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06-07安树旺
安树旺
脑膜瘤是指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主要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的瘤体。发病人群在成人中更为常见。脑膜瘤瘤体多为良性,临床病程长。由于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最初只有轻微的头痛症状,而且是间歇性的,多在脑膜瘤瘤体附近。临床治疗应尽量争取完全切除手术治疗[1,2]。目前,脑膜瘤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切除、常规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的发病部位、严重程度和手术方式的不同,手术治疗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如视力障碍、癫痫、动眼神经损伤、颅内血肿、偏瘫、颈内动脉闭塞等。有些症状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恢复,有些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激光切除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极大的损伤,极有可能导致死亡,但保守的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脑膜瘤瘤体生长,会加重患者病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析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的临床疗效,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脑膜瘤患者共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患者男29 例,女21 例;年龄34~76 岁,平均年龄(53.21±8.21)岁。观察组患者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4~78 岁,平均年龄(53.82±8.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肉眼条件下切除脑膜瘤瘤体。手术完成后缝合患者伤口,避免术后感染,尽可能使患者生理状况与术前一致。
观察组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选取翼点入路或改良翼点入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并协助其取仰卧位,头后仰并偏向对侧,调整角度使额骨颧突处于最高点。然后依据患者肿瘤生长特点对头皮切口进行个性化设计,并逐层切开头皮各层,翻开皮肌瓣;在颅骨钻孔后,通过铣刀铣开骨瓣,从外向内剥离蝶骨嵴处硬脑膜,磨除处理蝶骨嵴至前床突,然后再电凝硬脑膜后切开硬脑膜,并进行悬吊。其次在显微镜辅助下打开侧裂池,缓慢释放脑脊液。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脑压板将额叶底面向外上方抬起,向外下方牵拉颞叶。显微镜下充分暴露肿瘤,仔细辨认肿瘤与神经、血管及其分支、海绵窦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对于肿瘤较小、基底部清晰可见的患者可电凝基底部,并在减少肿瘤的血供后逐步切除肿瘤;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并且基底部显露困难的患者,需要先切开肿瘤包膜,然后通过瘤内分块切除与分离基底部交替进行的方法逐步原位切除肿瘤;对于与颅神经、颅内血管、海绵窦、脑组织等组织关系密切的肿瘤,粘连紧密而无法全切的患者,需要残存少许肿瘤,但是可以在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完成上述操作后进行彻底止血,然后关颅,进行水密式缝合硬脑膜,部分以硬脑膜覆盖,游离骨瓣还纳,最后进行颅骨锁固定,逐层缝合头皮即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前后SF-36 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SF-36中包括机体、情感、心理和社会4 个维度,总分值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24±1.05)d,短于对照组的(11.45±2.5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脑膜瘤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脑膜瘤瘤体是治疗脑膜瘤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手术原则是在保护正常脑组织功能和血供的情况下尽可能清除病灶,起到减压作用,缓解临床症状,避免脑疝风险,保护患者生命安全。为降低脑膜瘤瘤体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切除时需要保证安全,确保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不受损。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显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安全性,彻底切除脑膜瘤瘤体,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保留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功能,不仅可以减少对脑组织的正常损伤,减少后遗症,从而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复发和死亡率[3]。相比常规开放手术,显微手术切除脑膜瘤手术更安全、更有效。在显微手术切除脑膜瘤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抽吸囊液,确保视野清晰,促进手术有更广阔的视野,有利于精细化手术,减少意外伤害。显微手术可以有效减少手术中对周围脑组织的过度牵引,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识别重要的微血管和神经。在切除脑膜瘤瘤体的同时避免对其他脑组织的损伤,密切术后监护,并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提高手术成功率也非常重要[4]。医学研究表明,术前利用影像学资料并进行个体化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肿瘤及颅底骨质侵犯的程度、软组织侵犯的程度、大脑中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关系、是否侵犯海绵窦、是否侵犯视神经管等重要信息,准确的评估病情可以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为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提供保障。显微镜下肿瘤包膜应沿正常组织与肿瘤间隙分离取出,尽量避免损伤脑组织,可提高手术成功率。肿瘤越小,肿瘤全切除的几率就越大。如果肿瘤累及静脉窦会有较大的残留率,容易引起面神经、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患者有积极意义。如果术前怀疑肿瘤侵犯静脉窦,必须进行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检查,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如果发现肿瘤侵犯静脉窦并导致完全闭塞,可以与静脉窦一起切除,但要注意大出血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5,6]。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越来越普及,但显微手术的概念还未被正确掌握和应用。显微概念是指将对正常组织(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降到最小,最大程度处理病变,使患者获得最佳效果的显微医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概念。神经外科肿瘤为占位性病变,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偏瘫、失语、失明等运动和感觉障碍,甚至死亡[7,8]。显微手术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其技术要求高,在传统手术方式中由于解剖结构复杂,部分肿瘤深部或模糊,光线难以达到最佳照明状态,手术视野往往不清晰,使用高倍显微镜也不能准确判断并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往往切除不彻底或误切,破坏神经和血管,使肿瘤功能区受损,还会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残疾和死亡。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9]。首先,显微手术减少了病灶暴露,减少了大脑内部组织与空气的接触,降低二次感染率。显微手术通过将焦点和相关部分连接起来,建立三维结构图,手术入路和切除方法设计清晰准确,效果更加直观,可做到骨窗最小、路径最短、效果最好[10]。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对于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手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