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研究

2022-06-07张大为

中国市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港口城市

张大为

摘 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国与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港口作为海上与陆地的交通节点,聚集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临港产业的发展。该研究在国内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对外合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因素,构建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为北部湾临港产业合作发展提出对策,也为湾区合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对外合作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3-006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3.062

1 引言

港口作为陆地与海洋的交通要塞,聚集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產要素,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国际竞争的态势下,各国间频繁合作,港口城市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繁荣并且最具有活力的地方,临港产业也随着港口城市发展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双循环”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港口城市经济的增长显得尤为突出,临港产业是港口地区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也因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的发展重心。我国海洋经济起步较晚,临港产业发展较缓慢,远不及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东盟贸易对接北部湾的海洋经济起步更晚,临港产业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2 临港产业概述

临港产业指的是以港口为核心点,形成沿海的产业经济增长极的主流产业。以港口结构功能为导向,形成集聚产业,促使临港城市的发展,实现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临港贸易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此拉动周边地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方法。临港主流产业作为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核心,支撑地区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密集度高的技术、关联度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特征。[1]

临港产业的成长,不仅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产业资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利于当地企业扩展生存空间,更有利于诱导更多相关联的产业在区域内不断聚集,以此出现新兴的技术、能源、材料。[2]临港产业各发展时期的特点如表1所示。

3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现状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金融、贸易、技术、投资自由化流动,全球贸易合作所带来的效益尤为可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双循环”战略,也是倡导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的理念。中国对外合作的产业主要如表2所示。

北部湾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东盟贸易合作的的最近通道,海岸线长达1595余千米,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大港口城市位于北部湾的核心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中越“两廊一圈”等多个经济合作的交汇融合点,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桥梁及枢纽。依托强大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区域资源、优惠的国家政策,北部湾临港产业集群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并已初具规模。目前北部湾临港支柱产业为船舶修造产业、林浆纸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钢铁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3]。

3.1 船舶修造临港产业对外合作现状

2009年年初,北部湾经济区北海市铁山港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产业,并建成万吨船舶修造厂。2010年7月,铁山港3~4号泊位、新建铁路合浦至铁山港北线暨邮轮码头正式开工。此外,新奥海运有限公司也在铁山港动工建设5万吨级船舶修造厂,深圳盐田港注册成立的北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将在铁山港投资20亿元,建设5万~10万吨级船舶修造厂。与此同时,北部湾的钦州、防城港两地也在筹建大型船舶修造产业集群。丰富的海岸资源吸引了外商的投资,船舶修造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北部湾当地经济的发展。

3.2 林浆纸产业对外合作现状

北部湾临港具有丰富的林地林木资源。北部湾经济区利用适宜种植速生林的优势,建设钦州、铁山港大型林浆纸基地,生产高中档造纸系列产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钦州市林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钦州金桂林浆纸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81.5亿元(不含造林部分),建成后达到年产30万吨热磨机械木浆和60万吨食品级白纸卡的生产能力。截至2009年9月底,钦州金桂林浆纸项目完成投资33.6亿元,主体工程已建成,同年年底第一台化机浆已出浆,2010年4月正式投产。北海林浆纸项目由芬兰的世界纸业巨头斯道拉恩索集团和北部湾高峰林浆纸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后达到年产50万~6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能力,预计未来将达到年产100万吨纸生产能力,配套建设100万吨木浆生产项目和500万亩林地。生产出来的林浆纸正好通过港口航运方式运输到世界各地。

3.3 石油化工产业对外合作现状

钦州中石油产业总投资约153亿元,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项目于2006年年底启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向西南市场稳定供应600多万吨汽油、柴油等轻质油以及液化石油气、聚丙烯等石化产品。钦州中石油每年除了可向西南市场供应汽、柴、煤油等成品油外,还可供应大约46万吨液化气。其石油产业立足北部湾,辐射贵州、云南、广东以至东南亚地区,增加国内供给的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3.4 钢铁能源产业对外合作现状

防城港正在加紧实施“以港兴市、以工业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的战略,全力推进钢铁、核电两大重点项目,并将围绕钢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以实现打造超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目前,围绕防城港钢铁项目已有中一重工钢材加工、中冶实久钢结构等项目进入。同时,一期工程总投资686亿元人民币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以及一期工程总投资272亿元的北部湾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钢铁能源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在中国-东盟合作战略背景下,不断向东盟国家建设输送钢铁能源。C29C2C18-4881-4D99-90F3-FC5F092FDE19

