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

2022-06-06张文玲李田勇

保健文汇 2022年1期
关键词:肝郁证型优良率

文/张文玲,李田勇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慢性胃炎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甚至多发于青少年群体。疾病的出现与食物因素、免疫性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等相关,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贫血、中上腹不适、精神淡漠、舌炎及乏力等等,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较为严重的胃溃疡及胃出血等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中一般针对患者实施的西药干预,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停药后极易出现复发的现象,不利于患者预后。中医治疗中提倡对胃炎患者开展分类辩证的治疗,为探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开展中医辨证干预的有效性,我院针对收治的60 例慢性胃炎患者展开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双盲分组法将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胃炎患者分成两组,30 例参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分布在20 至75 岁之间,平均年龄(41.09±3.56)岁,其中脾胃虚弱型患者、脾胃湿热型患者、肝郁气滞型患者分别为7 例、15 例及8 例;30 例治疗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分布在21 至76 岁之间,平均年龄(41.16±3.72)岁,其中脾胃虚弱型患者、脾胃湿热型患者、肝郁气滞型患者分别为7 例、16 例及7 例。

统计学处理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基线资料,结果表明差异不大(P >0.05),统计学无意义,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本研究收治的60 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均参照“慢性胃炎”的临床标准;两组患者经中医分型后均符合“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等中医标准。

1.2 方法

对30 例参照组患者开展西医治疗,为患者实施替普瑞酮50mg 的口服治疗干预,一天口服三次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合并上腹部饱胀及恶心症状的患者加用潘立酮10mg 的治疗,一天三次,连续治疗30 天。

针对治疗组30 例患者实施不同类型分类后的中医辨证干预,首先,针对脾胃湿热型患者实施胃炎复治疗,基础方为神曲、蒲公英、紫花地丁、救必应、延胡索、党参、黄芩等各10g,针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加用田七、半夏各10g 进行加减治疗。在此前提下,对于合并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开展香砂六君子汤的干预,基础方为田七、木香、五味子、白术、茯苓、半夏及肉豆蔻各10g+陈皮、砂仁各5g+吴茱萸3g 加减治疗。为肝郁气滞型给予柴胡疏肝散的干预,基础方为白芍、香附、川芎、柴胡、陈皮各10g+甘草5g 的辩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1 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中医症状评分和治疗前后对比的中医症状评分等指标的差异。(1)中医症状评分: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综合评分,分数与症状评分呈正比。(2)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100%;优:治疗30 天后经胃镜检查病灶消失,无症状,且6 个月内无复发;良:治疗1 个月后患者症状改善,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治疗后3个月内未复发;无效:治疗3 天 后患者检查结果未改善,依旧存在上腹部不适及嗳气等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实施SPSS27.0 软件的处理,当P <0.05 说明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优良率、中医症状评分

参照组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分别为(4.12±1.13)分、(2.26±1.05)分,相比:T 值=5.30,P 值=0.00;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优良率差异较为显著(P <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症状评分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同证型中医症状评分与参照组患者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临床消化内科属于较为多发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临床治疗中应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以往的西医临床治疗中一般针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促胃肠动力药物及胃黏膜保护药物的治疗,虽然能起到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的效果,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在停药后复发的现象,不利于患者预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一般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及中医辨证治疗,中医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及肝郁气滞型等不同证型,其众多证型中,脾胃虚弱这一证型的特征包括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齿痕等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气短、食欲不振及脉弱等症状。脾胃湿热这一证型的特征包括恶心呕吐、胃脘胀痛、舌苔黄腻、胸闷、口臭及胃脘灼热等等。肝郁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胁肋胀痛、情志不佳,少数患者会出现少食、胸闷及睡眠差等表现。中医提倡针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不同证型实施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本研究中针对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开展柴胡疏肝散方案、自拟方胃炎复方案、香砂六君子汤方案等个性化治疗干预。中医治疗中多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及清热消食等为主,以上药方中的各类中药药物具有助消化、温脾燥湿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的胃脘胀痛症状,促进胃液的分泌,强化患者的食欲,还能保护患者的胃黏膜,达到行气温中的治疗目的。本观察结果显示,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治疗组慢性胃炎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优良率相对于参照组显著更高,而中医症状积分明显更低,且两组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对慢性胃炎患者分析不同类型的临床特征之后开展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由此可见,慢性胃炎患者的不同类型的特征差异较为显著,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分型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肝郁证型优良率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的证候分析及辨证用药研究进展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