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6-14岁儿童肥胖现状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2022-06-06肖华玲
文/肖华玲
儿童肥胖属于营养障碍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相关研究发现,儿童肥胖极容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此外还会导致脂肪代谢、糖代谢异常,对儿童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家长对儿童过分溺爱,直接导致肥胖发生率逐渐增高。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儿童肥胖率增长迅猛,肥胖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最突出的营养问题。近20 年来中国儿童的体质量指数增加了0.6kg/m,腰围增加了1cm,超重肥胖率从8.1%上升到18.0%,腹型肥胖率从15.3%上升到28.9%。人们对于儿童肥胖应该引起重视,我国应该加强对儿童肥胖的检测和控制。为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儿童肥胖重视度,进一步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此次研究分析了荣成市6~14 岁儿童肥胖实际情况,同时综合评估诱发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实施科学、标准、合理的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荣成市城区在校学生,对其饮食、运动、生活方面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情况计算学生肥胖率,分析诱发肥胖的危险因素。
1.2 方法
(1)由专业人员按照身高、体重检测方法对此次随机抽取的276 名在校学生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同时注意检测时需要保证学生完全去除外衣、鞋子、佩饰物等,保证检测准确率。检测后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
(2)根据儿童超重标准和身体质量指数标准分析此次随机抽取的在校学生超重情况。身体质量指数标准大于等于24kg/m为肥胖。
(3)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儿童运动、生活、饮食、家庭情况等。此次共发放问卷调查276 份,已回收2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55%。此次问卷调查真实、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肥胖情况
学生年龄在6~14 岁,平均年龄10.9 岁,超重128 人,超重率46.38%;肥胖54 人,肥胖率19.57%。其中女孩肥胖率明显低于男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率无研究意义(P >0.05)。
2.2 儿童的行为因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高糖饮食、食欲好、晚饭离睡觉时间间隔,晚饭后是否消夜、吃饭速度、是否参与运动、运动的时长、频率、平均睡眠时间、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等变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发现,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不喜欢运动、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睡眠时间短、饮食偏油腻及父母超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
2.3 父母是否超重对子女肥胖的影响
父母都不超重子女肥胖率为15.43%、父亲或母亲超重子女肥胖率为23.46%、父母都超重子女肥胖率为42.53%。研究结果发现,父母都超重子女肥胖率较高。父母超重是子女肥胖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此次研究荣成市6~14 岁儿童肥胖实际情况、综合评估诱发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在一般情况方面,女孩肥胖率明显低于男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率无研究意义(P >0.05)。在儿童行为因素方面,食欲好、进食速度快、运动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睡眠时间短、饮食偏油腻及父母超重肥胖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多因素。
儿童肥胖主要由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作用。遗传因素所占作用较小,而环境因素所占作用则较大。其中遗传因素中,父母体重情况可以通过遗传直接影响子女超重或者肥胖。父母双方、父亲或者母亲超重或肥胖儿童发生超重或者肥胖危险分别为父母双方正常体重儿童的4 倍、3.1 倍、2.7 倍。环境因素中饮食结构改变,脂肪功能增高、高糖食品产生等因素,均会引起儿童摄入量超标导致发生肥胖危险。活动量较少,长时间久坐、视屏活动时间增加,会直接降低儿童能量消耗,从而导致肥胖发生率增高。儿童睡眠质量较差,影响白天活动量,导致活动量降低,也会增加肥胖危险。疾病因素中,精神疾病、菌群失调、储存能量失衡也会增加肥胖发生风险。
根据遗传和环境因素,制订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肥胖发生。①提高家属和儿童对肥胖认知和重视,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肥胖知识讲解,告知儿童肥胖带来的危害。此外还需要积极向家属进行宣导,提高家属重视度,让家属参与进来,从日常饮食、生活、作息等方面督促子女。②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往往会增加零食摄入量。加上过于沉溺电子产品,还会减少运动量,从而导致高热量摄入过多,运动量减少,诱发肥胖危险。③均衡饮食,饮食偏油腻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学校和家属应该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学生身体实际情况制订标准、合理、均衡饮食。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肥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从儿童生活、饮食、运动、父母等方面实施有效干预,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儿童肥胖情况,保障儿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