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的学校推进例谈
2022-06-07王保军
王保军
学校教育已从工业时代培育优异的记忆者转变为后工业时代培育优异的思考者与探究者,正在由“知识本位”转型“素养本位”,[1]学生需要超越单纯事实性内容学习,构建高阶概念性思维能力。[2]教师需要进行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加强教学整体设计,利于深度学习发生。
作业在评价学情、诊断教学、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长期以来,作业重量轻质、功能异化等问题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制约作业价值的实现和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3]发布以来,作业再度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作业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作业管理必须提升到学校统整协调的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作业设计应从各学科单元整体和减量增效视角出发系统实施,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一、“双减”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是严格控量增效。落实“双减”意见中“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的要求,以总量控制倒逼质量提升。剔除机械重复的枯燥练习,增强任务设计的现实性、趣味性和选择弹性。必选任务保障学习目标达成,可选任务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学科知识学习、实践探究的深度拓展需求。各学科作业量实行协调管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提升。
其二是凸显育人价值。作业不仅仅是巩固知识、提升成绩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自我管理力、创新实践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作业设计要指向知识方法的理解运用,要回应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从作业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三是强调系统设计。以单元为整体,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按照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整体规划,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场景差异,进行单元作业设计。能够体现思维能力进阶序列,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评价学情、诊断教学、提升学习质量的价值。
其四是注重精准分层。作业设计需结合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量规,对作业进行精准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对不同学力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指导,助力学生精准高效学习。
二、“双减”背景下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的学校推进策略
(一)广泛凝聚共识,提高教师责任与使命意识
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学习“双减”文件精神,重温教育规律,让教师主动摒弃不符合政策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低质过量作业,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和执行控量增效的作业需求。
其次要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双新”内容与思想的学习,把握课改要求,特别是单元教学和深度学习相关理念;树立并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的视角提炼学科大概念,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单元;融合作业与教学,建立科学设计、精准实施、及时反馈、精确调整的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作业评价体系。
再次要增强主人翁精神。有高素质教师才有高质量教育,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教师成为有“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的“大先生”,[4]以主人翁的精神肩负起教育改革、作业减负的责任与使命。
(二)科学顶层设计,激发学校研究与创造活力
1.建设备课组为中心各部门联动的作业管理机制(见图1)
图1 作业管理机制
作业涉及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实现作业科学管理需要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以备课组为中心,校级规划、处室协调、后勤支持、年级落实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破解作业设计各自为政、创新举措难以落实问题,系统提升作业改革的协同性。
2.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
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时发现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确定改进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问题,制定、实施解决方案;以目标为导向,对方案进行评价和调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保障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效果。
3.搭设研究、交流的平台
学校牵头,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以研促改。以各年级备课组小型团队研究为抓手,鼓励教师以作业设计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校内、校际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与相互借鉴,同时增强教师研究热情和获得感。
(三)凝练有效路径,保障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
第一,明确课程标准的统领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单元作业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尤其是对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的深度研究。解读课程标准,提炼学科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核心设置学习单元;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和评价任务。评价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指向学科深度学习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进阶序列。
第二,彰显集体智慧与学科特色。独行快,众行远。充分借助学科组集体的智慧,充分利用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深挖学科特质,研究作业在学科育人中的作用和规律,形成学科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学科单元作业设计路径。
第三,融合信息技术实现数据赋能。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形成数据快速收集、反馈精准及时的作业内容与实施体系,与单元教学全过程融合,用数据推进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达到减负增效(见图2)。
图2 技术支持下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融合路径
三、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以地理学科“地貌”单元为例,简要呈现课程标准统领下进行的地理学科“一体四层”单元作业设计方案(见图3)。
图3 地理学科“一体四层”单元作业设计方案
(一)解读课程标准,提炼学科大概念,生成单元主题和目标
单元主题:地貌
单元目标: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工具,观察、识别、描述地貌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查、实验、调查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貌的基础知识,说明地貌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5]
(二)围绕大概念建构单元内容体系、思维能力进阶序列和学科素养培育路径
围绕学科核心大概念,结合课标、教材内容,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对单元教学内容按照学生思维进阶的顺序进行重组,将内容体系结构化、体系化;分析内容与素养的关联,建构学科素养培育路径。
(三)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单元教学与单元作业融合设计,形成“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系统
结合课程标准解读成果,形成单元学习目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设计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情境、课时目标、学习与评价任务一体化教学过程系统;[6]细化作业评价量规,对课上、课中、课下学习效果进行质量评价。
作业设计与评价贯穿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施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单元作业设计从单元高度把握目标、内容、核心素养要求及培育路径,改变了传统作业与教学“两张皮”现象,体现作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转变了教师作业观。单元作业与单元教学融合设计,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让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助力“双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