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体育文化对比研究
2022-06-07陈皓月
陈皓月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42-02
摘 要 散打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武术项目,与现代的综合格斗类项目在社会、物质、体制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散打和综合格斗的发展起源、民族特征、服装设备、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散打运动的发展,展望未来,对比起西方的综合格斗项目一定要吸去他们技术上的精华,更进一步地完善技术动作,更好地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在服饰上面可以加入我们的民族元素,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打造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好地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和精神。
关键词 散打 综合格斗 体育文化 民族
一、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相关文献评述
本研究主要探讨散打与综合格斗发展困局的根本原因,为散打走出现在面临的困局提供解决方案。因此,首先要对散打和美国综合格斗之间的体育文化进行系统分析[2],研究内容为散打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散打与综合格斗的发展起源和民族特征、散打与综合格斗之间的物质文化对比、商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散打发展的一个回顾和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后,散打运动逐步发展起来,强烈的对抗性,给散打项目也戴上了竞技体育项目的头衔,非常的符合目前的竞技体育特点,也更加容易让现在的人接受,在很多研究史当中对散打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大多数还是以散打技术展开。但除了行内的人去看这些,普通公众怎么去了解呢。散打一直是以竞技项目著称,也在为进入奥运会做准备,但是没有经济市场、群众市场等,如何能发展起来。黄强和潘晓波在回顾散打发展历程当中认为,散打入奥“是势在必行”的以及散打职业化[3]。只有打开了市场、进入了大众视野,才能够推动散打项目的一个发展。胡玉玺认为在散打发展中存在不能辨证地看待散打的发展、名称使用混乱、理论与应用脱节和管理与推广工作落后的问题,提出应向多元化、科学化、职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4]。
段位制是体育项目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制度。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跆拳道,他就是采用了段位制的方式[5]。有很多的人不知道有段位制的存在,大多还是停留在竞技武术这一方面,但竞技武术对于很多人而言自身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对武术也只能望而却步。所以武术段位制的出现就对于武术来说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段位制对于散打来说也是入奥的一个重要手段[6]。
上述研究中大多数普遍的还是围绕着散打进入奥运会和散打职业化发展方向。但实际上进入奥运会和职业化这两者是非常矛盾的。姜传银和朱瑞琪还提出对散打进行普及推广的建议,不能仅仅把散打限制在竞技当中,后面的发展更是要针对大众以及学校[7],只有普及度开始慢慢增加,散打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散打与综合格斗的发展起源和民族特征
散打又称“散手”,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先人们的生活,从狩猎到军事,赛制一般采用三局两胜的方式进行。散打中的技术包括了拳、腿、摔等技术动作。散打是在建国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而又是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当时还是受到很多武术爱好者的喜欢。并且散打是中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从技术方面来说,散打其实是由多种技法合成一个体育项目,他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它承载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是礼仪大国,对于所有的事物都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在比赛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并且在散打所有的比赛当中,一般不強调以KO对手为主,而是在规则内点到为止,这是中国散打的文化内涵的体现,这也是散打独特的民族特征。为什么说散打现在走不出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散打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但是在宣传传播这一块儿是完全不够的,只是在自己的一个地方施展创造。
美国在UFC开创比赛的时候,双方的运动员是可以不穿戴任何护具,比赛过程中没有时间限制,都是以对方认输或者是失去意识、裁判中止比赛方可结束[8]。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去参与到比赛当中去,完全的展现出了人类血液中本有的暴力因子。当时的综合格斗是在赛场上要将对手打到完全不能还手,就因为这样形式,也吸引了很多的人。UFC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并且各个国家对此都有所了解,一个是因为国家强大,第二就是因为国民的支持。反观我们国内的赛事,大型一点的全国赛事,观众席上一眼望过去寥寥几人,这也是我们国内体育散打赛事走不出去的原因之一。
(三)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之间的物质文化对比
散打在比赛过程中是必须穿戴护具的,为了保护运动员。每一个公斤级别的运动员都有相应的护具,上衣必须扎进裤子里面,比赛过程中的以前使用的红、黑护具,但经过散打的发展进步现在的护具分为红、蓝。在场地上,散打使用的擂台是高80cm、长800cm、宽800cm的擂台。台面上铺有软垫,台中心画有直径120cm的中国武术协会的会徽。台面边缘有5cm宽的红色边线台面四边向内90cm处画有10cm宽的黄色警戒线[9]。
