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2-06-09朱丹丹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发掘黄河地区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不仅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支撑,而且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意义。应立足于实际,深度学习和积极探索黄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保护、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中国乃至全球继续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风采。
关键词: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2.02.004
收稿日期:2022-02-25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ZKSKDY-2021-051 );周口市普通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承路径研究”(2021GG02029)
作者简介:朱丹丹(1981-),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The Times Value of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ZHU Dan-dan
(School of Marxism,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China)
Abstract:Yellow River culture is the main cul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not only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has grea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reality, in-depth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so we should protec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so that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continue to highlight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style of the times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Yellow River cultur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realization path
黃河文明赋予了中华文明根和魂。在漫长历史演变中,黄河传统文化和多元艺术不断地融合发展,最终建立起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文化。一直以来,黄河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古至今,黄河文明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尤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新的内涵,不仅为增强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力量,也为解决世界问题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范本。
一、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特点及其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旧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就留下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和内蒙古晚期智人生存和活动的印记。新石器时代后期在马家窑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了黄河文化的雏形。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吸收和借鉴秦、三晋、齐鲁文化等多元文化,最终建立起了系统的黄河文化主体。千百年来,黄河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和继承而逐渐衍生出来的各种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我国黄河传统文化系统的主轴,成为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
(一)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素来有母亲河之称。黄河文化内涵和习俗对各个少数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同化力和感召力,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的传承和繁荣发展史上,黄河流域文化始终保持“根”的重要地位和“魂”的特殊地位,其诞生影响着整个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深刻文化印记。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初期,勤劳聪颖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光荣辉煌的精神文明。从古文明到现代文明,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在实践中传承并发展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新时代的黄河精神必定会重新焕发出新的荣光。
(二)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与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全球华人精神旨归的黄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示出了自强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并在当今世界上最早孕育了一個民族统一、国家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其自身的历史内涵有着必然的联系。黄河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博大精深的原创特色。在史前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构成黄河文化前身的马家窑文化等代表着黄河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正是在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体系中,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青铜器等元素群星璀璨; 以夏商周三代文明核心主体薪火相传; 儒、道、法家文化熠熠生辉;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交融发展;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祥源头;独特的姓氏文化和根亲文化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汉赋、唐诗、宋词书写了不尽的文学华章。这些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已深深厚植于我们黄河中华文化之中,增强了华夏炎黄子孙对黄河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感与精神上的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2.兼容并蓄的开放特性。自古以来,黄河被称为百川之首和四渎之宗。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是促成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下,在其组织实施的历史进程中增强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民族意、民族心和天时、地利、人和的大一统的社会主流意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传统农耕文明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与不同民族的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沟通,逐渐形成以“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主体的独特思维和精神标志,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包容的理念和思想品格。
3.磅礴有力的生命力特质。经过黄河文化符号在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放眼望去,惟黄河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而中断过的文明。几千多年间,中国人民在同黄河水患搏斗的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中,没有被困难压垮,始终保持不惧艰险、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原生谱系激励了中华儿女在危难之际的《黄河大合唱》时代最强音。
(三)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
黄河流域历史绵长。长期以来,黄河文化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精深信仰等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精神生长点。中华文化的核心与重要构成部分是以黄河为母系发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在黄河水患防治工作过程中,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潘季驯“束水攻沙”的历史事迹,正是这样一个同根同源的民本主义思想与民族认同相结合的体现,进一步激发了炎黄子孙爱国爱家的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锻造了其统治者心系苍生百姓,以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责任与担当。
2.人文精神。黄河文化体现的是德居首的人文文化。在这种人文文化中,强调以德驭智是我们正确地处理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等各种关系时的重要基础。在黄河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所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基础的五伦、五常、五德、四维等,这些人文伦理精神体现出了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和对义利关系的取舍。
