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管理路径研究
2022-11-01梅娇
梅 娇
(台州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学生安全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期,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网络舆情事件等增多,学生安全工作管理难度增大,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急需改革和创新。2013 年11 月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此,很多高校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资源共享,快速获取信息,主动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是指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的一整套学生安全管理思路、手段、组织、流程的总称。这一模式在维持学校学生安全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的重组,通过先进设备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合理配置,可以实现信息在高校校园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网格单元之间的传递,避免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盲点和死角,做到相关问题早发现、早预警,保证了事件处理过程的有机衔接,让处置和解决问题变得更加有效。
一、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现状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示范带动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开始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向广大师生及时发布信息、利用互联网精准排摸、资源整合配置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传递到指挥系统,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实现了管理空间和管理时间的无缝链接。从目前来看,各个高校本着“加强安全防范,维护学校稳定”的指导思想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基本已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制定了网格化管理制度,划分了网格单元,配置了网格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因网格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时间还不长,高校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管理责权不清
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本意是改变管理的结构,不是仅仅增加层级和单元格。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高校未曾改变原有的“科层体制”管理模式,只在原有“学校-学院-班级”的层级下增加了“宿舍”这一网格,实现了纵向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的本质仍是行政力量的开展。同时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时为了简单行事,把属于自身部门职责的工作任务“下放”到网格中,导致了台账多、报表多、证明多,网格管理员重复劳动、受多头指挥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网格化服务管理负担过重、运行不畅。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网格化管理仍然存在“一对多”的结构关系,未实现扁平化结构的优化。各层级网格管理员的权责大多来自于纵向的上级组织的授予,横向协调显得有些不足,从而忽视了网格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影响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效能提升。
(二)思想认识不够
随着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辅导员、班主任、安保人员、学生干部等人群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他们在网格中的作用慢慢显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让处置问题变得更加有效。但目前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传统被动的模式,以成立应急小组的方式解决突发问题,管理方式仍以单线为主,使得高校很难关注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无法将学生的诉求和学校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因部分网格管理员对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下沉到网格管理中去,更多地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仅仅把上级任务落实到位。最终“,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未能实现立体的、综合的全方位管理。
(三)资源整合不力
实施网格化管理后,各层级的任务和职责更加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压实了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但因高校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配套改革未能及时实施,仍然按照“以条为主”进行部署,各职能部门仍以自身需求来建设系统,导致各系统间存在着数据壁垒。从现有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均建有基础数据平台,对自己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学生基本情况和工作内容进行了信息化管理。但因分工职责不同,大体上仍然各自为政,各部门、各区块信息不能实现互通,存在系统不相互兼容、数据采集重复、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涉及到跨区域或跨部门的工作,高校仍利用办公系统、微信群、QQ 群等实现沟通,降低了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四)管理实效不佳
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任务多,牵涉面广。根据网格化管理理论,网格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元,是网格化顺利开展的前提,能够为后续预警、处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目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专项检查和突击任务较多,各层级网格管理员杂事繁多,疲于应付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网格成员中的领导、老师、学生身兼数职,身份多重,他们既是信息员,又是观察员、宣传员、联络员,既要完成自身本职工作,又要完成网格内的各项工作,导致网格管理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网格了解情况,无法做到有效预防与及早介入,从而造成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呈现事后“救火”式处理。网格化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一线网格人员察觉问题,自下而上的向上一层级网格管理员反映情况,从而有助于上级形成科学的决策,这和网格化管理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影响了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实效。
二、网格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部门多,若缺乏顶层设计,统一协同的机制难以形成。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责权不清,缺乏联动,缺少管理和监督,导致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追责困难的尴尬局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各行政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仍各司其职,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必要的联系,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仍以保卫部门孤军作战为主。又因保卫工作人员人数有限,疲于完成消防安全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置、校园内外环境治理等日常工作,心有余力不足。二级学院学生管理者按照200∶1 比例来配制,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庞大的工作量导致与学生个体接触时间有限,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情况,更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急需建立统一协同的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保证网格管理层级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传统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以“管住”学生为目的,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将网格化应用到学生安全工作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扁平化的管理,定人定岗定责,条块结合,消除学生安全工作中的管理盲区。但因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管理实践,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影响较深,高校仍以程序化、标准化模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管理者以“警察”和“保姆”身份出现居多。强调统一要求,采用粗犷的而不是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缺少对学生个体成长性和服务型需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会的主体地位。同时,随着网格化管理内容的延伸,网格内学生个体任务随之增多,容易对学校管理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是反感心理,既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无法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三)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平台有待加强
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根据自身发展和经费情况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后勤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开发公司,不能实现相互对接,导致数据库无法共享。因全校性的基础数据库投入成本高,跨部门数据集成难,采集数据耗时长,一些高校不愿投入,从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存在“数据孤岛”这一现象,使得全校性网格化信息化程度偏低。同时还有些高校原有的平台经过几年运行后,因维护经费较高,便停止运营了。不但未实现信息技术更新,反而雪上加霜,导致信息平台建设止步不前。这就急需高校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尽快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部门在数据采集时,因部门工作职责不同,会根据“利己化”特性来开展数据采集,易导致基础数据不全面。再加上有些学生担心数据会泄露,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不愿意详细填写,导致数据采集的困难性进一步增加,而且使得高校不能把数据转变为学生安全工作风险预警信息。
