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葡萄糖酸锌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2022-06-06杨新丽
文/杨新丽
轮状病毒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具有腹泻程度严重、腹泻时间长等特征,患病后以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轮状病毒腹泻没有针对致病因素的特效药,在临床治疗期间主要根据个体的腹泻症状确定治疗方法,同时关注电解质紊乱、脱水等问题的纠正。在儿科领域,本病的发病率较高,秋冬季节是本病的高发季节,合理选取治疗药物,切实保证患儿症状的改善效果,对临床医疗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展开分析,结合我院近期开展的临床试验,对葡萄糖酸锌的治疗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 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介于2 ~9 岁;(2)依从性高;(3)无其他并发症。80 例患儿中,男41 例,女39 例,平均年龄(4.1±0.8)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 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儿加用葡萄糖酸锌,具体方法如下。
常规治疗:(1)根据患儿的腹痛、腹泻情况,合理选取治疗药物,采取对症治疗;(2)密切关注患儿的电解质情况以及脱水情况,必要时采取措施纠正电解质紊乱、脱水等问题。
葡萄糖酸锌治疗:口服葡萄糖酸锌,规格为20mL,每日一次。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儿的止泻时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如实记录。治疗结束后,由临床医师根据病症改善以及预后情况,对患儿个体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止泻时间、不良反应率以及疗效综合评定为观察指标。其中,止泻时间用于反映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病症的改善效果,不良反应率旨在说明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葡萄糖酸锌的治疗的安全性,而疗效评定结果的对比则用于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为确保疗效评定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减少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色彩,本次研究中负责患儿疗效评估的医师不直接参与试验,且采用如下标准进行评定:(1)用药四天以后,患儿的腹痛、腹泻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恢复正常,即为显效;(2)用药四天以后,虽症状未完全消失,但同治疗前相比,患儿的临床症状、排便情况有明显改善,即为有效;(3)用药结束后,患儿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或者排便问题没有改善,即为无效。完成疗效评定后,对两组患儿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止泻时间
统计资料显示,对照组的平均止泻时间为(4.58±2.37)d,观察组为(2.48±1.75)d,观察组的止泻时间明显更短,P <0.05,提示葡萄糖酸锌的辅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腹泻症状的改善。
2.2 不良反应情况
本次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加重等,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2.3 治疗有效率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轮状病毒主要经口传播,秋冬季节,幼儿双手接触附有轮状病毒的污染物以后,出现吮吸、拿取食物等动作,就有一定的风险感染轮状病毒,继而引起腹痛、腹泻等问题。临床治疗显示,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初期,患儿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发热等问题,有时可伴有明显的腹痛、呕吐等症状,若临床医师未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仔细检查,本病很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随着病情的发展,腹泻、腹痛问题加重,患儿的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从目前针对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医学研究来看,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以后,患儿的肠道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血锌水平、机体免疫功能等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状态下,患儿消化道遭受病毒侵袭的风险明显增加,加之临床实践缺乏针对本病的特效药,临床症状的消解与预后改善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需要考虑患儿个体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治疗方案。因此,探讨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治问题,合理利用现有的药物、配套医疗手段,尽快缓解患儿的临床病症,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诊治,有观点认为,补充葡萄糖酸锌对患儿的症状改善有积极意义,该观点的提出主要立足于以下事实:(1)锌是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在抑制小肠黏膜增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腹泻后多数患儿的血锌水平会出现明显下降,及时补充新元素能够有效纠正血锌水平过低带来的不良后果;(3)葡萄糖酸锌的补充对肠黏膜的再生以及相关酶、核酸的合成有着重要作用;(4)在诸多因素的叠加作用下,病毒复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体浓度升高,患儿继发感染的风险降低,这为腹泻症状的康复提供了良好条件。综合上述分析,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明确该方法对患儿症状的改善效果,我院拟对其临床治疗过程进行观察。
围绕葡萄糖酸锌的辅助治疗价值,本次研究对患儿的选取、治疗方法、评估指标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试验对象的选取阶段,为了保证试验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葡萄糖酸锌的治疗效果,患儿的选取严格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同时剔除了患儿个体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病例。其次,对于治疗方法的选取,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治疗模式,一为既往轮状病毒腹泻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由临床医师根据患儿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腹痛程度、腹泻情况,对症施治;二为常规治疗方法+葡萄糖酸锌,葡萄糖酸锌的用量参考说明书与既往的治疗经验,确定为20ml 每次,每日一次。最后,评估指标的选择与治疗价值的体现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在综合考虑患儿的治疗需求、病症迅速改善的重要性等多项因素以后,本次研究共选取止泻时间、不良反应率以及疗效综合评定结果三项指标。从此次实验的结果来看,在止泻时间指标上,观察组的用时明显更短,观察组平均用时为(2.48±1.75)d,而对照组的用时为(4.58±2.37)d,两组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过程中,患儿出现的各类不适症状,都是判断用药方案合理性、药物选取以及药物剂量问题的重要参考因素,本次病例中,观察组仅有1 例呕吐,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2.5%;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结合上述分析来看,葡萄糖酸锌对本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联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尽快改善患儿的病症,且整个治疗过程相对安全,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将其作为本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在确认葡萄糖酸锌治疗意义的基础之上,用药方法以及用药的剂量是学者开展相关研讨工作的重点。江超雄等对葡萄糖酸锌颗粒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其在确定用药剂量时,根据患儿的年龄进行划分,3 ~6 个月患儿的用量为70mg/日,该剂量对应的锌元素为10mg;6 个月~3 岁患儿的用药剂量翻倍,用药持续十天。熊乡情等在研究本病的治疗方法时,对叶酸片+葡萄糖酸锌片的用药价值进行了分析,其选择的葡萄糖酸锌片的基础用药剂量为10mg,根据患儿的年龄情况酌情增减剂量。从此类文献中不难看出,相关研究对葡萄糖酸锌的用药方法持有的观点并不一致,药物联用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葡萄糖酸锌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效果,以及不同剂量的葡萄糖酸锌对患儿临床症状的作用差异,后续研究应当围绕葡萄糖酸锌的合理用药以及多种药物的有效协同展开,以最大化葡萄糖酸锌药物的作用为目标,合理选取药物剂量与用药方法,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客观评估葡萄糖酸锌的治疗价值,从研究结果可知,将其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结合,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作用,但本次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对葡萄糖酸锌的用药剂量没有进行区分,所选对象的样本容量相对较小,观察指标、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在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实施治疗时,从患儿个体的症状、机体差异出发,对症选取治疗方法,同时补充适量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能够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缩短患儿的止泻时间,促进症状的改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