美国综合格斗是身上不佩戴任何护具的,美国综合格斗以KO对手致使对手失去意识作为评论胜负的一个机制。随着美国综合格斗的发展,也是为了保护运动员,在比赛中实行了穿戴护具,为五指拳套、护齿这两项。在服饰方面不作要求,可以穿戴任何服饰,包括带有自己俱乐部标志的服饰。在场地上美国的UFC场地是擂台边上有八边形(原为五边形)的铁网,铁网高1.75米,立柱装有保护软垫。擂台对角线长为9.14米,面积为59.04平方米[8]。
二、结论与分析
(一)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在现在看来,散打项目可以体现出现在中国体育体制上面的问题。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的重视竞技体育、对于职业赛事的缺失、群众基础不够、项目不够大众化等等系列问题,并且在过度重视竞技中缺失了项目本身的一个文化特色。没有特色的项目如何才能进入大家的视野?怎么才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在什么样的体制下面我们才能够使散打发展得更好?这些问题到如今都是没有得到解决的,以往的一些相关研究大多其实都没有得到实现,还是非常缺失的。B35E3FAC-867B-4A43-9371-B4FFB9E18368
散打反映出的是现在中国体育的一个通病,重竞技、轻职业、缺观众等[10]。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收集研究,只有提高国民的关注,有了基础的关注和经济基础才能促使散打运动的发展。
(二)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的商业发展
2014年,国务院针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政策,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进行市场开发。这也给散打的商业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后散打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商业比赛,比如“功夫王”“散打争霸赛”等[12]。但是在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以及大众的关注度不够高,这些比赛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个就是,在举国体制下面,大部分运动员只能参与到全国锦标赛事,并且金牌的数量也非常的有限,并且散打项目又是单人项目,这就给运动员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除了本来练散打的运动员,一般的运动员也参与不进去,这就造成了商业赛事运动员的缺失。第二,商业赛事对于运动员的包装宣传不够,没有明星运动员作为支撑,所以造成了没有观众的现象,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经济支持,那么不管多好的商业赛事都办不下去。一是体制问题,二是经济问题,第三个就是没有群众基础,这也是散打在商业赛事上面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反观美国的商业赛事,UFC到现在为什么能这么火?笔者认为美国UFC能有现在发展,一个是因为对选手的包装宣传做得好,也非常的具有包容性。不管你是谁,都可以参加比赛,加上国民支持度高。在这个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里,美国的综合格斗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不仅仅是冠军赛,也有挑战赛,比赛也有着丰厚的奖金,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运动员参与到里面去。加上UFC的观赏性上面也很高,国民参与度也高,会积极观看这种搏击格斗类的比赛。
散打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大众化,进入不了校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国家重视体育,但国民呢,回看历史,我们的在武术方面其实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禁止的,出现了断层,并且从古至今都有重文轻武的情况,所以武术散打有很大程度上是不被接受的,再加上包装不够,所有的比赛都是体制内的,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走不出来。
三、结语
散打在体制内可以举办一些商业性的比赛,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在技术方面可以吸取借鉴同类型格斗项目的精华.比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柔道、自由搏击、美国UFC等等同类型格斗。現在的散打只有拳、腿、摔三种技法,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肘和膝来增加观赏性。这样不仅仅是在技术上面得到一个增加,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武术的一个传承和延续,能更好地体现出武术的技击性,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特征和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大龙.传统武术技法对散打运动国际化传播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2]李耀章.散打项目发展导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73-75+86.
[4]胡玉玺.武术散打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0(03):114-117.
[5]尔雨田,杜长亮.论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刊,2015(01):21-23+27.
[6]刘淑慧.高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02):112-116.
[7]姜传银.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5):54-57.
[8]刘明亮,高静.中国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体育文化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03):98-102.
[9]李耀章,王莉,朱立新,等.竞技金牌导向与散打项目发展困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06):524-528.
[10]王占涛,李中军,汪明修.武术缘何不放弃奥运会——从非奥运视角看武术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03):1-4.B35E3FAC-867B-4A43-9371-B4FFB9E1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