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06-07金晓玉
金晓玉
【摘要】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因此,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入手,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希望对广大数学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备课以及教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在学习中思考.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比较枯燥、烦琐,而且逻辑性较强,从而“望而生畏”.教师如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实课堂内容,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加入学习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有兴趣的时候,其才会主动一探究竟,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只有真正地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教师的节奏掌握课堂的每个环节.在主观意愿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并能尝试逐层分析、各个击破,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从学习任务转变为一种热爱
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小学生还未形成理性的思考,主观意识不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很容易发生转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完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独特的情感.数学知识体系枯燥又复杂,小学阶段又是重要的基础阶段,学生学好数学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意义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在新课改之后,教学工作也有了很多新的改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而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受到教学任务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刻板单一,特别是数学教学活动.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本身自带枯燥的属性,加上部分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溜号而跟不上教学节奏.
(二)课堂不能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生接触的所有科目中,数学科目既复杂,又抽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课本上、书面上,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所列举的实际生活中的内容缺少真实性,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这都违背了教学原本的意义.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从教师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成功,不应该是教了什么,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了什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能够理解学生先天的劣势以及自身的不足.第二,教师坚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特别是要关心贫困学生、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面对的困难.第三,学生就的长处是需要教师细心发现的,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每一点积极改变做出正向回应.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喜欢教师,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教师,也更愿意配合教师.
同时,要想从自身出发,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更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一些小技巧,辅助学生逐渐进步,做好领航员的工作.这也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利用好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为教师提供强大的资源与机会,助力教师不断进步.只有一位综合能力过硬的教师才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师也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独具魅力的数学课堂.
(二)从教学方法出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闪闪发光
1.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好数学不只是为了简单地计算,而是要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生活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主题设计一个相关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亲身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故事情节来引入课堂主题.举个例子:“老师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个坏掉的長方体收纳筐,扔了有些可惜,所以想用一块花色塑料布把外面包上继续使用,但是应该用多少花色塑料布才能完全把它包上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我应该如何计算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有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问题中来,不断地分析与探索,直到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的答案.整个过程中以教师引导为中心,学生大力地配合,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归属心理就是自己在一个集体中认可这个集体,内心里也渴望集体的认可,并且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为集体贡献力量,能够对集体中的其他人员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获得一定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已经萌发归属感,但是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学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归属感的作用.教师要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参考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更具体的问题,并提问相应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回答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能增强归属感,从而觉得学习数学并不困难.9821028A-055F-4D0B-8596-A8E72AC7C4E2
3.利用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思考才会有争辩,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某一问题出现不同的声音,展开了争论,胜负欲就会让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知”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身边哪些物体是圆的例子.此时,有的学生说:“篮球、乒乓球、玻璃弹珠等.”有的学生说:“这些球不是圆.”教师并没有主动地纠正他们,而是带他们一起学习书中对圆的解释.通过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他们知道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在这个简单的争辩中,学生的胜负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从学生出发,求知欲望驱动学习兴趣
1.课外活动提高数学趣味性
学生学习的空间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课外就是另一个课堂.教师应让课上、课下都变为课堂,提高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表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去操场上进行测量.这样将公式进行灵活运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加深刻,学习过程也更加有趣.
2.多媒体技术助力趣味性提升
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让现代教学课堂又多了一样利器.这个新鲜好用的技术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展示得更加直接,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观察,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识图”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正方形等各种图形,也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展示出来,如桌子、课本等.这样的直观展示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形式多样化,可以是静态的图片,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因此,学生的注意力能被紧紧地吸引.
3.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不能小看任何一名小学生,人小责任心大,他们更在乎集体荣誉.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机制,对于学习状态好、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举办小组PK赛,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四)从游戏活动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于复杂的数学知识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因此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长久下去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中,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一些小游戏,在游戏中贯串知识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的时候,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邀请全体学生玩一个小游戏,如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我想邀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指令来做,如果有的学生做错了或反应慢,就会有一个小小的惩罚,你们愿意加入吗?”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可以发出指令,如“背蓝色书包的学生站起来”“穿白色鞋子的学生站起来”“除了男生都要站起来”等等.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做错的学生表演一个小小的节目.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游戏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高度专注的注意力,使课堂节奏走向高潮!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分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一來,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更加顺利,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也就会更加强烈.
(五)从师生关系出发,激活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大的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多数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回答问题,而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由以往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转变为积极采用多种互动方式推动学生提高互动的积极性与热情.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中学化现象,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学生特点,此阶段的学生普遍比较喜爱学习,也热爱教师,他们愿意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而且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比较高.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利用此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善于观察他们的心理动态与想法,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有益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六)从肯定性评价出发,强化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敢表达自己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学习困难,就会陷入学习障碍与困惑中,无法自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问,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丢失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和重视度,用心地呵护、爱护与关心每名学生,尤其是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照,应耐心地指导与疏导他们,逐步强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对学业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故意选取比较简单的问题向他们提问,借此帮助这些学生寻找到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重点检查这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与状况,提高检查及监管力度,要求他们必须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由家长接送回家.此种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提升自我认同感.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以此强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七)从优质的教学环境出发,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于教师心中,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制约,继续采用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他们将教学重点与中心放在知识讲解方面,为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并且将整合好的系统知识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此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的被动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直被动、机械化地接受知识,这在无形中泯灭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此种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中,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是非常沉闷与枯燥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将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学习,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学习数学,从而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优质的教学环境出发,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开展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与被动的学习方式相比,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像一座大楼,小学是牢固的地基,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数学科目本身的知识内容既枯燥又复杂,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氛围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让课堂获得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事实证明,从学习效果的层面来看,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过本次探究活动,我们得知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是:从教师出发、从教学方法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游戏活动出发、从师生关系出发、从肯定性评价出发与从优质的教学环境出发七个方面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云.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6):71.
[2]罗玉琴.兴趣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措施研究[J].天津教育,2021(6):83-85.
[3]林淦兰.激发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7):76-77.
[4]王建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2021(10):25-26.9821028A-055F-4D0B-8596-A8E72AC7C4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