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地方数字化育人协同平台建设研究

2022-06-07古志华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0期
关键词:企事业协同育人

摘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育人单位的通力协作。育人协同平台建设是地方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应采取有效策略,立足协同育人实践,合理规划育人协同平台功能,建设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育人协同平台,以此为基点推动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协同育人三全育人文化育人 数字化平台

构建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主要涉及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三大类主体,学校是落实育人工作的关键,党政机关是教育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企事业单位是社会育人资源的主要承载者、所有者,三大类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在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协同育人的责权利不够明确,育人资源缺乏统筹协调,育人协同的规范化制度化不足等,有必要进一步找准载体,推进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一、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地方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地方政府在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中发挥枢纽作用。宏观的角度上,非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育人资源如果不能调动起来发挥作用,就谈不上协同育人。社会治理、政策引导、教育指导间接影响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背后也与政府的统筹效能紧密联系。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育人环境密切配合,才能达成育人目标,而且在我国,学校教育单位主要是政府主办。因此,在整个协同育人宏观体系中,只有政府才能在其中发挥沟通协调的枢纽作用。

地方政府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调动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这个新机制要明确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自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使命,使各自自觉将育人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在工作中形成育人意识。要明确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自身在立德树人工作中需要做什么,如党政机关要做好顶层设计,承担统筹协调任务,企事业单位要面向学校和其他社会主体合理开放育人资源,合法合规提供育人服务,学校要提出合理合规的育人工作需求,规范开展育人活动等。这个新机制还需要构建起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沟通的渠道和规范,顶层设计、育人资源、育人活动之间的对接,制度的落实,需要有具体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有了这些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渠道和规范,育人新格局才算真正立了起来。

协同平台建设是协同育人新机制建设的综合载体。这个平台能够体现协同育人的理念、功能、体制机制架构、运行规范,能够将特定区域范围的物质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的育人功能整合在一起,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等育人主体应可以、乐意、方便地从这个平台合法获得相关育人资源的知情和使用权限,能够方便地在平台上开展所有使用、参与、体验相关资源的前期工作,各种使用、参与和体验的相关信息能够自动保存,成为后续研究使用的资源。如此,协同平台建设好了,协同育人新机制也就基本成型了。

二、立足协同育人合理规划育人协同平台主体功能

育人协同平台是地方育人资源信息的承载平台。理论上,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具有育人功能,实践中要使这些单位和组织的育人功能转化为育人资源,首先要求这些单位和组织的育人资源相关信息要能以直观可把握的方式呈现给学校、家庭和学生。这些信息越直接、越丰富,信息与育人资源的实际功能及运用便利性的符合程度越高,育人协同平台的作用便越真实可靠。平台建设应尽可能地把地方政府管理范围内具有育人功能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软资源如生产单位的岗位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实业兴国精神等可直接呈现于平台。硬资源如典型生产场所、参观展览场所及物品等,可以通过信息展示的方便,将协同育人的功能、作用、协同方式、协同需求、育人规范等进行公开,有需求的对象可因此而进行了解、沟通和操作。

育人协同平台是地方文化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表达和沟通的平台。生产企业培育新职工的需求、吸引新生力量的需求、企业文化宣传贯彻需求,与学校育人需求有不同程度上的一致性,育人协同成为企业责任后,企业与学校等育人单位之间的育人需求更加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文化场馆、文博单位、公共设施等育人资源单位,是提供育人服务的主体,这些单位不仅提供资源,而且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与学校等育人单位的育人需求一样需要呈现,呈现效果不理想时也需要沟通和协调,文化育人协同平台应该成为这类表达和沟通的顺畅平台。基于育人的公益性,育人协同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往往并不复杂,一些简单的育人协作应该在育人协同平台就能够达成共识甚至形成协议。

育人协同平台是育人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育人协同涉及范围广,要提高协同平台的实用性、便利性、吸引力,就應最大限度地将育人相关的事务集成到平台中来,既包括管理,也包括服务。平台可以开发相应的功能模块,将不同系统和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模块进行对接,让育人协同平台成为整个地方育人体系的管理和服务平台,育人协同平台可以较快的时间内成为地方单位和民众通用的育人工作平台,促进政府治理(特别是文教工作)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大幅提升办公效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实现业务可公开、可追溯、可监督、可问责,地方政府有新工作需求,或组织重大活动,或面临突发事件时,可即时开展大范围协同,或快速开发新业务的基础模块。

