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中抽象样例训练的作用
2022-06-08柳蒙
柳蒙
摘 要:创造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体系中的热点,提供样例是促进创造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分析并梳理了我国创造性教育现状、抽象样例与创造力关系的理论依据,总结发现:抽象样例的使用会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而影响个体的创造力。未来可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教育教学内容与要求,将新颖的抽象样例运用到学习训练中,发展创造性教育。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样例 抽象
创造力作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在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上被反复提及。鉴于创造力在决定个人和社会成果方面的重要性,学者们将创造力纳入教育体系的兴趣一直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教育体系中优先考虑创造性学习[1]。样例是最为常见的启发创造力的方法之一。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样例的使用既有可能增强创造力也可能引起固着[2]。这一分歧与各研究涉及的多种实验操作方式有关,为此,已有研究尝试使用抽象水平不同的样例来探究其对创造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创造性教育与抽象样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阐述在创造性教育中抽象样例的作用。
1 创造性教育
对比世界各国,我国学生在各大涉及创造力的比赛、奖项方面成绩平平,这与创造性教育的欠缺密不可分。林崇德教授指出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力训练而发展起来的,体现在学校三种群体产生的五种技能上。三种群体是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五种效能是由创造型校长创造出的创造型管理,由创造型管理创造出创造型的环境,由校长带动建设的创造型教师队伍,由创造型教师进行的创造型教育教学,由创造型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的创造型学生[3]。一般不需专门的课程形式,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特别要考虑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的开放教学方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创造力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创造性训练培養[2]。事实上,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性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大、中、小学里人人都可通过创造性教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在创造性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3]。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应大力发展创造性教育,通过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儿童获得积极反馈后创造力得以发展,其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勤奋来源于此。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指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些短期的、组织有序的非艺术类创造性教育和训练对提高个体的创造力思维是有效的[1]。因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在中小学实施创造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抽象样例对创造性教育的影响
2.1 样例对创造力的影响
创造性教育侧重在操纵层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样例是最为常用的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之一,因其便于操作,可用于学校的创造性训练。样例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个体通过对样例进行认知加工,掌握并将潜在法则运用到其他的问题解决情境中。
样例作为一种外部刺激,能够展示出专家解决问题的核心特征,是促进想法产生的综合方法之一,使用样例可以促进类比和创造性过程。但样例的使用也可能会导致固着效应,特别是当个体接触到普通样例时[2]。一方面,使用样例可以提高不同创造力维度构思过程的表现;另一方面,个体先前获得的知识、心理模型,甚至是早期产生的想法都可能限制其产生创造性想法的认知能力。针对上述分歧,可提供不同类型的样例,例如,高抽象水平的样例能使个体更好地避免固着,增加创造力[4]。基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抽象水平不同的样例,探究其在创造性任务中对创造性想法产生的影响。
2.2 抽象在创造性认知中的作用
从语言学上讲,抽象既可以指思维过程,也可以指其产物。抽象过程是创造力认知的关键成分,是包括发现支持新结构形成的模式等提取规律的过程,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的心理合成任务需要高度的抽象。根据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生成探索模型,生成和评价的循环过程需要连续生成中间心理表征,在此过程中以渐进方式进行评价和生成。其中,联想和转化是促进生成阶段最重要的认知操作。因此,基于不同的中间心理表征的生成,创造力想法生成涉及到界定想法探索范围的通用抽象[5]。此外,原型启发思维的过程也被验证为先抽象化后具体化[6]。总之,抽象这一过程有利于发散思维过程中生成不同类别的原创想法,可在想法产生和评价过程的不同水平上工作以促进创造力。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发散思维、联想、顿悟、定式等,这些思维都是人类的基本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抽象作为人类基本思维之一,其运行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过程性特征,就是一种创造,所以抽象这一过程会引发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进而促进创造力。
将抽象与样例结合,会涉及到不同的抽象水平。概念扩展任务强调了在多个抽象水平检索知识以更具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抽象水平上获取和检索知识可提高创造力[4],创作过程中,个体在不同抽象水平上进行联想发挥着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提供抽象水平不同的样例可促进创造力。
2.3 抽象样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创造性想法生成的认知过程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创造力的本质是问题解决,不能脱离背后的认知机制,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参考创造力的认知加工模型,抽象样例的使用可影响创造性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
