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分析
——以致留学生的公开信为例*

2022-06-06刘懿楠王祖嫘

关键词:话语应急疫情

刘懿楠, 王祖嫘

(1.鄂尔多斯市体育职业中学,鄂尔多斯 107010;2.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

一、引 言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急剧传播和蔓延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界有关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宏观研究不断增加,但对特定社会群体和机构的相关研究目前还较为稀少。话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宇明早在2006年就曾指出,语言学应当加强话语权的研究;(1)李宇明.中国的话语权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6,(6).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语言作用时,进一步强调构建话语体系,获取国际话语权的观点。(2)李宇明.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外语界,2018,(5).从2011年起,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话语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讨论逐渐热烈。陈汝东从修辞学角度对国家话语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议。(3)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文秋芳进一步强调了国家话语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其是检验国家语言能力的终极目标。(4)文秋芳.国家话语能力的内涵——对国家语言能力的新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沈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切入,为新时代中国话语规划提出了明确目标。(5)沈骑.中国话语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语言规划的新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9,(4).吴赟、顾忆青从国家层面出发,提出了对外话语战略的基本框架与规划思考。(6)吴赟,顾忆青.国家对外话语战略的内涵与规划[J].语言文字应用,2019,(4).根据苏金智提出的国家话语定义,中国高校的话语隶属于国家话语范畴,是高校代表国家处理国内外事物所产生的言语作品。(7)苏金智.国家话语的生成传播与管理能力及其提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进而可以推出,高校在应急状态下对外发布的话语也是国家教育机构话语的重要构成,是高校代表国家处理国内外应急事务时所产生的言语作品,是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组织规划应急话语的能力应当隶属于国家语言能力。因此,研究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对提升我国国家语言能力和对外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学界对于高校在疫情期间发布的应急话语及其话语规划能力的探讨不多。本研究旨在结合具体话语内容对中国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实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对外应急话语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语料选取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各大高校一度停课,2020年春季起,全国高校普遍第一时间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制定了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教学调整方案,并以机构身份向无法来华学习的外籍留学生发送公开通知,以保证学生及时了解留学政策变化,顺利转入线上课程学习。本文选取2020年上半年高校密集发布相关应急教学政策的时期,采用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收集了该时段国内各高校官网公开发布的此类通知,其标题多为“致……的一封信/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这批针对留学生的公开信可以视为疫情期间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典型代表。本文共筛选并整理出来自中国19个省区市46所高校的公开信文本,共计48,132字,形成研究的语料库,地区分布详见表1。

表1 发布公开信的高校地区分布表

(二)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内容维度

将内容分析法得到的编码进行归类,并将相近类别进一步归纳为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内容维度,我们得到以下分析结果:中国高校疫情期间的对外应急话语主要由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3部分构成,表2展示了各项内容维度的比例。

表2 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内容维度表

1. 应急知识

应急知识指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中向外籍留学生主动传播防灾、减灾知识的内容,包括对突发事件事实的描述和披露。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汇聚起了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XX省XX市已持续32天0新增确诊病例。”据统计,本文语料库中与应急知识相关的话语占总段落数的17.3%。

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指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中向留学生传达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与事件紧密相关的政策和精神,以及机构自身制定的相关防灾抗灾决策和教学管理安排。例如:“学校决定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具体复学时间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研判确定。在学校正式发布复学通知之前,全体留学生请勿提前到校。”据统计,与应急管理相关的话语占本研究语料库总段落数的56.6%。

3. 应急服务

应急服务指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中从学生角度发出的、带有服务性质的内容。其中既包括高校实际提供服务保障的描述,也包括为保障留学生身心健康而采用的鼓励、倡议、情绪安抚话语。例如: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校广大老师为保障新学期教育教学正常运行,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教学质量不打折扣”,积极学习钻研在线课程方案,认真做好了线上教学的各种准备。学校正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同学们学习、实习、毕业带来的影响。据统计,与应急服务相关的话语占语料库总段落数的26.1%。

《新课标》规定了生物学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为学科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为此,要有效实施新课标下的教学,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

从话语语料内容的构成来看,此次疫情背景下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以应急管理内容为主,应急服务内容次之,应急知识内容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下对机构角色和责任的定位主要是“管理”,其次是“教育服务”,其余则处于不太重要的地位。

(二)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影响变量

应急话语不仅应从“需求”“规划”和“使用”角度加以分析,还应从应急质量的角度加以分析。(9)屈哨兵.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因此,对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分析也应考虑应急的质量。根据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本文选择“应急反应时间”“多语资源能力”和“话语规划能力”作为其应急质量的影响变量。