三、建设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育人协同平台

从日常实践看,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使用“外部”育人资源的主要是教育单位,如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单位对育人资源的需求与提供方之间的需求没能在公开合理的前提下开展顺畅沟通,一个城市具有哪些育人资源没有供公众方便查询的数据体系,不同的行政、行业体系,不同的实体单位各自为政,独立运行,消极等待教育机构上门请求服务,改革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的积极性不足,有的甚至为服务对象设置各种障碍,育人单位的协同育人需求受到制约,育人协同得不到稳定可预期的协同保障,协同育人效率低,阻力大,困难多,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育人协同平台,有利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协同育人平台的数字化为突破制度壁垒提供有利条件。通过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政策规定的育人协同义务和要求明确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协同育人的组织和带头作用,通过完善法规和制度的方式,开展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工作,落实自身在协同育组织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企事业单位也难以利用服务对象不知情的方式不履行或敷衍自身的使命和职责,相关职能工作人员再利用自身主导地位随意左右育人协同工作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开放环境下,作为育人关键主体的学校会更加便利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协同育人能力建设,推进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协同育人的各方共赢。

协同育人平台的数字化为解决协同育人“信息孤岛”问题提供良好条件。协同育人平台的数字化能为为协同育人的各方信息呈现和沟通提供了便利,各方都有信息公开的动力、压力和便利性,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方公开信息。育人协同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能将各类信息和数据数字化,强化了协同育人平台的信息整合和数据应用能力,平台因此具有将各种信息、活动和成果转化为集成数据的功能,实现平台的数字化和共享性。公众、企业、公共机构都能直接查询和运用,将数据应用于考核评价、科学研究、诊断改进等工作领域,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采取有效策略推进育人协同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育人协同涉及的主要主体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由地方政府协调平台的建设较为可行。地方政府召集协同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工作小组,谋划顶层设计,建立顶层协调机制,骨干协同单位在资源拥有、育人协同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集合更多相关单位和资源健全完善,由专业机构整合资源信息、需求开展平台相关设计建设。由于不同地方资源各异,具体情况复杂多样,平台建设可立足地方实际,摸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治理方案。

可以文化育人协同为支点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理论教学需要文化素材,实践教学重视典型教学场所,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文化知识和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元素,这些资源较多地集中在文化资源上。从广义的角度,文化的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文化育人”作为育人协作平台建设的起点,可以将统筹的资源范围集中于党政机构、具有文化特点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方面,在功能上可先从协同开展德育和社会实践等传统协同领域开展积累,以此为基点,再往专业教育领域和其他功能拓展,这便于先把该项工作做起来。

平台的建设应聚焦于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切实减轻育人单位的沟通协调负担。当前,各地育人协同工作难以实质性拓展的突出原因在于学校以外的企事业单位育人需求不突出,学校等育人单位沟通协调及运行成本过高,只有将学校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协同育人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平台的建设应侧重于体制机制建设,让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的职责更加明确,协同育人的鼓励和保障措施更有利,为协同育人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协同育人“水到渠成”。

可将“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平台作为先行试验点。高校教育对象为成年学生,需要协同运用的社会文化资源更加广泛和丰富,但是相较于中小学来说高校的数量较小,涉及主体较少,容易突破。高校对社会文化资源的育人协同需求更急迫,在协同的类型上更具代表性,在协同的层级上更便于直接对接。积累经验后可将文化育人协同进一步拓展到校企合作协同、大中小一体化协同、地方+中小学育人协同等更大的范围。以构建科学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青 张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3)

[2]刘东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重点维度协同育人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06).

[3]蔡秀梅.协同育人视角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与有效[J],教育学术月刊. 2021,(11)

[4]蓝波涛覃杨杨.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 2022,(02)

作者简介:古志华(1974-),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柳州文化资源服務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SL02);

2018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Z042)

猜你喜欢

企事业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
探究创新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新时期事业单位开展政工工作的思路分析
新时期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公布新配置轿车禁超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