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6-06陈文静张洪娜张琳杨莎莎
陈文静 张洪娜 张琳 杨莎莎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糖尿病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慢性高血糖极易导致血管损伤,从而导致心脏、肝脏、胃、肾、肌肉、周围神经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根据全球糖尿病报告[3],糖尿病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失明,肾功能衰竭和下肢截肢,从而产生致命的后果;中医(TCM)的穴位疗法可能是一种出路。穴位治疗已被证明在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特异性的疗效和显着的优势。单药或与西药合用,比单用西药具有更优越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及感觉异常,糖代谢紊乱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病情会逐渐加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病,但效果欠佳。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越来越多医生与患者的认可。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8~73岁,平均(48.15±5.36)岁,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8.49±1.36)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0.5~10年,平均(4.78±0.76)年;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9~74岁,平均(48.51±5.60)岁,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8.42±1.3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75±0.7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关基础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及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维生素B1(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8,规格:10mg)20mg/次,3次/d;维生素B6(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2505,规格:10mg)20mg/次,3次/d;结合患者年龄以及症状酌情加减治疗,连续用药1个月。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药方组成:当归20g,生黄芪60g,川穹20g,红花10g,地龙10g,桃仁10g;痛甚者,加三七15g;四肢畏寒者,黄芪加至100g,加桂枝15g;上肢病变严重者,加桑枝15g。加冷水浸泡30min,煎煮至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20d。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②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患者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头晕3例、腹泻1例,观察组发生头晕1例、腹泻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8%,观察组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好转率
对照组患者好转39例,好转率78.2%,观察组患者好转44例,好转率88.0%,观察组较对照组好转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即为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生与血糖变化、神经细胞缺血或缺氧、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密切关联。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气阴两虚,胃阴虚导致脉络失养,燥热灼伤营血,进而导致血瘀出现。临床相关研究表明[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有血液黏稠以及微循环障碍存在,中医主张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末期可诱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据调查统计显示[5],大約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DPN。DPN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因子缺乏、氧化应激损伤、微循环障碍、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其中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是诱发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当机体长期处于高糖高黏高凝高聚状态,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功能改变引起体内代谢紊乱,造成微循环灌注障碍、血液流速减慢,同时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神经内膜长期处于缺血和缺氧状态,损害血液-神经屏障,生成过氧化物根,引发氧化应激神经损伤,致使神经传导功能减弱,促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10]。DPN常涉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以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再生能力受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是评判DPN的病情进展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被公认为评估DPN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维生素B1、B6均属于神经损伤修复药物,可参与到细胞应激反应、基因表达控制及神经系统信号转到等重要的生理过程中,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从而有效促进患者末梢神经的修复,改善周围神经功能,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性,但多数患者对维生素不敏感,部分患者对此药吸收率低,治疗效果不佳。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生津止渴、益气升阳、祛瘀通络的功效,为君药;当归味甘、辛,性温,具有活血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为臣药;川穹味辛微甘,性温,可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红花味辛而甘,性温,可活血通淤、行气止痛;地龙味咸性寒,可清热通络,共为佐药;桃仁可活血通络、益气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可起到通络行痹、益气养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王宝爱,黄少君.桂枝茯苓丸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01):22-25.
[2]李海霞,李娟,陈涛,杨玫瑰,任晓燕.中药熏洗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老年前期糖尿病足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03):205-208.
[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2016, http://www.who.int/diabetes/global-report/zh/
[4]都宾宾,朱章志,李宝玲,许帅.芍药甘草汤加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Cys-C、Hcy水平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6):2902-2904.
[5]杨秀颖,张莉,陈熙,杜冠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05):598-602.
通讯作者: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