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本科通识类选修课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概论课程为例

2022-06-06高岳芳

高教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模式课程

高岳芳,鲍 露,孟 阳,肖 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018 年10 月和2019 年10 月,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两部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消灭“水课”,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

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较早使用“金课“与“水课“概念的是浙江大学的陆国栋。他认为当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独守一本教科书讲授知识,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自表演,学生成为看客时,课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这种课程被戏称为“水课“。陆国栋对“金课”和“水课”的探讨是针对一定时期内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而提出来的。早在2013 年陆国栋就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纵向维度教学与中学区别不大,自我维度各大学区别太小,横向维度与国外区别太大的现象。

然而,目前选修课的现状是,选课学生数量多、构成复杂、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导致低阶性、陈旧性“水课”泛滥。王玲玲研究表明,在公共选修课中,学生选课之后学习兴趣不高,“选而不修”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选修课选课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问题。

茶为国饮。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媒介和载体。培养具备茶学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培养“一懂两爱”新型现代化农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途径之一。本案例中的茶学概论课程共32 个学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茶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类选修课,目前已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开设。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茶学基础知识和中国优秀茶文化普及的茶学导向性课程,涵盖了茶与健康、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和茶艺等涉茶基础知识。茶学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为茶专业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更在于丰富大学生的茶学基础知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本文以茶学概论课程为例,分别从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打造通识类一流课程提供一种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效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重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落实落细的关键。2018 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全面梳理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架构时,首先应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根据这个目标定制教学内容。茶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包括了解茶的历史与现状、各民族及各国的饮茶习俗;掌握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基本理论及工艺;学习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程序;领会茶文化的精髓;学会科学泡茶饮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表1),我们以“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作为本课程的融入点,旨在以茶为载体,将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三农”情怀等与课程灵活结合,通过茶学基本知识和中国优秀茶文化的熏陶,为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增强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懂农、爱农、扶农、助农、兴农的新型现代化人才。为了达到该教学目标,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并梳理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整理并自主录制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重新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明确各项活动的方案、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在教学设计时,通过适当的课程改革,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并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实现“德育”与“智育”并重,促进课程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表1 茶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无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信息化、知识全球化和学习革命的推动下,大学教育须由“传统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转变,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即从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学生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引导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课前做足“导”的准备,增加课程内容的光度和深度;课中师生充分交流互动,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达到“做”的目的;课后实践并举一反三,达到“用”的效果;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维结合,达到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每节课教学目标的不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第二课堂等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辩证地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在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启发引导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启发引导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认知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启发引导式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堂中心”转变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中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随着学生求知欲的增强,教师要善于捕捉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积极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如在介绍茶的起源与传播时,首先通过实物展示和古籍文献,激起学生对茶树起源和发源地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探究茶树起源地,总结中国是茶树之源的种种证据,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讲解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茶及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以及茶在古丝绸之路上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以茶为符号或元素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激其情、引其疑、启其思、授其法、增其识的启发引导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任务驱动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成就的动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讲授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通过线上或线下完成基础知识体系的讲解后,抛出一些可利用系统知识来完成的开放性、高阶性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结束后,教师须及时加以引导和总结,使得任务成效更加清晰和深刻。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任务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如在介绍完茶叶深加工后,教师可抛出“茶叶多元化利用途径”的问题,让学生以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新式茶饮、茶+、茶与其他产业融合等创意和文案。鉴于学生间存在的知识、经历、文化背景等差异,任务合作过程中应进行相互交流和互教互学,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促进学生能力、知识、个性等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达成。

(三)辨析式

任何事物、过程和规律都具有相对与绝对两个方面。辨析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培养为特征,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看待分析问题,在辨析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知识点选取分辨点,再结合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思辨。

辨析不仅可以深化理解,还可以启发思考、增强认知,并形成深刻记忆。如通过辨析“饮茶是否有益健康”,使学生深入认识到饮茶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有益于精神健康,但是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科学饮茶。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其深入剖析事物的正反两面,从而达到科学认识事物的目的。

(四)第二课堂法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茶文化或茶学概论等茶学选修课,但大多数院校仅有第一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够从课堂和课本中了解到我国茶文化的低阶知识,很难参与到茶叶采摘、加工、冲泡、品茗等茶事活动中,因而无法更深入地感悟和体会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第二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两者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概论课程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茶文化社团、茶学实验室、茶艺室和当地茶企,举行多种形式的茶事活动,如茶叶采摘加工体验、茶艺茶席大赛、品茶论道、茶学科研进展交流等。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全面体验与茶相关的各种生产和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人文素养的同时,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课堂可与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相结合,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概论课程的第二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一代中得以传承。同时,学生在参与茶叶农事活动中与农业、农村、农民的亲密接触,“三农”情怀得以增强。

四、教学评价:过程化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一系列活动和内容,达到知识由外化到内化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两方面的评价。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评价,应在遵循一般学习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采用过程化、多元化的协同、联动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教学评价的鼓励性和过程性,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教学评价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及时指出共性问题,正确引导个别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可采用调查问卷、对比法、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反馈,及时整理和分析每次教学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指导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综上,为了达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有机融合,本文以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大学本科通识类选修课茶学概论课程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一套以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沟通的高质量课堂体系为基础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通识类一流本科课程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效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茶文化教学模式课程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