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表演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以《喜福会》为例

2022-06-06赵晨倩

高教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喜福会跨文化戏剧

赵晨倩

(晋中信息学院 远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2020 年5 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正式颁布出版。《指南》从培养目标、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四个方面明确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范畴。蔡基刚将其归纳为英语专业五大培养目标或能力:(1)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运用能力;(2)英语文学、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3)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4)较强的思辨能力(包括信息应用能力等);(5)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专业人才所需的五大基本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在实践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是英语专业所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多流于对主流英语国家的思维定势的关注或零散的文化知识碎片,例如习俗、传统、历史知识的传授。在缺少情景与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无法切身体会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二是在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内容多涉及跨文化理论的阐述,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学生容易产生被动的学习态度,降低学习积极性。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引入戏剧表演的方式,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喜福会》为例,介绍戏剧表演在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效果,以期对提高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一、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五大支柱能力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或者英美国家概况等国别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而是应该浸润于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涉及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之中。在课程中,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领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精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有义务将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大量跨文化理论的灌输,碎片化知识的堆叠,以及脱离实践的案例分析,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内化知识,以及对案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转变态度提高意识,将知识用于实践,并且完善与提升技能。

孙有中提出了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外语类专业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根据美国美国学者CALLOWAY-THOMAS 的定义,共情是通过想象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层面进入和参与文化他者的世界的能力。从跨文化角度来说,即跨文化的实践者可以设身处地地从跨文化沟通对象的角度出发,以他者的眼睛来看,以他者的心灵来感受,以他者的大脑来理解。孙有中认为,共情是跨文化能力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乐于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富有同感的能力,戏剧表演是很好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与视角转化,可以进入到对方的情感世界,去理解感受文化差异。体验式学习可以促进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内化。通过扮演跨文化角色便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体验方式,进而反思、归纳,最后将结论投入实践。

二、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践——以《喜福会》为例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不断反思与探索,从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跨文化素材(包括文章、视频)到与学生就跨文化话题进行讨论与反思。但是无论哪一种改进,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学生没有从主观上真正地理解与体验跨文化交际,没有实现共情的基本原则。

当然,不少学者(如蔡基刚、孙有中)提出的跨文化体验包括以参加夏令营、交流访学或者志愿服务等形式到目的语国家去实践;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目的语国家的不同领域(如法律庭审、大使馆实践、新闻发布会)等。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教师可以把握的主要教学环节仍然是课堂,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进而提高共情能力,形成跨文化人格。

在将戏剧表演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践中时,不能简单地要求根据剧本表演即可,而要在这项任务的前、中、后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本部分以《喜福会》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情况。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所著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喜福会》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情节从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如家庭、婚姻、教育、餐桌礼仪、价值观等)角度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其中《Two Kinds》一章是课程的精读课文,所以,在讲授本章节时,将《喜福会》一书与戏剧表演引入课堂。

在戏剧表演之前,阅读故事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精读了书中《Two Kinds》一章,并在阅读的同时学习到故事的构成要素与阅读方法。为了减轻同学们的阅读量,全班22 名同学被分成3 组,每组分别对应故事中的一对母女,所以阅读原著中对应的四章即可。小组分好后,在阅读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故事情节以及对故事发展的理解,进而改编故事为剧本(这一步不需要有大动作,因为书中以人物对话为主),分配角色,讨论,排练以及准备演出(包括演出时的妆发、服装、道具等)。

表演结束后,同学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写作:请任选一个角度,讨论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辅以书中情节加以说明。从讨论以及写作中可以看出来同学们从语言表达、婚姻、家庭、餐桌礼仪、教育方法、价值观等方面了解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本部分将选取部分同学由《喜福会》这部作品引发的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

Lindo took Waverly's hand and walked on the street.She would introduce Waverly to everyone with a high profile.She often said:"This is my daughter,Waverly,the chess champion." Chinese people like to involve people with high status or prestige when making introductions.It feels a lot of face to do so.Americans advocate individualism and they they rarely involve others when introducing themselves,even if their parents are famous.

