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 高中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2022-06-09王彤
王彤
【摘要】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中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困难,论述疫情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公共危机事件的教育契机,通过坚持课内引导,融入主流价值舆论;树立唯物史观,厚植正确价值导向;拓宽课外实践,强化爱国知行统一等,促进高中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高中思政课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032-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这次社会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重大损失,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次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特殊机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深化思政小课堂,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事件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疫情期间,在高中思政课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把爱国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国情,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初心和使命的践行,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感受到身处新时代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引发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课标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中,思政课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个人的必备品格和生活的关键能力。疫情期间,学校加强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必然选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公共危机波及面广、伤害性强、时效性突出,一旦发生,极易在社会上产生剧烈反应,引起大范围轰动,甚至是灾难。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疫情期间愈演愈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借机不断抹黑中国,利用疫情散布谣言、混淆视听。在这种社会思潮的负面侵蚀下,学生的思想极易动摇。疫情期间,在高中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看清时代考题、书写时代考卷、完成时代之问。
二、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舆情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因其时效性、多元化、互动性等特点,已逐渐成为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环顾世界,一些西方国家不忘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蓄意挑衅,无视自身存在的抗疫问题而一再唱衰中国,试图通过制造舆论来抹黑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达到思想文化渗透、稀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网络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容易使人逐渐淡化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模糊了线上和线下意识形态的统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结构、话语体系和情感表达。一些网络营销号、网络“水军”为了制造热点、博取眼球、获取流量,别有用心地专门设置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或偏向性的议题,引发舆论、带偏节奏、歪曲事实,使学生在思想上陷入混乱,行为上产生偏差。
(二)现实环境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
疫情期间,西方话语不断入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不断。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历史虛无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戏说历史、歪曲历史、抹黑历史,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否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对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做出英勇牺牲的革命先辈们进行丑化,以达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要建立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之上,随意发表言论,不顾客观事实,缺失信仰、缺失家国情怀的观点,只会迷惑学生的双眼、动摇学生的思想、破坏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性,是疫情期间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思行分离导致爱国践行口头化
思行分离导致爱国践行口头化是指爱国思行不一,爱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实际行动中却做出相反的反应。爱国践行口头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疫情期间,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口头上说爱国,实际上却盲目迷恋国外品牌。如新疆棉事件发生后,虽然网络上出现各种抵制国外服饰品牌的图片、视频、文章,还有美妆、零食、母婴等其他领域也大力提倡国货优先,但有一部分个体对国货视而不见,仍然优先选择国外品牌。可见,在疫情期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只有自觉进行爱国实践,才能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意义。
三、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一)坚持课内引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疫情期间,人们经历过疫情带来的磨难,思想上容易出现松懈甚至偏差。为强化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高中思政课应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力度,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向主流意识靠拢,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高中思政课应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其中。疫情期间,高中思政课应讲好抗疫中的中国故事,通过故事传递最真挚的爱国情感,发挥爱国主义的强大感召力和价值凝聚力。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在疫情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框时,教师可以播放全国抗疫的相关视频,通过设置议题“疫情下,中国为什么能?”作为引导,并抛出问题“全国各地的医生、抗疫物资在第一时间驰援武汉,你认为,这背后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发展性评价,并向学生讲述为了抗击疫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一心、全国上下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课堂讨论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且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运用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疫情期间,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自觉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
(二)树立唯物史观,明确正确价值导向
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他们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感知力强,但尚未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现实为依托,以课堂为渠道,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当代中国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高中生在这一时期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应当坚守初心、把握底线。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社会变革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学习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例如,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面对疫情,中西方态度为何截然不同?”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迅速拉起警报,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保卫战”。人民群众居家隔离、联防联控,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结合情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解国家抗疫的决心与时代发展和人民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充分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在我国疫情形势逐渐转好的纵向体验内,在与他国疫情严重失控的横向比较中,进一步看清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而坚定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养成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在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偏离的思想认知,使学生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特点,从而探寻社会生活的本质,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宽课外实践,强化爱国知行统一
爱国主义的生成过程要先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外化于行的过程不仅是个人爱国主义生成的重要印证,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疫情时期,高中生的思想经历了多种价值观的交锋和相融,教师要利用疫情期间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反思和审视自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比较和鉴别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行统一,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少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培养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高中思政课要构建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进行社会实践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在学习“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議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抗疫先进模范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群众,深入了解身边的党员干部为疫情防控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缅怀和纪念因抗击疫情不幸牺牲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和基层工作者等,邀请参加抗疫的时代英雄为学生讲述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感,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外实践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路径,通过教师外在的思想引导和学生内在的自主建构,能让学生发展主体观念的同时,在实践层面规范主体行为,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新时代青少年面临的一次时代大考验。疫情期间,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科学导向,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邹太龙,徐铜柱.后疫情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3).
[2]吴春霞.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担当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径[J].新西部,2021(Z1).
[3]刘勇,董静.重大疫情治理中的中国制度优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校创新项目“后疫情时代高中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2021XTK05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