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共情陪伴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及案例浅析

2022-03-17徐湘玲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涵涵插队契机

徐湘玲

幼儿行为观察是教师在觉察幼儿行为的基础上,从幼儿的行为变化中分析出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以便调整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共情陪伴首先要求教师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幼儿立场去体验和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理解、尊重幼儿;其次,教师要尽量做到感同身受,能够尽可能理解幼儿当下内心的想法和感觉,无条件接纳幼儿的情绪,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幼儿释放情绪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做到积极回应,用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来回应幼儿的诉说和情绪,以正面引导的方式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笔者针对本园教师在行为观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例解析将共情陪伴的方式运用到幼儿行为观察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当前幼儿行为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行为观察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基本和重要手段,也是研究和理解幼儿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所基于的研究是以本园3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年轻教师虽然认同幼儿行为观察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用已有经验评价,错失解决问题机会

笔者在对教师日常行为观察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年轻教师在看到幼儿哭闹、发脾气、捣乱、争抢等行为时,轻易地对幼儿行为作出负面评价或贴上标签,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类,而没有耐心停下来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因此错失很多解决问题的重要契机。

其次是忽略幼儿感受,观察缺乏深度

在观察中,笔者还发现部分教师很难做到从儿童视角出发,无条件接纳他们的感受。如教师在看到幼儿把倒塌的积木全部打散、狠狠扔掉甚至哭闹时,往往会说:“不要生气,哭是没有用的” “你不应该被这么一点小困难就打败了。”教师看到的只是哭闹、不细心和失败,忽略了幼儿此时生气、沮丧、烦躁的内心感受,没有看到幼儿内心的真正需求。

再次是代为解决问题,缺乏自主性引导

很多教师发现幼儿的问题后,总会忍不住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如当幼儿插队、不遵守游戏规则时,会命令他回到原位;看到幼儿搭积木门的两边不对称,就帮其找来一样长短的积木。这些教师忽视了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习惯直接说教、告知,代替幼儿解决问题,致使幼儿错过了很多自主思考、学习、探索的契机。

二、共情陪伴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在“共情视域下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运用共情的方式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以便考察并调整教学方式,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当教师对相应策略进行调整后,幼儿会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并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师幼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建立。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教师运用共情陪伴的理念和方法对有效实施幼儿行为观察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一是共情式关注,捕捉幼儿行为观察的契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第一次出现的里程碑式的表现、异常表现、反复出现的行为,都是值得观察并记录的有意义的表现。[1]共情式关注是一种有意识的关注,是教师停下来,放下已有的认知评价,放下偏见和成见,耐心等待幼儿的反应,为理解幼儿的行为打下基础。

镜头1:角色区里,琪琪说:“我先来娃娃家的,我可以先选的。”小加说:“你不能当妈妈,我们的妈妈没有戴眼镜。”

镜头2:取玩具队伍中,小加说:“我不喜欢她。”一旁的小墨说:“对啊,她和我们都不一样。”

教师通过耐心观察发现孩子们排斥琪琪是因为她最近戴了眼镜,也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共情式关注让教师对幼儿的情绪、行为有了更高的敏感性,能够抓住观察契机,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幼儿语言、态度、情感的变化。

其二是共情式观察,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语言

观察是有意义的“看”和“听”。 共情的实质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2]共情式的观察是一种觉察,是一个从看到到看懂,从听到到听懂的过程,教师通过共情式观察才能准确“看到”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

镜头3:接力比赛开始了,队伍里传来涵涵的声音:“你不能插队,这是我的位置。”笔者看到小雨挤了一半身体抢在涵涵前面,摆开架势准备抢先接前面小朋友的接力棒。小雨跑完比赛后,笔者问他:“小雨,刚刚老师看到你站到涵涵前面了,那不是你原来的位置。”小雨带着兴奋说:“在后面要等很久才轮到我,我都等不及了。”我问他:“你不愿意等待,是吗?”“是啊,前面小朋友跑太慢了,我再不跑就要输啦。”

幼儿内心所有的想法都会通过外显的动作和情绪呈现出来,笔者不带任何偏见耐心地倾听,很容易就发现了原来小雨“插队”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想为本组赢得比赛。共情式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判断幼儿言行是否一致,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感受与想法,真正看到幼儿的问题所在,为后续的有效回应提供依据。

其三共情式回应,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共情式回应是教师在深入了解后给出的合理建议,为幼儿接下来的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的共情式回应不是凭着已有的经验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共情和沟通,分析幼儿失败或错误的行为,让其自己找到原因,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给予相应资源和方法上的支持,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镜头4:笔者告诉小雨:“你刚才很激动,插队时你有没有想过涵涵的感受?”“我知道,他生气了。”小雨说。笔者接着问:“如果这时别人插到你前面,你的心情会怎样?”小雨脱口而出:“我也会很生气,不让他插队。”笔者摸摸他的头说:“是的,无论做什么,都要想一想,别人什么感受。现在你应该怎么做?”小雨想了想说:“我回自己位置,我跟涵涵说对不起。”

教育应该是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观察、了解幼儿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1]186“想一想,别人什么感受”是共情课程《将心比心》中引导幼儿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及时捕捉到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接课程内容,在融入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提供实用且有效的指导。

共情陪伴中教师用爱发现、接纳、回应幼儿,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的情感变化和内心需求,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也让教师能更好地亲近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帮助幼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猜你喜欢

涵涵插队契机
软梯攀爬记
卖 萌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小小管理员
插队党
汉族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可汗
女生插队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