林多阿姨牵着女儿薇夫丽的手,见人就炫耀:“这是象棋冠军。”但是薇夫丽觉得很尴尬并与母亲发生争执。从这一情节分析得到中国人重关系与面子,喜欢将地位高名声好的人与自己联系在一起,给自己长面子,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不是很习惯让别人参与到自己的形象中来,尽管可能是非常亲近的人;

In China collective value is above individual value,while in the west,things are on the contrary.After Anmei's daughter Rose married to Ted,who was born in a wealthy family,she chose to return to family.She put her focus on the family.What she tries hard everyday was just for the family and the happiness of her husband.As for herself,it is not important.But as an American,her husband wanted his wife to have thoughts and opinions.

在安美的女儿罗斯与泰德的婚姻中,罗斯竭尽全力为丈夫和孩子着想,注意点全部在家庭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这个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来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家庭利益为最大,而崇尚个人主义的泰德,却非常不理解妻子的牺牲与失去自我;

When Waverly and her boyfriend go back home,and her mother made a lot of dishes.Chinese people are generally modest,so her mother said these dishes are also general,and then her boyfriend really began to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se dishes,resulting in everyone is very embarrassed.This reminds me tha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people are more subtle while westerners generally speak more directly and clearly.

当薇夫丽带着男朋友回家,妈妈准备了饭菜并谦虚地表示饭菜可能不可口时,薇夫丽的男朋友便直接指出了这些饭菜的不足之处,大家都很尴尬。从此次餐桌对话可以看出中西方表达习惯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含蓄,重意会,西方人更习惯直接明了的沟通。

从同学们的讨论与写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学们对自己阅读及表演的章节印象会更加深刻,更有兴趣去解读和剖析;2.对于自己小组表演的部分,同学们对故事情节无比熟悉,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冲突点,也愿意去搜索资料,更深一步去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

在点评了同学们的讨论和写作之后,为同学们补充更多大家没有提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比如高-低语境文化和高-低权力距离文化。高语境文化其实就是同学们观察到的,沟通时风格委婉,追求和谐,而低语境则相反。林多阿姨从小教育女儿薇夫丽“咬住自己的舌头”“疾风无形”“会捉老鼠的猫不叫”等思想便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的反映。高权利距离文化接收不平等权利分布,认可社会等级结构的存在并严格遵守,所以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服从上级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是社会运转的重要原则。低权力距离文化则崇尚平等,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是老板与员工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在晶梅因为练习钢琴的事情与母亲发生争执时,母亲是高权力距离文化的代表,她的观点是“只有两种女孩,听话的和不听话的。”从小受美国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晶梅便反驳她妈妈:“你要把我变成我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希望的那种女儿我永远也不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我希望你不是我的妈妈。”“这儿不是中国,我不是你的奴隶。”

从具体事件归纳背后原因,再从理论出发细品故事情节,整个戏剧表演活动的教学安排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三、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

从戏剧表演的角度出发,围绕启发学生共情与体验的原则,本次跨文化交际教学从学生的反馈中收获了值得推广的经验,同时也暴露了需要精进的环节。下面将基于学生反馈与教师课堂观察,参考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型的维度,从知识、动机与技能三个方面分析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

递进—交互模型是2013 年由许力生与孙淑女共同提出的,该模型以发展跨文化人格为目标,整合知识、动机、技能、语境和效果五个层面的因素,探讨外语学习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递进—交互模型

递进—交互模型强调,知识是基础。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化和文化理解力是展开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通过参与戏剧表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反复观看电影与原文中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有趣的剧情真的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个月时间能用来读的,看的都很琐碎,但是记忆的效率却很高。”“在这种轻松的角色代入中,是更容易习得英语的。”从戏剧表演的过程来看,无论是阅读,编辑,背诵还是最后的表演,无不渗透着语言的学习。而优秀的原著作品恰是学习语言最天然、地道的资料。同学们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地道的表达润物细无声般地被同学们吸收,理解,运用,所以语言能力的提高毋庸置疑。