3.和合理念。在黄河文化的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和实生物”的观点,这种理念和观点承认了人们只有尊重自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不谋而合,更是黄河文化这一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如何加快推动实现黄河文化新形象的塑造、新手段的实施、新渠道的弘扬,是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黄河文化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厚礼,熔铸并镌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象征着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图腾。新时期,深度研究挖掘弘扬黄河优秀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固本聚气、凝心聚力,而且还有助于增进整个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一方面,农耕文化磨砺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品格,实现了水土流失明显缓解的成果。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斗争精神,需要每一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借古开新的方式继承创新。另一方面,黄河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富矿孕育了独特丰富的文艺作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果,在潜移默化中也让中华儿女更加坚定了对文化复兴的信心。
(二)黄河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之源
文化本身就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主体性动力。人类社会的每一阶段的历史性跃迁和衍变都伴随着人类文化的更迭和兴衰。历史上,黄河儿女对黄河的深切崇拜和真诚热爱,早已经深深地将它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血脉之中,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文化精神支柱。在这个努力创造奋斗新风尚时代的伟大历史文化征程中,中华儿女一定要始终高举弘扬黄河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大旗,立足于本职工作和在岗位上那种艰苦拼搏精神,以历史主义责任和这种社会主义担当,全身心地积极努力投入于到这个时代之中。讲好美丽黄河的历史故事,让更多黄河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精神能够在广泛群众参与中不断继承,在广泛继承中不断开拓,凝聚成一股人民追梦、振兴中华的强劲生命力和新动力。
(三)黄河文化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坚强保障
“黄河宁,天下平。”在顶层规划和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黄河成了一条幸福河,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因“黄河宁”而承载了很多重要的内涵。黄河文化也日益地成为对于增进中国人民的福利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坚强保障与共同号召。当前,黄河文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更加泽被人民福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切实保障了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改善民生的粮食安全,切实做到了贯彻落实和坚决维护全国人民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积极响应全国人民的热烈关切,始终笃定坚持以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为核心政治利益中心,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真正享受依法治理美丽黄河、建设黄河的发展成果。
三、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是滋养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宝库。深入提炼黄河文化精髓,立足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资源,在横向上我们要注重对黄河流域之外的地域文化的挖掘,在纵向上我们要拓展黄河文化的国际视角。通过拓展黄河文化的国家视野可以在更大的格局和层面上发挥黄河文化的号召和引领作用,守护好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加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管理
中国数不尽的山川河流中,惟黄河为河流之首。在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的岁月中,黄河流域遗存下来了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活化石”。比如现代很多技艺的始祖就是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管理,守护好、保护好祖先遗留的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黄河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1.提升黄河流域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河流域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面对如此窘境,我们首先要提高黄河流域手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水平,让这些“活化石”走出国门,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收入。同时,要加大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为了保证传统的文化遗产不消失,传统手艺不失传,我们要着力推动它们走进景区、走进商铺、走进生活。这样一方面既能很好地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当地的经济硬实力。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切记要避免人为地破坏,一旦破坏就违背了当时的初衷,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让子孙后代在留住乡愁的基础上,看得见碧水青山。
2.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统筹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总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一盘棋”建设。理清我国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基本文化互动关系以及在历史时空上文化演进规律,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立体的具有一定国际性和影响力的中国黄河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带,使得这些蕴藏着中国黄河悠久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能更好地“讲述”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3.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学校。创新的前提是知识。首先,要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非遗创新就要提高黄河流域人们的知识体系,打开眼界、推陈出新,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弥合非遗的传承所带来的时代差距。其次,要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给老一辈的非遗传人和继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向各类学校系统普及非遗的知识,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二)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更加鲜活生动
讲好“黄河故事”,发掘黄河文化,使其在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历史价值和启迪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的功能倍增,在丰富黄河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意义的过程中,使黄河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内心深处凝聚的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1.讲好中国人民同黄河水患斗争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富足的物质,但其水患也给两岸的居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磨砺了中华民族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抗争意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流传着“黄河宁,天下平”,历朝历代的艰辛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我们收集整理各族人民为保卫治理黄河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和先进事迹,用先进的精神生产范式弘扬黄河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创新、丰富和拓展黄河传统故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把这些故事很好地融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教育中。