抽象样例的使用会影响信息的联想、激活与运用。联想模型指出创造力的本质是将头脑中从未产生过联系的概念或元素相联系,并产生新想法的过程[7]。而抽象样例的使用会影响联想范围,接触高抽象水平样例,联想范围更广。SIAM模型则认为创造力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联想,个体将任务刺激或外部线索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结构转存到工作记忆系统中进行合并重构,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领域,产生创造性想法[8]。因此,抽象样例不仅会影响知识的激活,还会影响知识的重构与运用。基于此,在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教学中联想范围、知识运用的要求,使用对应的抽象样例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
激活模型认为长时记忆是一种是由节点和元素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语义网络结构[9],节点表示概念或命题,元素表示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和论证,概念间的共同特征越多,联系就越紧密,回忆时就更容易相互激活。一个节点既可被外部刺激激活,也可通过其他节点连带激活。样例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激活节点,而抽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点的激活,高抽象水平的样例涉及的范围更广,更易激活节点,而低抽象水平的样例更具体,激活水平更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涉及简单知识的提取、扩展,教师可提供高抽象水平样例,而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提供样例的抽象水平可相对低一些。
抽象样例还会影响信息的探索、生成与交互。生成探索模型指出创造力的本质是心理表征的提炼和重构,包括生成和探索过程。生成过程中,个体以不完全的形式建构前发明结构这一心理表征,包括提取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合、重组、转变、类比、还原等,使其被还原为更基本的要素[10]。探索过程中,个体根据任务的创造性要求,寻找有意义的方式来解释前发明结构,获得创造性发现,在此基础上对前发明结构进行提炼加工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交互模型,包括任务目标和探索性框架的交互[11]。目标是以一种新的和有价值的方式实现事情,探索性框架是根据目标产生的想法和行动。根据目标采取行动主要分为产生合成和选择阶段。探索性框架会根据目标的需要不断朝着有价值和新颖的方向进行调整,不断帮助目标生成、问题构建并把目标带入个体的意识中,这两者在创造力过程中始终交互,互相影响,两者达成最终统一即为一个完整的创造阶段结束。其中,个体对创造性产品的判断和评价伴随探索性框架出现,不是分离、割裂的,是贯穿始终的。当个体接触抽象样例时,这些样例一方面作为外部刺激启发灵感,促进知识的探索、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另一方面还会成为想法的相对参照,进一步影响想法的产生。因此抽象样例会影响探索范围和想法的判断、评价、生成。
在创造性教育过程中,抽象样例的使用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所提供的样例需考虑其新颖性水平和抽象性水平,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编写学生能理解并参考的样例。目前在样例的抽象方面,常通过表征(文本和图片)和内容来界定抽象水平。
3 总结与展望
鑒于中国创造性教育的欠缺,中小学从操作层面开展创造力训练、发展创造性教育必不可少。样例作为创造力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易于实施,因此,样例学习和训练是值得关注并研究的。
将样例学习引入日常教学中,既符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特点,又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儿童的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使用图片形式的高新颖样例,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创造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样例可逐步抽象,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能发展其抽象思维,对其学科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文本和图片样例的结合与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在采取样例训练时,应注意及时强化,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这种方法可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发展创造性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1_1366):样例内容和表征的抽象水平对创造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1] Kai Z.What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ells Us About Creativity Edu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Global Education Review,2018,5(1):20-34.
[2] Luis A,Vasconcelos,et al.Idea representation and elaboration in design inspiration and fixation experi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Creativity & Innovation,2018,6(1-2):93-113.
[3]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17):120-122.
[4] Bredart,Serge,Ward,et al.Structured imagination of novel creatures' fa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8,111(4):607-607.
[5] F Dogan,Nersessian N J.Generic abstraction in design creativity: the case of Staatsgalerie by James Stirling[J]. Design Studies,2010,31(3):207-236.
[6] 向文虎.试论抽象过程及其特征的创造性[D].云南师范大学,2018.
[7] Mednick S A.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1962,22(4):225-235.
[8] Bernard A,Nijstad. How the Group Affects the Mind: A Cognitive Model of Idea Generation in Group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0(3):186.
[9] Collins,Loftus A M, Elizabeth F. 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6):407.
[10] Finke R A,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 Cognition,1988,16(3):252-7.
[11] N?cka E. Creative interaction:A conceptual schema for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ideas and judging the outcomes[J]. Perspectives on creativity research. Critical creative processes,2003:115-127.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