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规模学校学段教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2-06-05王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

摘要 部分学校因规模较小或学科教师较少而使得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开展学段教研活动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本校不同学段的划分与组合,以及区域内跨校构建学段性教研组织,可以充实教研力量,而且通过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学段教研  教研活动  教研联盟  线上教研 小规模学校

引用格式 王海.小规模学校学段教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16):32-34.

很多地域偏僻以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居住相对分散,使得一些学校的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

一、小规模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教研活动是以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教师或其他研究人员为研究主体的群体性活动。事实上,有些地区学校因为规模较小,即使语数外这些课时较多的学科,也因为同学科教学人员少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教研团队,而小学科的教学人员,有的甚至一人身兼几个学科的教学,根本不可能成立学科教研组,更不用说教研活动了。除了墙上的教研活动章程和要求外,平时的教研活动记录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编凑的。偶尔开展的教研活动,也因为缺少教研规划和专业化发展主题而流于形式,话题大多是对先进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的羡慕以及对本校现状的满腹牢骚,即使大家的话题围绕有关自身教研话题展开,大多也仅限于平时教学的一些表象问题及个别现象,借鉴意义不大,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和专业化成长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教师发展受到制约

因为没有构建科学、有效、充实的教科研团队,教师们也就很难编制有针对性的中长远教师成长课题,教师个人也就缺乏专业化成长目标和规划,即使有的教师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个人教学成长的短期微课题以及长远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因为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不能组建较大规模的科研项目活动,难以解决个人专业化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得到提高。

3.课堂教学缺少创新意识

缺少有效教研活动,甚至没有参与跨区域交流活动,教师就会思维狭窄,缺少创新意识。没有对比和竞争也就不会主动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科教学就会是闭塞的、落后的。教师平时所追求的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观念上几乎与世隔绝,接收不到来自外界的先进教学信息,缺少来自校外名师或专家的鼓励、建议、评价,很多教师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復着自己一贯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淡薄。

二、学段教研的改进策略

学段教研是指按着不同年级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本校或跨校同一学段一个或几个学科成立教研组,针对同一阶段教学对象而开展的教研活动。它是以“教研联盟”机制为载体,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思想为指导,旨在融合各校教研优势,在常规教研、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教师培训、送教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打造片区学校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教研平台[1]。

1.校内学段教研

教研过程中,核心目标聚焦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老师积极参与,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互补、融合,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教师学科本位意识,帮助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实现专业素质的发展[2]。现代教师队伍里不乏高学历教师人才,他们具有较为渊博的学科知识,很少会因为在知识理解上产生疑问开展研讨,他们真正需要研究解决的是围绕学生主体而产生的各种教育教学策略、原理、模式等学科知识以外的教学问题。即使同一学段的语数外组成一个教研组,虽然学科内容不同,但是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教师们的教学服务对象是一致的,教师之间完全可以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表现、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等方面相互深入交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

(1)确定教研主题

校内学段教研活动时,学段内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依次确定教研主题,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内,依据主题确定的年级或学科的教研要求、目的等开展研讨活动,一周一个年级或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协调,并负责邀请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专家开展指导、座谈、讲座等,组织教学公开课、评课议课等实践类教研活动,协调理论探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关活动。

(2)设计教研专题

校内学段教研组长要设计教研专题,受教研力量的限制,专题要小而精,针对的都是老师们平时的教学实际,力求设置一个小问题、研究一个小方法、推广一个小成果、解决一个小瓶颈。对于个人自研的教学微专题,也可以拿出来,对研修中出现的问题依靠大家的智慧集体解决。

(3)凝聚个人特色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偶发、点性问题,随时解决,通过听课、研课、磨课,要人人做课,课堂展现的是平时校内学段教研时的小收获、自己的小感悟、专题研修的小成果,最终形成自己的小特色。

2.跨校学段教研

跨校学段教研是指根据自身的研修需要,选择相对距离较近、交流比较方便或自己认为有交流、提高价值的理想学校开展的区域教研活动。大家推举教研组长一名,各校学段成立备研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校教研活动并且组织协调与其他学校、教研组长有关事宜。跨校教研的优势在于开阔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视野,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为了有序开展跨校教研活动,避免各校因为时间、教学性质存在差异而对教师们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一定要经过各校的统筹安排,尤其是集中活动时间和方式,建立教研钉钉群或微信群,设立网络教研论坛等交流平台,以便教研活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线上学段教研

跨校教研要多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推进教研方式的转型,从经验型研究走向基于数据的实证型研究;借助新兴技术,探索“互联网+教研”的新载体的教研方式[3],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交流、探究,并成为跨校学段教研的主要方式。