2.讲好中华民族同外敌斗争的故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外敌对我国军事侵略的不断加剧,面对这种对命运的抗争,激起了我国各族人民保卫国家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责任。一曲《黄河大合唱》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启迪了中华民族的奋勇斗争、自强不息的意识。我们要将当时各族人民及整个中华民族在牢固防范和顽强抵御国内外敌人中不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其中的个人历史故事与中国历史文化遗址、考古文化遗址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进一步激發当代中华儿女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怀、为国为民的思想理念、忧国忧家忧民的思想意识。
3.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丽黄河的故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美丽黄河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已经取得了崭新的历史成果,从毛泽东首创性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大号召,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策划和制定治理中国黄河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略,再到习近平对于保护黄河流域的重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和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战略;从龙羊峡、小浪底等一批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修缮与开工兴建,再到黄河口两岸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湿地补水水利项目的投入实施,我们都非常需要大力研究挖掘与传承弘扬黄河故事背后的中华黄河传统文化精神。这对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黄河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三)传播好黄河文化声音使其深入人心
赓续黄河文化血脉,目的就是要使黄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能够在激荡而又有力的文化斗争中独占一席之地。同时用科技手段积极向全球各地展示真实、立体、全方位的黄河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创新黄河地区文化的传播手段。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实施“互联网+”战略,用各种通信设备、平台、软件、短视频等手段,借助智能时代的东风,搭乘智能时代的便车向大众积极推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同时,综合运用VR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黄河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使人们在演艺观赏的同时,形象化地感受黄河文化的民俗风情和无穷魅力。
2.加强黄河文化作品的创作创新。深化黄河文化产业体制的升级改造,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新名片”。深耕人民生活沃土,提炼人民生活真味,结合黄河文化特色元素,推出更多“沾泥土”的文化作品,“带露珠”的文艺精品,“冒热气”的文艺良品,提升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同时推动黄河流域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文创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投资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工程,培育生态环境和产业规划良好运行的文旅市场。
3.构建黄河文化的传播矩阵。构筑以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主题的“中华文化传播矩阵”,打造黄河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在增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的过程中,拓宽黄河文化传播的时间长度和传播力度,彰显黄河文化在本土和国际的影响力。基于此,还要不定期举办凸显黄河文化特色和黄河文化魅力的国际论坛和学术交流会,多维度地展示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还应积极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历史范本,主动发挥好全球多种语种对外传播平台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示良好的形象。
(四)开展黄河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黄河文化的普及
“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要靠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才能让教育的效果深入人心,才能让文化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加强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宣传教育,对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发挥校园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教育中的导向作用。2014年,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学校是播撒知识的净土,我们要下大力气利用好学校这个大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阵地的渗透力量。要将弘扬黄河文化分学段有序地融入课堂,培养广大学生对弘扬黄河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热爱与爱护情感,深化广大学生对弘扬黄河优秀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感悟,增强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而更加坚定广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2.利用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扩大宣传教育。比如,人们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寄托哀思的清明节、喜庆热闹的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感受到节日的仪式感,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启发。传统节日是岁月馈赠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宝藏,赠与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各种科技手段入侵人们的生活,一些年轻人越来越不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却对外国节日趋之若鹜。民族传统节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智慧。增强对传统节日涵义的了解和认同,不仅能提升自我的涵养,更能增强年轻人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文化的自信心。
3.依托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拓宽黄河文化的发展渠道。在战略定位上,要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黄河流域精神标识集聚地和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合作先行区;在空间布局上,鼓励省内结合,省外联合,延伸空间布局,整体形成以生态保护为本、特色文化为纲、核心文化为引领、线性串联区域进而推进全域繁荣的黄河文化新风貌;在发展主线上,以黄河流域为主轴线,开发黄河文化体验,地质科普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具体路径上,创新旅游产品,充分突出地域特色,以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为历史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景点,拓展民宿、民俗、民情为主的体验旅游项目,展示农耕文化的生产方式和农村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国黄河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巨大时代文化价值,延续中国历史黄河文脉,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新的精神力量。因而,我们不仅要切实扛起传承和提高黄河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打造国家级的大黄河文化品牌,多渠道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大放异彩,统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聚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报,2019-09-20(1).
[2]侯仁之.黄河文化[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3]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6(7):9.
[4]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2019-11-01(9).
[5]牛建强.源远流长:黄河文化赅说[N].黄河报,2017-07-11(4).
[6]于希贤,陈梧桐.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强大生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31.
[7]李振宏,周雁.黃河文化论纲[J].史学月刊,1997(6):76-84.
[8]夏远望.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N].河南日报,2019-10-28(11).
[9]牛建强.抓住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新的历史机遇[J].人民黄河,2019(10):156.
[1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1]马文琴.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8):45.
[1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13]蔡相龙.传承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10-18(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