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为主体的生成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2022-06-07张秋雅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0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张秋雅

摘要:生成活动是基于幼儿生活并关注幼儿内部需求的活动。它围绕幼儿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而展开,鼓励幼儿积极学习和发展的活动。本文以大班“小篮球,大精彩”为例,叙述教师通过有效的观察,根据幼儿兴趣生成活动,并依据游戏过程中幼儿的问题进行调整,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户外自主游戏中,从而在游戏中取得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兴趣,生成活动,幼儿教育

“生成活动”是指在幼儿生活中一切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即将发生的事情)。生成活动是围绕幼儿兴趣、围绕幼儿问题解决的逻辑而展开的。生成活动进一步反映了儿童的“如何学习”,“如何积极主动学习”和“如何快乐学习”,在这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还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注意积极引导。[4]

一、勤于观察捕捉幼儿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中指出:“要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1]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需要来生成相应的活动。在生成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记录、分析,以幼兒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在户外自选时间,大二班的几个孩子在篮球架周围,讨论着。“我们来打一场比赛吧!”“我们分两组比赛,我跟我爸爸打过的,每一队有一个队长,还有一个守篮的。”比赛开始了!子烨拿着球跑在最前面,泓锦拉着子烨的衣服,昀粲抢在泓锦的前面,子烨把球投进了框里。他们几个都跑了过来大声喊“进球了”“再来再来,我们要跑快点!”孩子们沉浸在比赛中,反复玩了三次。户外活动结束时,关于篮球赛的讨论还没结束。“我们下次再来玩吧!”“下次我跟你一队。”……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师观察到孩子们对篮球赛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经验,而篮球是幼儿园体育重要的球类运动之一,既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了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2]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2]的发展目标。因此,决定组织一场篮球赛,不但促进幼儿伸进系统和脑功能的完善,同时促进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的提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更复杂动作技能的基础。篮球赛对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幼儿团队协作技巧的好契机。期待大班幼儿在篮球赛活动中,学会分工、协调、合作等,在遇到困难时,能围绕问题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愿意考虑和接受不同的意见。

二、“问题网络图”确定生成活动方向

生成活动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帮助幼儿确定可探究和学习的主题,帮助幼儿围绕探究主题确定问题。一般来说,幼儿针对某个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的谈论和观点,往往包含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所展现的问题和兴趣中选取适合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是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

几个男孩在自发的篮球赛中出现的矛盾,引发了教师的注意。教师通过“你们是怎么进行篮球比赛的?在活动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的话题发起谈话活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梳理成“问题网络图”。在回顾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观看成人篮球赛的视频,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球赛的基本要求和球员之间的分工关系,并且为“球赛规则”的制定做了良好的铺垫、这次整理,为第二次的篮球赛活动提供了经验。

在确定生成活动的探究时,“问题网络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确定关于该问题的已有经验、为获取的经验和错误经验,能够让教师组织及区分幼儿已具备知识。同时,教师能够在生成活动的持续过程中根据幼儿的互动情况调整、添补资料,可以帮助幼儿拓展相关的词汇与知识点。

三、“抛问题”推进生成活动展开

在探索的过程中,当孩子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有争议和质疑时,导致游戏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或解决办法,时机恰当地给幼儿“抛问题”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也可以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将幼儿的活动引向更深层次。

再看本案例:第二次的自发比赛,为了避免昨天的争执和混乱,孩子们自发选举了队长,子烨和崇荣还给各自的队伍起队名。方烁将“裁判员”和“记分员”加入到了比赛中,他们主动邀请了张老师当裁判,陈老师当记分员。无疑,昨天关于篮球赛的讨论和球员队员的分工经验被很好地运用到了今天的比赛中。当出现犯规行为,裁判老师吹哨试图提醒注意规则时,孩子们并没有在意,他们仍然专注于各自的比赛。比赛结束后,两个队伍之间发生了关于“犯规”的争执,教师便以矛盾为契机,将“球赛规则”的问题讨论抛回给孩子们。于是,关于“球赛规则”的讨论开始了。

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成了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为了引导孩子们对规则的注意,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讨论。从讨论犯规行为、制定比赛规则、清楚裁判和记分员的职责和要求,到队服的确定,孩子们在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的同时,能够认真倾听和接受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当意见不统一时,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边通过抛出问题,促使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上,一边留意并回应个别孩子不断变化着的注意情况(如崇荣提出认错队友的情况)。篮球赛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开展和完成的活动,这次谈话为孩子们的协商、合作提供了机会,为后续比赛中共同遵守规则、分工协作提供了经验。

四、提升经验,拓展生成活动体验

为幼儿提供与探究相关的书籍和工具,鼓励幼儿自行查找、自制和运用参考资料。孩子们一起查阅资料、实地参观、话题讨论、收集资料、访问和咨询等,通过这些有效的互动行为,促使幼儿获取直接、间接的知识经验。同时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当幼儿遇到比较陌生的领域和问题时家长的参与可以帮助丰富话题。提升幼儿经验,拓展游戏活动使之更加深入开展。

紧接本案例:第三次篮球赛正式开始,两组队员们自主和团队沟通协商,选举队长、确认队名、选定裁判员和记分员,对比赛充满了信心。在45分钟的球赛中球员们熟练地尽心个投篮、抢球、运球、躲散,他们玩玩、停停、说说,专注、开心且兴奋。“正式比赛”不同于自发的篮球游戏,比赛规则的统一,既给了他们开展活动的要求(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激发了两个队伍的拼搏信心(赢得比分的信念)。火箭队的胜利,获得了同伴和集体的认可,更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比赛结束后幼儿自发的提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和其他班的小朋友打比赛?我们肯定最厉害”“对对对,我们肯定能拿第一”……教师以此为契机同意幼儿的想法,并提出问题“那我们要怎么样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友谊赛呢?”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回去思考,将想到的方法、需要的东西整理统计好再进行讨论。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孩子们对班级人员进行两种分组:后勤组和队员组。后勤组又分为:1.调查访问组(走访调查哪些班级有意愿参加篮球赛活动、会不会打篮球,是否有打过篮球赛的经验等);2.制作邀请函组(通过询问爸爸妈妈、查阅相应的资料、网络资源收集等知道了邀请函的内容格式并进行设计);3.啦啦队组(设计啦啦操动作并进行排练)。队员组则利用家长资源实地参观了一场正规篮球赛同时还提出要邀请舒宇爸爸当我们班的篮球教练对队员进行赛场规则礼仪的普及和技术训练……一切进行的如火如荼,“邀请其他班小朋友一起比赛”成为了我们班孩子近期最期待的事情。

虽然篮球赛是几个孩子偶发的游戏行为,但在这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分注重篮球比赛的技巧,而是注重在引导孩子讨论规则、团队协作,引导每一位幼儿正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结语

生成活动无根无源,只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问题,源于教师的观察和思考,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和儿童观。生成活动的开展改变以往教师为主预设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重视幼儿的“学”,以灵活、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幼儿动手去做,促使幼儿更加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2日印发

[2]《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陆倩君;浅谈幼儿园生成活动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 育);2019(05):78.

[4]赵青;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