①随机性教研。教研问题主要分为点性教研和面性教研。前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要部分,因此线上学段教研大多以点性教研为主,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偶发问题,可能就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有关某一节课中的某一教学环节的小问题,或者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关教学策略中需要改进的意见商讨,或者个人科研微专题中出现的有关教学理论的研讨,以及其他教师个人出现的个性化教学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大都属于针对个人的教学问题,或者只是在本校学段出现的个别教研问题,探究面小且问题内容单一,因此推广意义不大,且线上易于解决,有时没有必要所有人参与探究,教师可以一对一教研探讨,也可以发布到微信等上面,与有兴趣交流的教师进行探究。面性教研则需要多维度开展研讨,而且这类教研主题大多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突然性,大多都是当天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超出了时效,问题就失去了探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要求学科教师课余时间随时关注相关微信群或教研活动论坛等网络媒介,随时提出随时解决,并随时应用在课堂教学上。

②线上集中教研。对于有些教研主题,时效性要求不高,但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教研主题具有广谱性,探究难度相对较大的面性教研问题,需要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才能产生教研成果的,都可以在线上跨校学段教研解决。

首先,教研组长对于教师个人或者备研组长上传的探究主题进行筛选,确定线上学段教研活动内容,经过与各校组长沟通、协调,确定教研活动时间,上传相关资料,提出活动要求。

其次,教师们根据组长的要求及时参加网上交流活动,教师们交流时可以采取文字交流或者视频的方式,将开始前准备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及时上传,供大家探究时学习、借鉴、佐证,使得探究成果更严密、更具科学性。

最后,如果是文字交流,要保留交流的過程痕迹,供没来得及参与活动的教师们阅读、参考、学习和借鉴,如果是通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的,要做好记录。组长要将本次教研活动探究出来的成果整理出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等方式公布在钉钉群或微信群里、教研活动论坛里,供大家下载、保存。

(2)线下学段教研

受到线上教研局限性的影响,对于用时较长、系统性专题教研活动且涉及专家讲座、座谈、参观、听评课等活动的,都需要线下面对面探究交流。这类教研涉及主题较多,线下学段教研活动大多是教师们或教研组制定的中、长期专业化成长规划的指导以及在研修过程中发现制约成长的瓶颈性问题,或者是学校备研组制定的具有借鉴价值的学期性教学专题的指导、检验、鉴定,各校学段近期在教学或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且仅凭本校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或教师个人科研专题且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成果研讨,等等。

①健全教研机制。推荐跨校教研组长一名,负责所有参与校的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商讨活动形式、时间、地点、方式,以及相关专家的邀请、教研活动中涉及的实践类活动的组织等。

②教研活动准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教研组长根据前期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要求,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二是备研组上交的教研活动申请,在征得其他备研组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教研活动内容。接下来,由本校学段组长或教研组长将教研主题以及相关资料上传到学段教研研讨群里,供大家分析、思考,做好教研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根据教研主题内容以及对各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组长确定这次跨校教研活动的主办校,由主办校确定活动的场地、公开研讨课所涉及的班级以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参观学习内容的准备等。教研组长主要负责活动的召集,各校学段教师研讨的协调以及各种活动的主持、与主办校一起负责活动的管理等等。

③教研活动开展。组长安排教研活动的程序,专家讲座要根据活动主题有的放矢,针对本区域的教学实际,在结束时要将讲座材料发到每位参会教师手里,供教师们日后学习使用;教学公开课也是教研成果的验证课,教学流程、教法学法的选择要体现本次的教研主题,座谈要开诚布公,参加人员既要有主办校的领导、主讲教师、教研组成员,也要有参与公开课的学生,能多方面地听到对此次教研成果的评价、意见和批评,为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教师根据讲座、座谈的教研收获对准备阶段同课异构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然后说课。所有教师要进行集体听课磨课,以二次备课为基础,集中磨课时候的智慧,集体设计出一、两节精品课,然后以公开课的形式对本次教研成果给予实践性检验,课后开展评课议课,在此基础上对教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对个人、备研组以及教研组的相关课题(专题)进行完善,从理论视角对指导思想、课题(专题)背景、研修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给予修正,并充实课题(专题)成果。

因为课例研究往往拘泥具体的某个话语或某个行为如何展开,缺少对课例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学理分析[4]。所以跨学科教研要注重课题与课例相结合,从课题研修出发,经过课例实践,然后再回到课题,对课题成果给予补充和完善。

④教研成果总结。活动结束后,个人教研成果将以图片、论文、个人感悟等形式上交,由教研活动主题提出方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其他学校学段教师的经验、成果、收获和感悟等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性教研成果,在各校学段教师间进行交流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助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另外,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收获和感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回到学校后要及时准备一节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学段教研的实施强调教学需要与教师发展,解决突出共享问题和个性发展的刚性需求,可以补齐各学校发展的短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创新能力,最终让学段教研组成为一支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人才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

参考文献

[1] 成秀.集团化背景下教研品质提升的有效策略[J].江西教育:中旬刊,2020(10):5-8.

[2] 卢志新.“班本”多学科合作教研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22):37-38.

[3] 任学宝.新时代教研转型的浙江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2020(08):8-11.

[4] 缪水娟,张丰.推动教研工作转型的浙江视角[J].中小学管理,2016(04):4-6.

猜你喜欢

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
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研究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
谈评课的“四度”