1. 应急反应时间

从产生条件看,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产生于应急条件,紧急状态下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反应越迅速,应急质量就越高。如突发事件之后机构迟迟未发布相关通知和信息,往往会引起师生的焦虑,甚至演化为负面舆情。本研究以新冠疫情发生后,各高校“公开信”发布的时间作为应急反应时间的观测值,以3月为界限 ,在2020年3月1日前发文的机构为反应速率快的机构,即早期(10)按照国内高校学期安排,3月1日一般为开学日,因此研究将开学日之前发出通知的院校归为反应速率相对较快的群体。;在2020年3月1日(含)后发文的机构为反应速率慢的机构,即晚期。据统计,早期发布的文本占总段落数的46.0%,晚期发布的文本占总段落数的54.0%。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发布较为及时,在应急反应时间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有超过半数的文本发布较晚,尽管2020年春季多数国内高校都做出了延迟开学的安排,留学生对此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与中国学生相比,外籍学生来华学习在手续和行程安排等方面需要更长的周期,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发布的延迟可能给留学群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

我们以高校应急反应时间为自变量,对外应急话语内容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了交叉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维度内容的应急反应时间分布均匀,发布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χ2为3.453,p=0.178>0.05)。由于本研究收集的“公开信”发布时间较为集中,均发布于2020年1月~3月,可能对数据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仅从3个维度内容的百分比来看(见图1),无论早期与晚期文本,高校话语中都更注重疫情期间的应急管理部分,而对于留学生提供的有形或无形服务的相关内容在晚期发布的文本中占比更大,这说明在防疫期间,随着时间的流逝,高校对应急服务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并出台了相应措施;最后,应急知识的相关文本早晚期没有变化,这反映出新冠病毒防控相关知识的传递和防疫信息的披露与应急反应时间无关。不过,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不同内容维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否有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图1 不同应急反应时间的话语内容维度统计图

2. 多语资源能力

从话语接收者角度看,高校对外应急话语针对的是外籍留学生,“对外”是其突出属性,话语发布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外籍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话语含义。本研究的“多语资源能力”指高校在发布“公开信”时使用多种语言准确向留学生传播相关知识,传递相关政策,满足其语言多元化需求的能力,是机构应急质量的一大体现。据统计,新冠疫情期间,80.9%的高校发布的“公开信”除了使用中文,还使用了多语资源,以确保应急信息的准确传达,一些高校同时使用了中、英、日、韩4种语言,说明绝大多数高校具有较强的外事工作自觉性,能够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对语码进行调整,并具备与之相应的多语资源组织能力。不过,也有19.1%的高校仅使用中文传递相关应急信息,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11)《2019年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于2020年5月发布的研究成果,覆盖全国454所设置翻译专业/学科的大学,含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指标设置全面,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全国高校外语翻译专业的总体状况。排名,这部分高校的外语翻译能力排名比较靠后,甚至不在前一百名榜单之内,表明学校翻译专业力量相对较弱,多语资源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无法确定是否所有外籍留学生均能很好地理解机构所发出的信息,其话语传播效果可能因此大打折扣。

我们对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语种使用及其发布时间进行了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多语资源能力与应急反应时间的交叉分析表

表3显示,高校多语资源能力与应急反应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01),多语文本的发布时间与中文单语文本相比,更加不均衡,早期发布的多语文本较少,绝大多数多语文本发布较晚。以上结果表明,对外应急话语多语文本的规划和制作往往要花费更长时间,同时也表明现阶段中国高校多语种对外应急话语的规划和储备不足,因此在突发事件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补充发文中的多语资源。

从话语内容维度的分布来看(见图2),无论是在中文单语文本中还是在多语文本中,应急管理类内容占比最高,应急服务类内容次之,而应急知识类内容则占比最少。这再次印证了疫情期间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在应急管理内容中投入较多,而应急知识方面投入较少的现状。

图2 (12)因统计数据百分比“四舍五入”存在误差,该图中各项内容百分比加总和为99.9%。不同语种的话语内容维度类别图

3. 话语规划能力

赫琳在论及国家话语建构时提出,应“挖掘民间潜能,以个体叙事演绎国家故事”(13)赫琳.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四个维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作为国家话语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精心规划其内容和形式,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能否根据外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对相关话语进行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急话语的质量。我们从传播方向、传播形式和传播主体的角度对本研究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次新冠疫情中,各高校“公开信”的话语规划采用“由上至下”传播路径的占比达90.4%,而采用“由下至上”传播路径的仅占8.1%,还有极少数高校(1.5%)的公开信将传播对象定位为留学生主管部门的教师而非留学生群体,意在通过留管部门教师实现防疫知识和政策的二次传播。以上情况表明,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主体以机构身份为主,属于传统的“自上而下”传播方式;只有少数学校吸收了教师、学生等加入传播主体的行列,形成多元传播体系,尝试进行“自下而上”的传播。在传播媒介方面,97.1%的高校选择了文字传播,仅有2.9%的高校选择了图片传播,而截止语料最晚发布日前并未有高校使用视频及其他形式传播相关信息,这说明现阶段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传播媒介比较单一,尚未实现多种媒介的立体传播。