3.5 电子信息产业对外合作现状

2007年6月16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北海工业园区举行了建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开工典礼,迈开了北海打造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步伐。仅6个月的时间,首批笔记本电脑就在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北部湾长城计算机公司生产下线,开启了北海市自主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历史。紧跟着吸引深圳新科、恒基伟业、台湾光宝集团等实力企业和外商进入园区,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全球电子产品提供良好的生产基地,也为全球源源不断地输出更多高科技电子产品。

总体来看,北部湾临海产业逐步由自然资源产业转向自然资源产业和科技服务产业相匹配的结构。由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普遍存在规模和实力上的不足,所带来的经济辐射面相对有限,对外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4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在北部湾临海产业对外合作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的是模型构建法,模型构建要素和取值是通过向北部湾港口城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的临海产业发放调查问卷,同时也向地方临海产业对外合作相关专家问卷咨询,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实际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4.1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指标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构建指标

本项目研究北部湾港临港产业对外合作,运用层次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1)港口城市的素质。港口产业对外合作其实质是由港口向外进行拓展。港口城市先天条件和后天建设,是全球典型港口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可见,港口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程度对港口对外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基础点。它包括港口城市的自然条件、设施建设、发展潜能、服务水平和质量、产业经济环境。

(2)物流服务能力。整个临港产业的运行不仅依靠港口城市的素质,还必须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实物的同步运行,这就需要便捷的物流服务。海陆空运输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带动对外合作必不可少的关键。对外合作过程的流畅还需要把握通关效率和便捷信息的流通。

(3)宏观环境。在世界经贸中,不同国家或地区都会制定相关政策来干预外部企业在本国家或地区的活动;并且对外合作所服务的范围并不单单是一个小区位,而是整个全球范围内各国间的合作。它包括政策支持、国际合作程度。

4.1.2 判断矩阵分析

判断标度如表4所示。

本次调研共发放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300份,共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各指标体系平均计算分配权重。判断矩阵(针对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比较3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如表5所示。

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对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并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得到表4、表5及表6。

4.2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指标模型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所有表及计算结果分析,明确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影响因素中占主要位置的是港口城市的素质,其次是物流服务能力,最后是宏观环境。要想使港口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发展良好,北部湾港口城市需要提升港口素质,其中主要是提升设施建设,优化自然条件,改善周边经济环境。

而在物流服务能力中,各指标差别不大。排在第一的是集运设施完善程度,所以北部湾港口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各集运设施,其次是信息化程度和通关效率。加强运用电子操作,能有效地提高效率,促进周转。物流服务的有效性因素方面,货物的周转效率因素与信息服务便捷程度都一样重要。

在宏观环境中:指标的权重值差别不大,但国际合作度还是较政策支持权重大。说明要促进北部湾港口对外合作的发展还要加深周边伙伴之间的产业和商贸合作。

5 北部湾临港产业对外合作发展对策

5.1 制定长远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港口的靠泊和通航能力,建设深水泊位、集装箱专业化泊位等多用途泊位。建立综合物流服务系统,包括大型的仓储配送中心及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加大铁路建设。铁路运输是地区运力发展的主角,而北部湾港口运输只有不到一半的货物周转是有铁路支撑,所以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铁路建设。

5.2 充分利用海港资源,调整临海产业结构

北部湾目前临海产业大多依附于不可再生臨海资源,有限的资源会限制现有临海产业的发展。北部湾应该科学整合沿海港口岸线资源开发,打造现代港口群,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医药、海洋旅游、海洋服务等可再生临海产业。

5.3 拓展产业经济腹地,促进周边城市临港合作

共同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随着产业转移北部湾港口城市所依附的腹地资源经济总量不足,需要更广的腹地产业作为后盾,可以借助海域经济区产业合作来实现资源流动,促成临港产业合作链的形成。

5.4 提高港口信息化程度

北部湾港口经济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不高,运用范围有限。临港产业的对外合作需要利用网络信息实现海港资源的共享,便于临港产业的开发、建设、管理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周延.加速打造国际门户港[J].当代广西,2020(20):19.

[2]覃波.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KFM”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7(5):16-18.

[3]李书珍,葛艳红.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耦合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9):210,212.C29C2C18-4881-4D99-90F3-FC5F092FDE19

猜你喜欢

港口城市
近代福州与横滨的城市发展比较
我国“一带一路”沿海港口城市国际化水平研究
船舶尾气排放对葛洲坝大气灰霾的影响初探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港城互动发展战略研究
港口城市第四方物流市场及运作模式探析
港城关系演变特点及对港口城市发展的启示
不要了
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