出行。

2.分流交通组织,明确通行路权。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设置非机动车或步行通行道;设置设施带规整慢行空间;设置隔离柱,防止车辆违停占用慢行空间;采用蓝色标线、彩色涂层、地面指示、隔离护栏明确路权。

3.优化慢行空间,提升通行条件。具体措施包括:规范自行车停放点、设置“背向式”公交候车亭、采用树池篦、隐形井盖释放慢行空间;对排水沟加盖增加慢行空间;通过标志减量、杆件整合、多箱合一减少设施数量;对矩形、三角形标志进行倒角设计,提升慢行通行安全性。

4. 完善过街设施,满足过街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增设地面或立体过街设施,满足过街需求;增加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区分路权;采用收窄车道、人行横道抬高、路面铺装改变、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减速缓冲带等稳静化措施降低车速;增加地面发光突起标、人行横道指示灯、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提醒不同过街需求人群;将二次过街调整为交错过街形式,增加过街等候空间;过街等候区护栏或绿化通透设计、护栏矮化设计、货车集中区设置内轮差危险区警示带,提升等候安全性;完善无障碍坡道及隔离设施,体现过街友好型理念。

5.加强车辆管理,降低安全隐患。具体措施包括:学校路段增设违停设施,避免车辆违停;设置分时段限货标志牌控制货运通行时间;高峰时段安排交警、学校职工、家长义工协助管理及引导。

(五)治理通学系统解决思路

通学路径治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从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五个层面提出综合解决思路,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接送系统混乱、通行环境不良的问题,让通学交通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在规划层面,应将学校、医院等慢行需求较大的地块周边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适当拓宽,保障慢行通行空间及接送空间。在建设层面,应按照规划断面实施,学校建筑围墙可适当退界,增加慢行接送空间;学校可将接送系统引入校内地下车库。在管理层面,加强周边秩序的维持、接送车辆的疏导、违停车辆的监管、占道施工及经营的管理。在养护层面,做好定时排查道路设施完好率,及时养护破损路面、修护已损坏设施。在运营层面,学校、社会、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交通安全维护联动机制,保障学生通学安全;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见图1)

图1 通学路环境优化实施与管理系统

四、五联崇和学校案例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五联崇和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地处齐心路与五清路交汇处,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生人数约3330 人,无学区划分,学生主要来自于周边的城中村或住宅小区。学校于齐心路设置1 处车行兼人行口,于五清路设置1 处消防口。

(二)确定通学路径

以学校直径1km 的范围作为核心研究区域,从交通设施、招生范围、住宅出入口、公交站点位置识别出主要通学路径,结合学生流量调查确定通学路径等级。(见图2)

图2 通学路径等级划分示意图

(三)主要交通问题

1.接送系统方面。学校周边缺乏机动车接送停靠空间,车辆随意停放造成道路拥堵。学校出入口附近人行道较窄,慢行接送空间不足,溢出非机动车严重影响慢行及机动车辆通行。出入口人、车未分流,校车进出穿越学生集散区,造成安全隐患。

2.道路设施方面。学校处于老旧片区,道路建成时间早,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其中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存在不连续、被侵占、宽度窄等问题。人行通行空间存在缺失或不连续的问题。缺乏隔离设施,学生可越至车行道追赶打闹。公交站亭、树池设置不合理及设施杆件密集造成慢行空间缩窄,通行受限。存在井盖断裂、自来水阀、排水沟、电压线无防护等危险因素。过街设施缺少无障碍及提示装置。道路标志牌存在重复、破损的问题。

(四)优化策略

1.明确接送空间、分流交通组织

建议通过围墙退界、物理分割、标线提示或路面特殊铺装等手段,明确接送及通行路权。

齐心路:压缩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至3.5m,于道路西侧设置双向非机动车道(3m)并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护栏,道路东侧设置路侧护栏实现人、车分离。将学校出入口建筑退界空间和人行道实现一体化设计,用于慢行接送(步行+非机动车)等候区域。沿新建围墙设置风雨连廊和等候座椅,建立友好型接送体系。学校出入口附近增设人行横道标线指示灯、停止线发光凸起标,提升学生过街安全性。人行横道两侧设置等宽无障碍坡道及隔离钢柱(见图3)。

图3 学校出入口附近空间功能优化示意

五清路:学校路段(消防口两侧150m 范围内)设置校车、接送车辆临时等候空间及慢行道,学校消防口作为临时接送口。通学路段(北侧住宅口-齐心路)封盖东侧边沟,增设隔离护栏开辟出步行空间,至少满足1 人连续通行。

联居路、协平路、瓦窑东路:将违停车辆引入周边停车场,路侧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通过地面彩绘加强引导,同时设置橡胶柱隔离,防止车辆违停。

2.优化慢行空间、完善过街设施

通过对慢行道及过街设施规范设计、交通设施整合优化,达到提升慢行通行条件的目的。通过标志减量、标杆整合、多箱合一等措施减少齐心路设施数量。将学校附近公交站调整为“背向式”公交候车亭及增设雨棚,在满足学生公交等候需求的同时,确保慢行空间的完整性。对五清路-齐心路交叉口路面进行修护,转角围墙采取连续护栏设计,保障视线通透(见图4)。另外,建议对通学路的人行道采用树池篦、凹凸井盖隐形化设计,保障设施与人行道齐平,并对断裂的井盖进行修复,对路侧边沟进行加盖,对自来水阀、电压线进行防护。

图4 学校路段交通设施优化示意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定义了适应我国中小学的通学路概念、路径确定与等级划分,并结合目前国内通学路径存在的交通问题,构建了通学路径风险因素评估体系及应对措施,以期通过各种优化手段、不同实施层面,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及接送家长的出行环境,从而构建连续的出行网络、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创造有趣的出行空间。但是,通学路径治理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使通学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猜你喜欢

设施道路设置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