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发展
——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为例

2022-06-06刘鹏婕朱巍

智库时代 2022年26期
关键词:人才高职专业

刘鹏婕 朱巍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媒介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传播路径也更加的广阔。2019年,随着5G正式进入商用,媒介生态土壤发生巨变,同年,国家教育局就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文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注重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的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将时代发展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新阶段下复合型人才,也是媒介发展新常态下需要探讨的。

一、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四面楚歌

(一)社会层面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逐渐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带来的另一个负面趋势是,传统媒体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应届生吸收能力逐渐弱化,更加使得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无法达到传统媒体的高要求。根据网站职友集[1],提供的关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2014-2021年期间的招聘数量我们不难发现,自2018年之后,该专业在近几年期间招聘量是呈现一个递减的状态。

(二)专业层面

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现有专科层面高职学校1486所;现有专科层面高职在校生1590.10万人[2],相较于本科院校的相似专业来说,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专业普遍存在发展速度较慢现象,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不够丰富、专业设置结构不明确、教学设备更新速度慢、市面教材针对高职高专使用的专用教材较少等方面。

(三)生源层面

相比较于本科专业,高职专业的生源质量一向良莠不齐,文化课成绩偏低是普遍现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高中期间并未了解过该专业,而是在高考结束以后因成绩等原因被迫选择该专业,先天对于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图1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14-2021招聘数量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武汉商贸),是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创办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新闻采编),始于2009年,由最初的18人,专职教师1人,发展至今在校生共307人,专职教师5人。自2019年到2021年三年间,在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抽查中,该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在97.6%。在当下紧张的媒体环境下,招生人数和就业率如何做到不降反增,跟这些年的专业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

(一)把握新时期下的就业机会

虽然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是莫大的挑战,但我们更应从中发现,在新媒体成长的过程中,为高职新闻采编专业人才培养也带来新的机遇,根据作者余红,李婷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主流招聘网站中,有5.26%的网络与新媒体单位招聘“大专”学历的毕业生,除此以外,在招聘要求中注明“不限学历”的招聘信息占样本总量的20.85%的[1]。从该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降低门槛纳人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高职院校,更应把握住新媒体领域带给高职新闻采编专业的新机遇。

开设学科专业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就业方向,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传播人才。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闻人才的技能需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更需要具备熟悉各类媒体业务的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考虑到高职学生门槛低的事实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对接的是对于学历要求相对没那么高的岗位,根据职友集网站公布的数据信息来看,各大招聘网站对于本专业学生招聘岗位大多集中在如新媒体编辑、编导策划、运营、自媒体从业者、导演等职位。如图2中就是在湖北地区对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相关岗位招聘及薪资情况截图。

图2 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相关岗位招聘情况

(二)优化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媒体环境日趋复杂,但对新闻采编专业,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高职教育本质就是职业教育,旗帜鲜明地面向市场来进行服务发展,培养对于企业有用的人。因此从专业建设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否能准确把握趋势,在专业建设中找到、找准方向,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新闻采编专业并非同一些机械工程专业一样流程较为格式化,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式,而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对于主体意识的创新的要求较高,例如图2中所提及的视频编导一职,在职位要求上不仅要求应聘学生是相关专业的,而且要求应聘者可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更深层地挖掘市场以及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优质内容的更新迭代等。

鉴于此,学院在新闻采编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中,明确目标,立足湖北,辐射周边,紧贴湖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接文化传媒行业,网络媒体制作行业,服务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文化产业,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品德端正、技术合格、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文化传媒行业生产、发展,达到可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创意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掌握采、编、摄、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文化传媒、艺术、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己任,以加强媒体采编与制作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也不忘教育的本质,注重个体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发展专业的特色

我院新闻采编在专业特色的现实发展中,也将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市场变化来灵活调整,最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比起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更倾向于在移动端和PC端的传播形式下谋出路、寻发展。从满足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扩充高职新闻与采编专业培养的外延:以《采编与制作专业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知识结构方面指出,需要学生达到国家对高职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用英语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等,并在相关课程中有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等相关内容,做到课证融合,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专业要求上,学生需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资料收集、策划,采访提纲拟定、整理、发布,内容完善、图片拍摄、后期、整理、发布,视频摄录、剪辑、整理、发布,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具备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文案策划、热点解析、深度参评、图片后期处理、影视创意等专业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框架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实操技能的锻炼,并且围绕新媒体岗位设定合适的课程,如摄影摄像、后期编辑、短视频创作策划等,增强其动手能力和拓展能力,既可以为公司、机构、组织等培养践行者,也可以为公共传播也培养良好公民注入新鲜血液。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调研新媒体人才岗位招聘信息中显示:目前就业市场急需的三种新媒体人才排名依次是关于可操控复杂机器的后台研发,可以创意编撰、整合的文本编辑以及产品经理,其中后台研发岗位招聘专业基本和新闻采编关联性不大,剩下两类人才专业来源较为广泛;而且从对专业的门槛来讲,低学历的新媒体岗位依次有:文本编辑、客户服务、产品销售、数据分析。同时,利用高职院校,校企联合的优势,了解业界人才需求。特别是网媒公司,从数据出发,近些年网络媒体对高职新闻采编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在未来几年还有增长趋势。武汉商贸在专业建设发展中也是偏重于网络媒体方向,例如网络编辑、网络运营、文案策划、视频拍摄、后期包装等,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增强专业特色。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各行业都开始重视自身形象建构和对外的宣传沟通。因此,熟悉地域特色,了解行业知识,掌握传播特征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将是就业的新趋势。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未来规划

作为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专业,在专业建设中不光要紧跟时代潮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人才;更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道德的养成,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职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在未来专业建设上,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学生素质,完善自主学习平台

虽然重视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征,但新闻采编专业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如只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综合素质养成,则也会为人才后续的持续发展带来弊端,特别从现在科技发展的形式来看,部分媒体工作内容被机器所替代只是时间问题。例如腾讯财经在早些年所研发的写稿机器人就告诉我们,只是单纯的机械操作,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是不可取的。在专业发展中,除了技能养成,也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其后续发展持续力。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实训室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会自我管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高求知兴趣,强化自身专业素养。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施,注重课赛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结合业界需求,建设如苹果后期工作站、网络电商创作室、电影摄影棚、商业摄影实景棚等在内的教学实训室和创造基地,为学生加强校内实践、与业界成功对接、提高就业率创造条件。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校企结合模式,还要注重课赛结合的形式,多带领学生参与有影响力的国家级赛事。自2020年两年来,教师共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地区及省级比赛二十余项,包括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获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3项,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4项,学生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三等奖4项,获12届全国大广赛视频类全国三等奖等。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工作、深造助力。

(三)强化师资力量

贯彻落实送出去、走进来思路。定期组织专职教师成员深入职业一线岗位交流、培训学习,与业界保持良性互动,更好地了解目前用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拘泥于纸上谈兵;教师内部定期讨论、共同进步,鼓励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增强科研能力。

加强教师的“双师”型认证,多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吸收行业前沿咨询,并将其投入到教学中,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服务。

猜你喜欢

人才高职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