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2022-06-07闫志光凌占一
闫志光 凌占一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161-02
摘 要 户外运动对全民身体素质的加强,以及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户外运动训练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育运动方式打破了传统封闭式教学,让学生接触到自然,并且学生兴趣也得到激发,积极主动参与到户外体育活动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是一项具有教育性质的娱乐一体化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近自然,体会到自然生活的乐趣,对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学生体质、体能情况,针对性制订户外运动训练计划,常见的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等。这些属于野外训练项目,可以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像划艇、游泳等水上训练项目,需要在特定场地进行,该类训练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训练地点,并且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安排训练强度。在活动期间,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得以构建,并且有利于学生整体协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户外运动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 实施措施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政府部门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供给上出实招,着力兑现“亲民、便民、惠民”的公共体育服务目标。我国绝大部分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主要由各级政府投资或筹集国有资本兴建,所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意味着政府拨付的资金是“十三五”期间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关键经费来源。户外运动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体能,还拉近了学生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
一、高校体育教学户外运行训练现状
经过实际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了解到,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期间,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不合理,实践运动与理论出现偏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并且部分教师无法掌握体育教学精髓,缺乏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从而对大学生身体及综合素质发展存在限制性影响。同时部分教师在不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下,盲目开展户外运动训练和设置运动强度,也是不合理的,这不仅会对学生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还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无法充分发挥户外运动实效性。
二、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提升措施
(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管理模式的构建
1.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加快体育创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普及应用,为各个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同样,这对高校相应模式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和设施方面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进行管理模式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的体育锻炼需求。之前的体育场馆内部的运动器材、设施等大部分是基础型的,只需要人工监管,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就能满足日常所需。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量高科技、高智能的运动器械应用于体育场馆,对相关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运用先进手段对这些器械进行监管和维护。比如,在器械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追踪器械的使用情况,通过监控设备实时监管健身器材,防止其遭到故意损坏。在共享管理中,应当对这些内容加以重视,推动该模式的健康发展。
2.完善共享管理机制,明确场馆开放共享规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要想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安全管理、场馆开放共享时间以及开放共享收费标准。首先,场馆安全管理上,应当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内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措施,确保场馆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条件。在开放共享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紧急事件,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体育场馆内安装监控设备,借助远程移动端视频实时监控场馆内的具体情况,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人员受伤等事件时,在移动端应当及时语言播报,由场馆内的专门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通过这种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智能化,管理起来更加便捷,而且还有效减轻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其次,开放共享时间和开放对象上,应当明确场馆定位,明确具体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对象。场馆在开放共享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进入场馆内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使得场馆内人员密集,同时增加了体育场馆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体育场馆不适合年龄大的老人或儿童进入,应当允许那些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反应力较好的人群进入。在共享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定时开放与预约开放结合起来,对于开放人员应当做好登记,并且持证入校、一人一证。在管理中一定要明确开放共享时间,如果任由场馆无节制的开放,不仅会给体育场馆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容易出现非法聚集等现象。因此,必须要设置合理的开放时间,做好开放期间的监管工作。
(二)聚焦“教、练、赛”,深化体教融合
目前,世界体育强国在竞技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领域都有适合自己的模式,如美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全链条的培养体系、德国的“俱乐部模式”、澳大利亚的“学校+社区俱乐部模式”、日本的“学校+企业模式”等。体教融合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人才后备力量培养的中国方案,是国家深化体育和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存在课程内容繁多、体育学习“蜻蜓点水”、各学段“低级重复”等问题。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而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难以有效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基础上,筛选培养后备竞技人才,夯实体教融合基础。“教会”是实现“勤练”和“常赛”的基础。“教会”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对教的内容和教的过程加以研究,使内容更加适用,过程更加有趣。其次,体育课堂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变为学生“会了多少”,只有在比赛中熟练运用习得的运动技能才能说是真的“教会”,学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说“教会”。因此,对“教会”来说学以致用是关键。“勤练”是提高运动技能的路径,也是增强体质的重要保障。“勤练”的基础是兴趣和技能,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基于学生具体情况与个体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勤练”度的把握就至关重要,只有强度到位、密度适宜,学生才能在练的过程中打磨技术、提高体能、磨炼意志。另外,要想“勤练”,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要求高校要将体育课堂延伸到课外,督促、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训练与课余体育锻炼。
(三)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一是在地方经济相对落后情况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动手去丰富教学器材。例如用废旧钢管焊接制作高低杠、双杠、单杠;利用废轮胎作为体能训练设备;利用废旧麻袋缝制沙包来用于腿部肌肉训练;利用废旧汽车轮毂做杠铃等等。这样的活动本身就属于创新活动,让学生形成较高的参与热情。二是积极地进行教学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需要我国教育改革领域进一步放开,对其中存在的阻碍进行研究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消除不同档次学府之间的资源分配壁垒,实现资源分配公平化。三是高校需要积极地和当地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建立合作,能够以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地丰富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地。
(四)给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明晰的途径
一是教学器材创新。除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机电知识设计智能体育器材,利用力学原理去改善器材,这样的内容都充分地考量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他们成为敢想、敢做、敢创新的特殊人才,让他们全面发展提升了本身竞争优势。二是教学活动环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集中在活动策划方面。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了解彼此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来展开教学活动策划,例如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体育活动,春季的野外越野、夏季的足球赛、秋季的校运会、冬季的室内篮球等,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使得其了解到不同体育活动具有的特点,尽量做到一年四季活动量的均衡性,并且可以考虑到体育活动存在的风险给出对策,甚至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策划校间对抗赛等。三是教学内容创新,即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沟通,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出一些创新的体育游戏活动,将一些体育技能融入其中,实现体育教学寓教于乐以及体魄塑造的多元功能。四是教学方法创新,师生积极配合去不断地将比赛法、项目教学法等融入课堂当中,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教学的积极对接。
三、结语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而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精神,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户外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參考文献:
[1]林世勇.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措施[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133-134.
[2]王宏磊.拓展训练在大连市高校体育中的推广路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3]李贺林.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J].知识经济,2020(12):84-86.
[4]陈杨,胡红,吴延硕,等.定向越野与高校体育教学的 实践分析[J].拳击与格斗,201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