为深入观察不同高校话语规划的特点和效果,我们选取了A、B两个高校的对外应急话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话步分析,详情见表4。

表4 高校对外应急话语案例分析表

上述2个案例来自中国不同高校,从话步分析中可以发现,A、B两所高校希望向外籍学生传播的重点内容大同小异,但对话语的不同规划使两者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其中案例B中的话语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传播,即本研究中多数高校采用的方式;而案例A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传播,相比于B的“传统方式”,案例A从外籍学生的视角出发,将外籍学生作为话语的主体。2所高校话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防疫措施方面,B高校从机构管理角度将相关防疫措施和要求统一传达,而A高校则将其分成“学校措施”和“师生互动”两部分,以学生们亲近的老师代替管理者的形象,容易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同时,以师生互动的双向行为代替机构单向发布的要求,制造了双向交流的效果。二是学生的承诺,与案例B的另一个明显不同是,案例A用留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承诺代替了学校对其提出的要求,这种设计更容易引起外籍学生的共情,能够激发受众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身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避免了传统机构话语的说教感。总的来说,A高校的话语设计更容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令受众认同和接受话语内容,而且在受众群体中更易互相传播,扩大传播效率。在高校对外应急话语中,多采用A高校这类“自下而上”的设计,能够使传播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四、启示与建议

(一)找准高校对外应急话语定位,提升教育领域话语规划能力

本文研究发现,此次新冠疫情中,高校对外应急话语的内容主要由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3个维度构成,其中应急管理的声音最强,应急服务与应急知识则相对较弱。机构发布的话语不仅承担着信息传播的功能,同时也构建着机构自身的形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布对外话语时希望呈现何种自身形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应当成为管理者、服务者,抑或知识的传播者?当受众是外籍人员时,中国高校话语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否符合外籍受众对高校的认知图式,这不仅影响着话语传播的效果,也间接影响着受众对高校,乃至中国教育体系的评价。以往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对国家形象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是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的大事,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在发布对外应急话语时应找准自身定位,充分考虑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合理规划应急话语的内容,平衡管理者、服务者以及知识传播者等角色,不断提升教育领域的话语规划能力。

(二)充分整合高校语言资源,建立对外应急话语预案

对外应急话语主要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储备和良好的应急预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本文研究发现,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各大高校对新冠疫情的应急反应时间各不相同,许多高校发布对外应急话语的时间较晚,显示出高校在话语发布方面缺少相关应急预案。此外,由于对外应急话语的特殊性,高校还需调动多语资源,这进一步增加了话语产出的时间。本文研究中80.0%以上的高校都能在话语发布中使用多语资源,为信息精准传播提供保障,但各地高校多语资源的应用尚不平衡,个别高校多语资源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语码丰富性和应急反应时间还需兼顾,避免在外语翻译方面耗时过多而延误信息发布。为此,各大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应急机制,积极未雨绸缪,缩短对外应急话语的反应时间;同时重视多语资源的储备和话语开发,整合各类语言资源,研制多语种的对外应急话语范本,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迅速地加以应用。

(三)挖掘民间潜能,建设多元主体的对外应急话语体系

本文研究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对外应急话语仍遵循传统的传播方式,在话语主体、话语结构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规划不足。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看待这些话语,多数以机构的身份发声,对受众而言距离较大,个别高校甚至不直接同留学生对话,而是构建了一种上级部门-留管部门-留学生的多层级话语格局,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传播效果方面,虽有广度,但缺乏温度,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民间主体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疫情期间身边“小故事”的力量未受到充分重视。可见,高校对外应急话语能力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外事部门和留学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对外应急话语规划时更多地从受众视角出发,挖掘民间潜能,以事感人,以情动人,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构建机构、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种媒介协同作用的新型对外话语体系。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发言中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应“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r.。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对外话语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做好对外传播并非只是官方媒体的职责,而是需要不同行业在各自的窗口发挥正面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高校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步伐加快的今天,高校对外话语是国家对外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冠疫情的发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校外事工作的意义和努力方向,对外应急话语能力的建设有利于树立我国高等教育的正面形象,用知识界的声音向世界阐释中国思想、中国精神,消除误解与疑虑,从而更好地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

猜你喜欢

话语应急疫情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战疫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