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港城互动发展战略研究

2017-04-20赵秀英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35期
关键词:港口城市发展战略一带一路

赵秀英

摘 要: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明确了国际陆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战略节点地位。西安国际陆港作为中国最大和最早建立的内陆港,其与港口城市的协调发展对国内陆港建设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该文在阐述西安港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安港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差异化定位、临港产业区建设以及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西安港城互动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对中西部国际陆港建设启示。

关键词:港城关系 国际陆港 港口城市 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216-02

2013年,我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构想,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东段中心)、银川(中段中心)、乌鲁木齐(西段中心)等11个中心城市的陆港为“点”,以公路、铁路交通干线为“轴”,以各陆港城市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国际陆港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各地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西安抓住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以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陆港为切入点和发动机,通过国际陆港的辐射作用带动西咸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互动发展,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此外,西安国际陆港是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其发展对国内其他陆港建设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研究西安港城互动发展问题,促进西安国际陆港的经济辐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港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Hoyle和Murphey将“港一城”关系的演进归纳为港城关系初级阶段、港口城市膨胀阶段、港城进一步分离阶段、港口撤离阶段、滨水区域重新开发阶段等五个阶段。刘波(2009)综述了学者的观点,认为港口通过经济乘数效应、临港产业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等整合效應成为港口城市经济的引擎;港口城市能够通过促进港口吞吐量的攀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临港产业的发展对港口起到支撑作用。

目前,国内外港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对陆港与城市关系的研究很少。国际陆港虽然与海港的区域位置有差异,但是本质上也是对外开放国际商港。因此,本文利用海港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效应理论,在阐述西安港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安港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物流枢纽功能、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西安港城互动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对中西部国际陆港建设有所启示。

1 西安港城互动发展现状

自2008年成立以来,西安国际陆港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中转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地,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新城”为目标,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公路港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三大支撑平台,打通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国际贸易通道,成为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通道的中心站点,陕西省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中心枢纽。

1.1 西安国际陆港建设提高区域物流水平

西安国际陆港通过现代化高科技物流运作模式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区域社会物流成本,能够将社会物流成本占经济总量的比列从20%降低到16%。同时,西安国际陆港聚集和培育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了西安市物流行业的社会化程度,降低了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优化了区域内物流休系。2016年10月,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在西安国际陆港实施,对于提升国际陆港货物集散能力以及西安的铁路交通枢纽能力有重要意义。

1.2 西安国际陆港建设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西安国际陆港以“大通关”协定为依托,通过与东部海港(上海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等)和西部口岸(阿尔果斯、阿拉山口)合作,实现了“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构想,搭建企业与同际市场的直接对接通道,减少了辐射区进出口货物的中转环节,提升了辐射区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辐射区内陆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能力,促进了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2015年上半年,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共完成集装箱运输5.07万标箱,同比增长47.30%,其中30%的货物来自西安本地,70%的货物来自周边及沿海地区。

1.3 西安国际陆港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西安市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装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等为主导。“中国制造”浪潮逐渐消退后,西安市顺应国家政策调整将经济重点转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邮政业、仓储业等行业实现了高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5年上半年,西安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9.9%。西安国际陆港建设围绕着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保税加工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区域产业体系,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2016年丝博会暨第二十届西洽会期间,西安国际陆港签订现代服务业项目46个,合同金额达到370.59多亿元,呈实现了多元化产业聚集效应,发挥了深层次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

2 港城互动发展中存在问题

尽管西安国际陆港具有东联西进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从港城互动关系视角来看,仍存一些不足之处。

2.1 产业结构不完全合理

西安国际陆港属于商贸区和住宅区结合的第三代开发区,并不是以物流园去与商贸区相结合的第四代开发区。西安国际陆港距市区中心较远,只能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物流集散铁路线面向国际市场,无法有效的为西安市场提供工业和商贸配套服务。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缺少临港产业区,对西安市经济的实际拉动作用有限。

2.2 物流体系不完善

西安国际陆港的物流枢纽功能尚不完善。西安国际陆港辐射“关中-天水经济区”,但西安国际陆港与区域内宝鸡、渭南和天水等等城市及其下属各县的城际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无法实现西安国际国际陆港一站式报关报检业务,仍需企业自己完成货物从产地到西安国际陆港的运输。

2.3 区域经济辐射功能有限

西安市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对西安国际陆港吞吐量的提升作用不明显。2015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为1895.7亿元人民币,西安进出口总值1761.9亿元,占陕西省进出口总值的93%。宝鸡、咸阳的进出口总值分别排全省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53.68亿元和28.64亿元。由此可见,除了西安、咸阳和宝鸡以外,其他七个市对国际陆港的吞吐量拉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西安国际陆港的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作用有限。

3 西安国际陆港发展战略

采用港城互动发展模式,西安国际陆港发展战略不但要解决港城互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又能够落西安国际陆港的战略目标。

3.1 差异化战略定位,增强自由贸易核心功能区作用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核心节点城市之一,具有东联西进的独特区位优势,应发挥自身资源集聚力和向心力,将西安国际陆港定位为未来西部地區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功能区。因此,西安国际陆港应在传统陆港功能基础上,加强其集散中心、商品流通和产业聚集地的功能,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更大程度的开放发展,增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

3.2 完善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区域贸易增长

西安国际陆港的发展离不开海港的货源基础,与海港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海港-路桥-陆港”的发展路径,有利于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和贸易额的增长。目前,西安国际陆港已经与天津港、上海港、青岛、连云港和宁波港开展了海港联运合作,但合作内容大多停留在战略合作的层面,仅开通了西安-青岛班列。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强西安国际陆港的国际中转型枢纽功能,扩大其货源吸引路径,对促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安市应着力加强区域内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解决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市、县的城际物流配送问题,实现“属地报关,港口验放”高效通关,促进区域内对外贸易的多极化发展。

3.3 建设临港产业区,增强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纵观世界优良港口的形成于发展,都与临港产业的长足发展密不可分。临港产业依托着港口优势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建立大进大出的加工工业,从而带动临港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繁荣。西安国际陆港应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区,以现代物流业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王太郎,薛羽桐.“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安陆港国际中转枢纽功能的路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120-124.

[2] 张宇圣.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大陆桥视野,2015(8):58-66.

[3] 李钊.建设西安国际陆港 助推区域开发开放[J].大陆桥视野,2011(1):49-53.

[4] 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与现代港城都市互动发展战略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11.

[5] 刘波.港—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进展述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8-32.

[6] 刘皓,亢巨龙.提升西安内陆港功能 建立新型内陆运输体系[J].中国铁路,2014(4):37-41.

猜你喜欢

港口城市发展战略一带一路
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