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互相融合

2022-06-07于善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板书多媒体融合

于善光

【摘要】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学习助力,为教师教学增效,为课堂质量升值,但也出现作用与功能失效、形式与内容失调、本与末失度、现代与传统失衡等不当做法.板书是逻辑线路图、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多媒体与板书二者应相互融合,兼容并蓄.

【关键词】多媒体;板书;融合

一、多媒体的优势

(一)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使用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演示,直观,形象,妙趣横生,更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媒体的使用更好地建立了双通道,向眼睛,呈现画面;向耳朵,呈现解说.特别是电子白板、网络互动平台等设备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交流互动立体化、学情反馈及时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研究表明,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效果最好.

(二)多媒体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和容量,给教师授课提速提供了便利

丰富的音像资料,为收集、交流、筛选信息提供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智慧教室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使资源推送智能化,增大了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传统教学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多媒体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就是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它把定义、定理、例题、练习题,按照事先设置的流程行云流水般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不用教师写板书而浪费时间,也打破了黑板的局限,教师加快了教学的节奏,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这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人机交互,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破难点,为课堂质量升值

课堂教学不光有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更要有枯燥、深奥、抽象的理性认知,有些理性认知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光靠语言的描述、简单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传统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利用多媒体高科技的手段,通过动画演示、白板与网络互动平台等功能的运用,图形的旋转、变换等抽象的内容就展现得生动、形象、直观.在师生、生生、人机立体多元交流互动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交流,学生亲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充分体会知识生成、变化的过程,揭开了抽象知识神秘的面纱.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耳目一新,一目了然,对深奥的抽象知识、原理、规律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多媒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的便捷毋庸置疑,作用不可否认,它为教师教学增效,为学生学习助力,为课堂质量升值.正因如此,有很多教师把多媒体推上了萬能的“神坛”,导致过于关注而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过度使用而存在很多错误的做法等结果.

(一)过分注重画面感官刺激而忽视了正效应,作用与功能失效

有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认识不清、研究不够,存在着很多乱象:复杂劣质的背景,劣质低俗的模板,过多的字体颜色,多余的效果修饰(特别是一些动画的点缀),不当的声音,等等.本来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但上述这些乱象,不但没有发挥多媒体的正面的激励作用,反而产生了负效能,使学生沉溺于五颜六色、动感画面的感官刺激中,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反而牵扯和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学生学习有害无益.

(二)过分关注画面的设计而忽视对文字的整理和提炼,形式与内容失调

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文字使用上,一是,画面与内容不一致,喧宾夺主;二是,只是对教材的知识的重现与迁移,只是黑板的搬家.文字过多、缺乏内涵的概括和思想的凝练,会使学生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无关的材料会占用了学生的认知通道,争夺了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了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此种多媒体的运用因缺乏思维含量和科技含量,而使多媒体的功能弱化,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先进性.

(三)在备课过程中过度关注课件的制作而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本与末失度

有部分教师把多媒体的运用,特别是课件的制作视为备课的核心,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PPT的制作上,认为课件做好了课也就备好了.他们为课件“新意”煞费苦心,教材钻研却如“蜻蜓点水”,只看到教材的知识点,而挖掘不出教材的思想与内涵,舍本求末,何谈有效?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应用而忽视了教学本质,现代与传统失衡

一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为事实,这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能“适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过“度”则失衡,适得其反.二是有些教师认为课件展示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把课件一灌到底,课堂变成教课件,板书可有可无.一堂课结束,多媒体完成使命,退出舞台,黑板上寥寥无几,或只有教师、学生解题的一些板书,除此之外一切皆无.教学过程只是动态地呈现,如浮云掠过,再无迹可寻,知识成为过去,隐居于多媒体中,给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能有多少呢?整个课堂教学如海市蜃楼,景色虽美但虚无缥缈,又怎能高效?

在多媒体使用中,“过度”与“忽视”的做法是片面的,其有悖于教学的本质,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上述错误与不当的做法让教师劳神费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使得多媒体使用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

其实,我们需要给多媒体“正正名”,尽管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只能起到“画龙点睛”“如虎添翼”的作用.早在2015年,研究人员对PISA测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考察各国基础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科学等方面的测试)成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诸多因素中,其中有一条是学生在校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与其成绩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过度追求现代技术而忽视传统东西是不可取的.往往越是传统的越是有效的,只有把现代和传统有机融合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给多媒体“正正名”的同时更需要给板书“扬扬名”,板书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板书起着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多媒体与板书的互融意义