本次活动同学们最大的收获便是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了解。“我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看书和表演的过程当中,我会切身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一个月的准备,让我对自己所要饰演的角色和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类似的表达是大家在活动反馈中最频繁出现的语句。同学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差异所在:“片段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通过进行莺莺家族的排练饰演,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爱情观与金钱观的不同。”“中国是典型的重面子的国家,无论是个人的形象,家族的脸面还是国家的荣誉,都是国人心中最为看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外两国人喜欢的装修风格,风俗文化的不同。”《喜福会》整个故事便是一个无比丰富地体现中西方文化的案例库,同学们表演的过程即是切身体验一个个案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本国和他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地理、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尽管不是系统的知识,但是这些零星知识却又无比生动地印刻在每一位参演者的脑海中,成为“多年后离开学校也不会忘却的”知识。

学生具备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力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具备积极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动机。因此,需要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文化相对意识,进而形成积极的交际动机。在这一层面,首先要提升的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伴随着祖国日益强盛成长起来的零零后一代人,言谈举止间无不流露着明媚与自信。虽然,《喜福会》这部作品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旧中国的社会风俗与样态,同学们通过表演,也深刻理解与感受到植根于我们血脉当中的一些文化烙印,有糟粕,也有精华。文化自信并不是忙目的自信,要有意愿去追溯我们的根,并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辩证理性地认同我们的文化之后,才能真正谈文化自信。通过参演《喜福会》,同学们从多个角度,经过思考后,更加认同本民族文化:“万事万物都应该是中和状态的,这是我们祖先中庸的智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是我对文化差异的看法。”“通过这么多天的不断排练与磨合,让我觉得团队协作真的很重要,团队齐心合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餐桌文化方面,我觉得中国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我国长期以来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礼智信在人们的思维当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之下,我国的人民普遍会形成一种谦虚、和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接触跨文化知识与信息,体验跨文化差异并产生共情的过程中,同学们怀有积极的交流动机,更乐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不同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特色。面对差异时,更多的应该是包容,然后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认为我们要更多地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意识到两国文化的差异,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避免相互交流中的误解,预防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拓宽各自的眼界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关键是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我觉得作为零零后群体,由于所处这个年代,让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可以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会更加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任何关系中,要经常考虑一个问题:我这么做到底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对方的需求?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从而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理解对方,放下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出现的冲突与矛盾,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做到彼此尊重、增进了解、增加沟通、优势互补,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不仅拥有客观包容的心态,更难能可贵的是,体会到了“共情”。不少同学都提到了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

技能训练是将语言文化知识转化为互动能力的过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学生具备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及一定的交际策略。语言能力构成跨文化能力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在语言知识部分,本文提到了学生在准备表演过程中润物细无声般语言能力的提升。除了足够的文本输入之外,戏剧表演是很好的语言输出方式,学生在剧本设定好的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中,掌握了沟通的技能。当然,戏剧表演中的语言沟通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实践是不一样的,如果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是实战的话,戏剧表演就是模拟。在表演中体验到跨文化冲突的真实存在,近而才有策略的应对与语言技能的升级。在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中,模拟与实战同样重要。同时,非言语交际能力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体态、副语言、距离等。戏剧场景正是帮助大家体验这一系列非语言交际最好的场合:薇夫丽不愿被炫耀时鄙夷母亲的目光、泰德在母亲质疑女友之后理直气壮的神情与罗斯顺从忍让的表情、薇夫丽男友到家做客时直接自然的态度与林多阿姨的餐桌客套。同学们不仅体验了作为高语境高权力的中国文化中待人接物的语言、表情、神态、体态。更难得的是,同学们有机会体验低语境低权力文化的美国人的语言与非言语表达。在语言与非言语表达的同时配合下,同学们才能够塑造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此番体验无疑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共情,提升自己的交际技能。

四、结束语

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知识,自我意识与文化相对意识得到发展,在体验与共情中感受到文化理解、心态开放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跨文化态度与积极的交际动机。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训练了语言沟通技能,增加了非言语沟通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升。

但是,将戏剧表演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戏剧表演终究无法替代真实的场景体验。在真实的场景体验中有很多变量,语言和非言语交际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所以,戏剧表演重在体验与共情,在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型中提到的交流互动是无法实现的。

在戏剧表演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思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跨文化元素无比熟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理论知识,能够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并在学生思考写作后给予提炼。学生需要在阅读与表演之后,通过写作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将跨文化内容内化总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阅读,讨论,写作,提炼的整个过程形成完整闭环,最大化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喜福会跨文化戏剧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