(四)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特征和校园内外环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个性鲜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心智发展还未成熟,容易受外界干扰,规则意识薄弱,自我判断意识差。另一方面,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管理和人文环境也会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不安全因素,使得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再者,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人员构成多样,既有专职的保卫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又有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宿管阿姨,还有数量庞大的学生干部,他们对自身网格内身份认同存在一定偏差。在数据使用时,他们大多依靠自身工作经验,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来排摸,对各类数据间的关联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数据采集意识和判别能力,在预防和应对突发情况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网格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也成为网格化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套机制如何和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对接,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中的优化路径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域宽,这就要求我们厘清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特点,遵循服务育人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划分网格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努力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建的工作合力,守住安全底线,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建立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网格化管理通过一个基于网格的组织结构和连续程序的工作机制,集成了多个基层管理职能的意图和过程。如果没有一系列资源整合、效能优先、有序参与、共建共享的服务管理机制作为保障,网格化管理就难以发挥系统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加强校地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要及时和公安局、综治、安监、教育、工商等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和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切实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和治安秩序整顿,及时做好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对。二是加强校内各部门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各个高校要坚持“重心下移,扁平化管理”的原则,切实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和效能。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学生安全工作责任体系,由校长、书记负总责,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同时按照各部门协同管理的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各类信息互通互用,做好学生安全管理信息的传递、分类、反馈等工作。三是加强网格内成员间沟通,促进融合协作。从现行制度来看,网格员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各自成线,高度关注自身工作领域内特殊学生,但因事前缺乏沟通,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因而,各层级网格人员要定期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化。由此可见,各层级网格要明确自身职责,以保障全校师生的安全为使命,构建协同联动的处置体系,提高执行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柔性管理
网格化管理具有数字化、精细化、共享化等特点,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行政管理柔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管理的高效性。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柔性管理具有人本性、驱动性、动态性、情感性、发展性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实现组织管理目标,还有利于管理对象的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
一是理念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管理的主体之一。学校在制定安全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时,不再是管理者一言堂,要充分发挥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座谈、留言簿等交流互动方式,充分听取学生对安全管理、宿舍管理、日常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渠道和评价安全教育活动效果的机会。二是方法上要改变原有命令式治理思维,从严格管理向为学生提供服务转变。如在发现异常数据时,应从关怀学生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和学生联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给与一些指导和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对象上要从服务于原来少数特殊群体向为大多数学生转变。现实中“,学生群体的构成总体上呈纺锤体、早和性,中间才是大多数,只抓两头容易出现顾及两头而忽视了中间的情况。”要利用网格资源,充分采集、分析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体性和苗头性事件,为广大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四是方式上要实现从“被管理”到“要管理”的转变。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学生需求,建立新型的学生安全工作管理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增强学生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加快平台建设,提高精准服务
建立准确、全面的信息库是确保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高效运转的前提。高校要打破信息壁垒,消减数据孤岛,探索建立多网合一,实现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依托大数据平台、网格化平台、全辖区监控平台和各类智能终端等的有效配合,减少人工的同时大大提高智力精准化程度。首先要加大投入基础数据库建设。高校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设立专项资金,指定专人来组织、协调数据库的建设,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大动态数据平台、统计分析平台等建设,大力推进“一卡通”信息系统、学生公寓门禁系统等建设,通过各层级网格员搜集学生奖惩情况、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基础信息,建立大而全的基础信息库。其次要加强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通过高清联网监控屏、电脑、手机端等实时掌握、监控各类情况,对学生行为轨迹实行动态管理,对安全事故、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出及时研判。同时要狠抓网格片区建设,确保网格日常工作顺利运转,为有效决策提供有力证据。再次,要利用数据信息扩展学生安全工作网格的服务和管理功能。数据信息准确性程度决定着科学管理的有效性,是网格化管理模式作用发挥的关键。只有高度集成学生全面信息,才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发展状态,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安全工作管理效率。要积极整合、分析、利用网格中的多元数据,充分挖掘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从中预测相关的风险信息,将工作重心前置,实现用大数据说话、决策,彻底改变原有的“后置式”管理模式。如高校可以通过“一卡通”刷卡信息,分析学生晚归或彻夜不归情况,并通过定位系统,向网格员推送预警信息,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网格员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运行的核心,决定着网格下沉管理工作的实效。高校要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合作”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品质好、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高的网格员队伍。只有充分汇聚人和群体的连接与沟通,才能让网格之网具有创造力和活力,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湿网”。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在网格员的选聘、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第二,加强网格员选聘管理。高校要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寝室长为基数组成安全网格管理员,并将网格员队伍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按照“以人文本、服务为先、一人一格、综合履职”的要求,选拔好各层级网格长和网格员,实行“定格、定人、定责”。第三,加强网格员的系统培训。包括网格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既涉及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相关政策、学生服务管理流程及计算机操作等综合能力的培训,又要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学生个体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排查、报告与处置等工作。第四,加强网格员的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网格员绩效考核机制,结合网格员的政治品德、工作实绩、服务能力等方面展开,与师生的考核评价相挂钩,对不同等次的网格员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网格员服务广大师生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