(一)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多媒体的动感体验,更需要板书的过程固化,动静相融

多媒体丰富多样的资源很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迸发激情,使课堂成为“动感”课堂.但光有多媒体往往是“动”有余而“静”不足,使学生的学习停在表面而缺乏深入,进入伪学习和浅层学习的状态.要想使学生深层学习,光有视角上的冲击还不够,更多的是思维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浅度学习引入深度学习.这一过程更需要把多余的视角清零,留下宁静的空间和思维的空白,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平静的对话、交流、互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学习过程.而板书是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把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的过程与结果定格与固化的.教学活动过程的呈现与记录能使学生感受到的知识产生、发展、生成的知识逻辑过程更有形,同时,使知识可视化,调动学生眼睛和耳朵“双通道”.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多媒体的绚丽多彩、动感十足,更需要板书黑白的清素淡雅、凝重沉静.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的教学.本节课的教材中,圆周角定理证明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其实在圆周角概念教学中蕴含更丰富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只不过由于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而被忽略.如何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一思想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如图1所示.第一,教学起点:提出问题,白板演示,初步感知.教师在白板上画圆,提出问题:在平面上画一个圆,把平面分成几部分?平面上的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点在圆内、圆上、圆外)?因为角的顶点位置不同,可以得到与圆相关的几种角(顶点分别在圆内、圆上、圆外,分别叫圆内角、圆上角、圆外角)?这一过程,师生互动,分别在白板上画出来.第二,教学生长点:明确问题,自主探索,小组互助.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刚才我们了解到,由角的顶点与圆的位置不同,得到了与圆相关的三种角,现在我们研究角的边与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圆内角的两边与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永远相交)?圆上角(圆外角)的两边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呢(两边与圆都不相交、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不相交、两边与圆都相交)?自己动手画一画,小组交流,互助学习.第三,教学研究点,人机交互,直观演示,提升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组际交流,并在白板上演示“把一圆上角绕其顶点旋转,此角的两边与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这一变化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补充完善,深化理解.如果仅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一闪而过,而没有学生的动手操作,那么学生对三种情况认识不深刻,不能入心、入脑.只有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加上希沃白板的辅助,才能直观形象,突破难点.通过人机交互,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同时,上面的每一过程除了全体学生落实到纸面上,还有学生的板演定格在黑板上,为下面比较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异同、圆周角的概念的探究提供了一席之地.“动”“静”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知道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明晰了圆心角、圆周角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体会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二)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多媒体的横向线性化流程,更需要板书的纵向结构化概括,线面结合

使用多媒体能够打破空间的局限,可以按照预设流程把教材中的知识点适时、动态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教学过程,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是随着投影的功能切换、换屏,教学过程“换挡”停顿,思路也随之跳跃,思维出现间断.而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密,思维连贯,如果由多媒体展示而出现的思维“裂痕”用板书来“焊接”,就会使知识形成系统,思维前后贯通.二是光看到知识的横向联系,是表面的、表层的、表象的,只有挖掘出知识纵向结构,才是深层的、深入的、深刻的.这既需要多媒体的线性延伸,对知识进行梳理,也离不开板书的纵向拓展,呈现知识的结构图.教学不仅需要有宽度,更需要有深度.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探索3.水位变化问题)”是二次函数的最后一节课.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二次函数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未知数、式、方程、变量、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之间的递进关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前因与后果.其次,水位变化问题的实质就是抛物线与直线的相交问题,由两条直线的交点,再到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了解纵向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的板书设计:(1)由浅入深,多媒体展现横向联系,引导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字母、未知数、变量、单项式、多项式),先观察(x,y),到观察一次函数y=x+1,再到观察二次函数y=x2-2x-3,回顾函数解析式、图像、点与有序实数对对应关系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2)由旧导新,板书表现纵向联结,求直线 y=x+1与 2x+y=4的交点,把两种方法(图像法、代数法)迁移到求直线y=x+1与抛物线y=x2-2x-3的交点,再到求直线y=-3被抛物线y=x2-2x-3所截线段的长度,层层推进,把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关系深化到图像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中,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思想——解析几何,同时为解决水位变化问题充分做好铺垫,即扫清障碍,埋下伏笔,分散难点,最终实现水到渠成.

(三)数学教学既要靠多媒体体现知识性,更要有板书承载思想性,形神兼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有思维含量,这是学科特点.教师不能只教知识,知识的价值在于它是学习的载体,教师要研究知识,研究知识的内涵与联系,以及所承载的学科观点.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收获的是:理解知识的思维能力,研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授课除了运用多媒体体现知识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体验对比、类比、迁移、转化等数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数学能力,把数学教学转变为数学教育,使教学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其中,板书具有承载思想性的作用,它就是思维导图,把思维直观化、可视化,它把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显性化,变得可操作.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3 分式方程”的教学.如图3所示,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知识联系、逻辑、结构,既要让学生看到字母表示数、式、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方程、分式方程前后知识的衔接,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式是原点,方程是生成点这一知识逻辑关系,以及式与方程分别赋予字母、未知数的不同含义.通过对比,让学生看清整式与分式、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成知识系统.学生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迁移,可以尝试解分式方程,体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教师精心设计板书,使其成为思维导图,能承载上面的内容.

四、结束语

多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正确使用多媒体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多媒体的使用要坚持:简洁化,配图与内容一致;结构化,信息和文字精练、有层次;可视化,图文并茂,声画结合;交互性,师生、生生、人机交互立体多元,学生广泛参与.教师要发挥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到位而不越位.同时,更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与价值,要认识到课件展示代替不了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它既是授课者教学过程、知识形成过程、思想方法的凝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教师一定要在板书上肯于下功夫、花气力,精心设计,善于应用,要上位并高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先进性,同时要把板书传统价值最大化,使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兼收并蓄.

【参考文献】

[1]迈耶.电子社会与当代心理学名著译丛:多媒体学习[M]. 牛勇,邱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板书多媒体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