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2022-06-09王昌宏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王昌宏

【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实施进行研究,提出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史料、科学运用史料、规范使用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从而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138-03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五项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就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学者徐蓝、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进一步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发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等。

近些年,在《课标》的指导下,史料教学已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在高考试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得出相关结论,已经成为历史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推进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已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思考并认真探究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一、准确把握史料

有历史学家曾说:“历史学即史料学。”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料对历史学的重要性。史料是研究和认知历史的基本依据,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石,任何历史结论的获得,都必须基于对史料的分析。因此,对史料的认知,是史料教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

要学会运用史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史料。准确把握各种类别的史料,是《课标》要求下学习历史的必备条件。根据学者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学者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等历史专著,史料大致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的史料,基本为文字史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史书。如《汉书》之于汉代历史,《通典》之于唐代制度的历史,《史通》之于史学理论,明清的地方志对各地区历史的研究等。二是档案文书。如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文书、唐代的法律条文、明清档案、南京国民政府的档案等。三是思想或学术著作。主要包括反映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学术发展的文字资料。如《孟子》《韩非子》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皇朝经世文编》反映了清代的社会思想以及社会上的问题等。四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一定虚构之处,但大体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观念等,有助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士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而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比如杜甫的诗号称“史诗”,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近现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留下的许多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思潮或事件的诗歌,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以印证相关历史。五是口述史料以及碑刻、墓志、家谱等其他的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更多是考古发掘及历史遗迹,包括古代建筑、家具、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用以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观念等。

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史料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師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各种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历史观念,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分析、鉴别。同时,教师要对材料的筛选严格把关,根据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选择经典的、大众认可的史料,避免因史料选择不当,造成学生原始认知的偏差。

二、科学运用史料

史料教学是手段,是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对历史问题的本质认识才是史料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史料源头及分析过程进行科学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得出客观、本真的历史认知。

史料教学能够使学生直接感悟历史,对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历史思维的拓展等益处自不待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史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史料的解读、史料的鉴定、史料价值的判断。现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教材仅是用几句白话文来描述,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学习时多是选择死记硬背知识点,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学活。事实上,教师只需引用史料加以分析,就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以下是笔者在讲述汉代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所引用的材料。

材料一: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材料二: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问题设置:通过阅读史料,说说汉代是如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又有何历史意义?

首先,从出处看,以上两则材料引自《汉书》与《史记》,史料引用经典客观,两则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措施,材料虽然是文言文,但阅读难度不大,以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大体都能读懂,特别是《史记》中的材料,情节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阅读材料之后,很容易从材料“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这句话中归纳出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是推恩令。这样,通过史料研读,学生加深了对汉代实施推恩令的理解,进而提升了史料解读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训练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概括材料的能力,不但能拉近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看不懂的材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学生掌握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方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对高考真题进行分析,提高自我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高考试题所选的史料内容专业性很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且有些高考试题中的材料题几乎脱离教材,学生只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做出准确解答。近些年涉及史料研读的高考试题无一例外都呈现出以上趋势。有些高考试题甚至是难度较大的第一手史料,比如近现代史的报刊资料、古人的日记等。尤其是古代史,常常是从二十四史或者《明实录》这样内容深奥、晦涩难读的古籍中摘录史料。如2021年全国II卷选考部分的人物评价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冯道《长乐老自叙》整理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薛居正《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欧阳修《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

这道关于历史人物冯道评价的试题与往年人物评价试题差异较大,有别于往年的白话文,三段材料全都取自古籍,而且都是一手史料。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阅读史料得出结论,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读懂史料,具备史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完成这道题就游刃有余。显然“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就是材料一对他的评价——忠孝两全,“宇量,深得大臣之体”及“可得为忠乎”两句话是材料二对他的评价——淳朴大度但不忠,“无廉耻者”是材料三对他的全面否定——寡廉鲜耻。通过阅读史料,不难看出三段材料对同一人物的评价是不同的。

第二个问题是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这类问题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训练的一个常识,此题的难度是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这一要求会干扰学生的答题思路,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从材料中是归纳不出答案的。其实细看材料三,“其自诩”后面引号内阐述的内容正是史料实证,而三段材料分别节选自《长乐老自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史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基于此,我们可以确定答案:是史料的差异影响了对人物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多渗透史料教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实证的技巧,学生才能在考试中顺利解答。

类似的试题在全国各省的考卷都有涉及,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史料价值的判断等。而对史料本身的相关知识,中学历史教材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补充,而不是局限于历史教材知识的教学。

三、规范使用史料

在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史料?以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学发达,史学著作浩如烟海,如何在冗繁、零乱的史料中找出合理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这是史料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无论是在练习册、考试题,还是课堂授课,学生对史料的来源、史料的解读断章取义,甚至引用错误史料等不规范行为俯拾皆是,进而引发一系列教学问题。

那么,在史料教学中该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笔者认为,既然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可避免,那么教师就要规范使用史料。学者徐蓝、朱汉国在《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对如何运用史料做了详细论述,而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提出的对历史研究中规范运用史料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笔者结合上述学者观点和日常教学实践,认为史料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重视教材中的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吃透教材中出现的史料,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要重视教材中“学思之窗”“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出现的史料,此外也要重视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等相关史料。二是重视历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史料。教师多整合高考题中出现的经典材料,以题代讲,以题说史,充分挖掘试题中的史料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借助试题中的材料加以变式,进而升华教材知识。三是要引用客观正确的史料。尽可能地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这样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在学习过程中走偏。四是引用史料要联系上下文,切勿断章取义。教师尽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分析史料,从整体上把握史料,而不是仅从几个词或一句话就武断归纳史料的全部意思。五要坚持论从史出。史料实证一切的论点均出自史料,所有结论应遵循史料本身的意思,可以在结论上有所发挥,但绝不能脱离材料。六要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相实证。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用不同类型的史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要重视视频、音频等材料,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史料的多样性,而且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七是设置问题要科学合理。在设置问题与答案时,要紧扣教材与材料,除了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还应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用史料解决问题,所以问题的立足点要以教材知识为立足点,切忌天马行空。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的一面,它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大量阅读各类相关的专业书籍。对教师而言,单纯地教授教材内容已完全不能适应《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后大量阅读各类相关的专业书籍,包括古籍资料以及现代学术研究著作。对学生而言,不转变学习观念,不摆脱以往对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态度,脱离史料学习的基本原则去追求学习效率,那最终效果只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有效推进史料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史料进行实证,让学生通过对史料进行辨析,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并最终形成历史实证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严耕望.治史三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